同治帝
在曆史上曾經有過一位皇帝,其統治的時期被賦予中興之名,但他的名氣甚至沒有他手下的大臣名氣大。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同治皇帝,他19歲就駕崩,親政只有1年,不過,他在位的13年,因平息內亂、與西方列強維持和平、發展洋務運動,而被稱爲“同治中興”。
當然,對同治帝來說,“同治中興”除了挂上“同治”之名,他真正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其母慈禧和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名氣,遠比這位皇帝要大的多。後人談起同治帝,爭論的往往是他究竟死于天花,還是死于梅毒,抑或是死于疥瘡。
其實,年僅6歲便登上皇位的載淳,由一個不谙世事的幼兒突然被抛入複雜險惡的政治漩渦,其性格和生活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性情:從小恣意放縱
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日,年僅6歲的愛新覺羅・載淳登極,改年號爲同治。不久,慈禧與慈安兩太後便攜載淳在養心殿正式垂簾聽政。從此,載淳開始了他的傀儡皇帝生活。
同治帝生來天資聰穎,8歲時隨軍機大臣李鴻藻讀書,每日學習《詩經》五百字。然而,由于母親慈禧整日忙于政務,無暇管教,同治帝從小養成恣意放縱的性情。
只要功課空閑,同治帝總是強約同伴四處嬉鬧。小皇帝性格頑皮,踢球射箭無所不能,最喜與人摔跤打鬧。他很快和宮裏舞龍舟、擡轎子、唱雜戲的太監們打得火熱。其中有個太監爲取悅小皇帝,想出個叫做“掼跤”的新玩法。首先拿一張板凳,讓小太監站在上面,上身向後彎曲,指尖需碰著自己的腳後跟,肚子挺起,身體呈一圓圈狀,再把兩條腿翻過去挨著指尖。這樣掼得越快越好,一口氣掼上幾十個,下面的板凳卻紋絲不動。同治帝對“掼跤”來了興趣,傳令小太監們紛紛練習。初練時,一些小太監不免身體僵硬,同治帝竟用手在其肚子上硬按下去,登時致其死命。同治帝對“掼跤”的樂此不疲,竟使這種遊戲在宮中流行起來。後來“掼跤”被人流傳出宮,京城梨園競相效仿,竟成爲風行一時的舞台動作。
日子久了,同治帝對“掼跤”也失去了興趣。一天,載�對同治帝說:“掼跤勞神費力,不免無趣。偌大京師,城內城外有許多好玩的地方,聖上卻如囚犯一般困于宮牆之內,實是虛度年華。不如我們溜出宮去,玩個痛快!”同治帝深有同感,遂決定深夜出宮微行。
出宮:不帶銀兩鬧笑話
關于同治帝微服私行一事,清代史料多有記載,應爲信史。一日,同治帝獨自由後宰門出遊,行至湖南會館時,恰好路旁有人售賣涼粉,頓時覺得口渴,遂取來食用。由于每次出行宴飲都有人陪同,提前付賬,同治帝對此毫不知情,也沒有隨身攜帶銀兩的習慣。他看到其他人吃完都付給攤主銀兩,不免覺得奇怪,問道:“我怎麽從來沒給過銀兩呢?”攤主笑道:“我靠此營生度日,焉能不受銀錢?不過我看大爺您氣宇軒昂,非等閑之輩,下次一並還我倒也不遲。”同治帝正色道:“那樣不好,我應當賠你。可是我身上並無金銀,不如寫下字據,他日以此爲憑。”于是,同治帝寫立字據,遞給攤主。
攤主並不識字,拿字據向朋友詢問。友人看後大驚,駭然道:“帖子上寫著,饬廣儲司付銀五百兩。廣儲司負責皇宮開銷,誰敢饬它付賬?那天吃涼粉的,必定是當今聖上!”攤主聽後大驚失色,自然不敢入宮中取銀。友人慫恿道:“白紙黑字,即使聖上也該認賬,你不妨一試!”攤主雖然心中害怕,但爲五百兩銀子铤而走險還是值得,遂前往廣儲司要錢。司事官問明情況後,忙將此事禀報慈禧太後。太後道:“這簡直是胡鬧!皇家豈能失信于外間,即按字帖付銀也可。”不過,慈禧太後對皇帝出行之事也並未幹涉。
交友:酒樓之上結識俊美男子
同治帝在宣德樓飲酒時,見旁桌一年輕人相貌俊美,吟詩聲聲入耳,不禁有相見恨晚之意。經人打探,原來此人乃翰林院的學士王慶祺。
