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魚咬羊,天鮮配”人人都說魚和羊搭配做菜,能夠鮮到讓人樂不思蜀、忘乎所以。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自古以來,北方以羊爲最鮮,南方以魚爲最鮮,因此魚配羊是南北方最鮮食材的結合,締造出的美味自然會鮮到極致。
今天咱們便來嘗嘗傳說中的天鮮配,魚羊鮮湯,到底能夠有多鮮,期待嗎?在正式品嘗前,先寫幾句安全警告,都注意點一會別太鮮了,咬了自己的舌頭……
魚肉和羊肉混合在一起做出來的菜,素來被人稱爲“天鮮配”或者是“天下第一鮮”說來也奇怪,按道理來說羊肉最膻而魚肉最腥,按道理來說這兩種食材混合在一起,基本上很難讓人聯想到鮮美的味道,但是實際上這兩者混合以後偏偏就交融成了超凡脫俗的鮮,而且還不是一般的鮮,那是號稱“天下第一鮮”。
要說起這魚羊鮮的來源,有好幾個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認爲魚羊鮮起源于春秋時代,而且據傳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關系哦,相傳齊桓公居住的齊國王宮中,有個廚師叫做易牙,這個人非常善于烹調各類食材,是天下最優秀的廚師,還有傳說認爲易牙是藥膳的創始人。
傳說齊桓公“尊王攘夷”葵丘會盟之時,便是易牙作爲主廚,爲天下諸侯准備的膳食,據說當時天下諸侯數十位前來參加會盟,加上陪座在諸侯身邊的臣子們,整個會盟場地多達數百人,易牙在准備膳食之時,因爲沒有預測到會有這麽多人,因此烹饪用的鼎實在是不夠用了,無奈只能將甲魚和羊肉放在一個鍋中蒸煮,本來是無奈之舉,沒想到蒸煮出來以後,竟然味道鮮美異常,魚不腥了、羊也不膻了,反而只剩下濃濃的鮮味。後人便將魚和羊放在一起稱爲“鮮”,這“鮮”字構成中左魚右羊的原因,大概也是因此吧。而易牙的故事也被後人傳頌爲“魚腹藏羊”。
也有人說魚羊鮮的出現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據說孔子當年周遊天下列國,最開始孔子名聲不顯,因此周遊列國之時,不被天下諸侯看重,可謂是四處碰壁,顛沛流離,有時候會連飯都吃不上。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們偶然間,得到了一些魚肉和羊肉,但是數量不多,再加上大家都饑腸辘辘,雖然後人在《論語》中有記述,孔子主張“食不厭精,脍不厭細”但是在這種饑腸辘辘的時候,也就顧不上什麽味道不味道了,將得來的魚肉和羊肉放在鍋裏一起煮了起來,誰承想,越煮越香,最後煮好之時,簡直是香飄十裏,吃起來也是鮮香無比,自此以後,魚和羊配在一起做菜的方法便流傳開來。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認爲魚羊鮮最早出現在清朝時期,據說是有個家住在長江南面的農夫,到長江北面集市上去趕集,在集市上買了四只羊,可是在返程之時,因爲多了四只羊,所以船上很擁擠,當船來到江水中央之時,一陣大風刮過,船猛地一晃動,其中一只羊一下子被晃下了船。
就在農夫打算將羊重新撈上船之時,一群大魚撲了上來,將這只羊哄搶著吃了個幹淨,但是俗話說“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就在魚群肆無忌憚的吃完了羊肉,遊動著六親不認的身姿,洋洋得意的將要遊走之時,一張大網從天而降,原來是一位漁民剛好路過,這群倒黴的魚幾乎被一網打盡。
收獲頗豐的漁民興奮地返回家中,打算燒個魚湯犒勞犒勞自己,結果在漁夫宰魚之時,竟然發現在魚肚子裏裝滿了碎羊肉,要知道這名漁夫雖然以打魚爲生,但是生活困頓,因此並不經常吃魚,看到這些碎羊肉,漁夫舍不得將羊肉扔掉,于是就清洗幹淨以後,重新放回羊肚子裏,然後將肚子裏藏著羊肉的魚放到鍋中蒸煮,漁夫萬萬沒想到,竟然無意間做出了一道流芳後世的名菜“魚腹藏羊”又被成爲魚羊鮮。
魚羊鮮這道菜實在是太經典了,因此流傳出了許許多多的傳說和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去找度娘多看看哦。
說了那麽多別人的魚羊鮮,來看看咱們自己燒出來的魚羊鮮吧,來看看,這魚骨酥肉爛,只鮮不腥,這羊肉味奇香,鮮嫩不膻,魚羊搭配出來的鮮湯,味道鮮美,湯汁瑩白如同牛奶,風味也是極其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