王慶祺,順天府人,生長于京師,是典型的世家子弟,琴棋書畫都很精通,尤其擅長譜曲。同治帝對其非常喜愛,命其入直南書房,後擢爲翰林院侍講,以五品官加二品銜,在宏德殿行走。同治帝與王慶祺關系密切,甚至達到不正常的地步。一次,有太監看到同治帝與王狎坐一榻,都低著頭看一本小冊子。太監假裝進茶,湊近一看,原來是秘戲春宮圖。倆人看得津津有味,旁邊有人亦渾然不覺。在王慶祺的誘導下,同治帝漸趨沉溺酒色而不能自拔。一次,有京官在酒館吃飯,聞聽隔壁男聲吟唱,隨後傳來大聲叫好之聲。京官起身在簾外罵道:“爾等何人,如此高聲喧嘩,欲尋死乎?”透過門簾,他看到一少年正在唱歌,旁邊坐著兩位客人,一位正是王慶祺,另一位想必定是同治帝。他慌忙結賬,逃之夭夭。有人于同治帝駕崩後專門撰聯譏諷其事:
“宏德殿,宣德樓,德業無疆,且喜詞曹工詞曲;
進春方,獻春冊,春光有限,可憐天子出天花。”
同治帝後來身染重病,與王慶祺的不良教唆關系匪淺。同治帝駕崩後,經禦史陳六舟彈劾,慈禧太後下旨將王慶祺革職,永不敘用。
嗜好:喜愛扮演戲曲中的小角色
同治帝還有一個嗜好,就是看戲演戲,這與當時宮中的風氣有關。慈禧本人就非常喜歡看戲,不僅時常請劇團入宮演出,甚至命太監在宮中排戲。據稱,內務府專門購買綢緞,裁作戲衣,以供太監演戲。每演一場,花費銀兩不菲。同治三年(1864年),禦史賈铎奏請禁止宮中太監演戲,恰從側面反映此事。
同治帝從小耳濡目染,對戲曲十分著迷。他不但喜歡看戲,還特別喜歡親自演出。其實,中國古代帝王中喜歡戲曲者不乏其人,如南朝的陳後主、後唐莊宗李存勖等。然清朝皇帝卻尤其喜歡自己表演。有趣的是,從清帝演戲中似乎還能顯示出其性格個性。道光帝曾在母親生日時登台演戲。他頭挂白須,手持鼗鼓,作孺子狀,演的是“斑衣戲彩”一段。道光帝並未按劇情設計父母端坐的場面,而是改爲面對太後而唱,由此體現出其大孝孺慕的性格。同治帝演戲,則總喜歡扮演戲份中無足輕重的角色,似乎也與他當時扮演的政治角色相符。在一次演出《打竈》劇目時,載�飾演小叔,某皇妃扮演李三嫂,同治帝則扮演無戲詞的竈君,身穿黑袍,手拿木板,爲戲中的李三嫂敲敲打打。同治帝愛屋及烏,入迷戲劇的同時,也對戲子格外垂青。據說,有名伶人英年早逝,因其生于二月上旬而死于三月中旬,同治帝特撰挽聯道:
“生在百花先,萬紫千紅齊俯首;
春歸三月暮,人間天上總消魂。”
矛盾:年長後對母親慈禧不滿
同治帝年紀稍長後,對母親慈禧越發不滿。母子倆除了每天清晨聽政碰面外,平時很少交流,感情淡漠,形同陌路。相對來說,同治帝更喜歡慈安太後,經常跑到甯壽宮玩耍。慈禧對此非常不滿,屢次斥責師傅李鴻藻等人,命其以孝悌倫常開導小皇帝。然卻收效甚微,同治帝和母親之間總有深深的隔膜。有近侍太監向慈禧進言,據其推算,同治帝當在30歲以後性情大變,懂得孝順母親。同治帝得知後大怒,准備鞭笞該太監,在慈安太後的勸阻下才作罷。
慈禧40多年後才意識到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據慈禧禦前女官德齡目睹:每逢同治帝生辰忌日,太後均整日靜坐,臉上滿堆著陰沉愁苦的顔色,眸子裏充滿兩眶苦淚,回憶同治帝和她每一件瑣事的細節。
值得指出的是,對同治帝在位時的所謂“中興”,似乎亦有質疑的必要。時人多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撫稱許爲“中興名臣”,其真實意圖與其說是對時局的客觀評價,不如說是對清廷提升漢人地位政策的歡迎。慈禧、奕�掌權後,及時調整前朝猜忌防範漢人政策,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委以重任,且授給部分地方財權。這一收買人心的做法,果然使漢族疆臣放手一搏,鎮壓了太平天國。漢族文士對此歡欣鼓舞,不免誇張渲染,紛紛以“中興氣象”評價時局。可見,“同治中興”似乎更像是時賢後學精心炮制出來的一個曆史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