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傳媒8頻道推出《星期二特寫:鍾聲響起時》節目,介紹八所傳統華校的轉型和變遷曆程。這八所學校是:南洋女中、華僑中學、立化中學、南僑中學、聖尼各拉女校、公教中學、中華中學及德明政府中學。第一批九所特選中學當中,中正中學、海星中學和聖公會中學這三所學校沒有入列。在2000年成爲第十所特選中學的南華中學也未獲介紹。“紅螞蟻”找來中正、海星、聖公會及南華的校友執筆,補上這個缺。撰稿人從校友的角度,談談母校的特色和曆史,並與讀者分享回憶中,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
聖公會中學雖然是所六十多年曆史的特選中學,但就成績而言它卻不是人人競相爭取進入的頂尖名校。
但對校友而言,這不重要,母校的培育之恩及成長歲月的點滴始終讓我們難以忘懷。
四年的學生生涯回憶滿滿,搞活動、搞演出、搞出國巡演、搞音樂協會、搞學生會,不一而足,還把成績單中的A1搞成了A2。
多姿多彩的回憶
現在回想起來一點悔意也沒有,我們收獲的辦事能力、自動自發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真摯的友情、多姿多彩的回憶可不是一張所謂漂亮的成績單可取代的。
猶記得我回母校執教,巫順昌校長的那番話:只要我們學生的成績能進淡馬錫初級學院即可,我們無需把精力花在經營學校排名;反之,通過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更豐富多彩是我們的使命。
因此,身爲老師的我們放手讓學生搞自己構思的創意活動,設計自己的特刊,只在旁提點。最終的成品跟現在很多學校喜歡外包專業公司的成品比較雖然不盡完美、不夠成熟,但卻是百分百學生的創作,見證了學生一步一腳印的嘗試、失敗與成功。
有故事的校園
聖中的課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甚至有小六優秀生甯願選擇我們而放棄進入東區名校,就爲了體驗學長們口中所謂的精彩的中學生涯。
聖中就屹立在樟宜路上段一小山坡上,當年學生每天早晨拾級而上,會看到不同階段建築的校舍樓坐落在校園不同角落。
這些建築群沒有統一的風格,也不見雄偉壯觀,但每棟樓都有一個名字,如李光前樓、毛子堅樓、李國專體育館、邵氏禮堂、唐紹儀鍾樓、許瑞庭樓等等。這些名字背後蘊含了先賢慷慨解囊、師長校友衆志成城搞義賣會建校的動人故事。
就連學校體育館下連接操場的土牆,都有人會告訴你是某某年校方動員全校每人一籮筐一籮筐的從附近的勿洛空地,把草皮和沙石運來砌成的。
感情的紐帶
穿梭在這個處處有故事的校園裏,我們後來人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飲水思源”四個字就這樣深深地嵌在我們的腦海裏。即使後來學校翻新,舊樓拆了重建,校領導也不忘爲教學樓冠名,感念先賢的恩德。的確,“飲水思源”已成了聖中人的DNA。
聖中是我的母校,四年青春歲月,十六年執教鞭,對她懷有深深的感情。如今離開了,卻無法與之切斷感情的紐帶。每每回去,都有回家的感覺,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何其熟悉。
身爲校友會執委的我常參與校慶晚宴的籌備工作,只能以一字形容-“累”。教學課業繁重,再加上晚宴的一堆事兒,搞得自己睡眠不足,工作至深夜,腦筋過于活躍,頻頻失眠。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爲當天總有太多動人的畫面。
步履蹒跚的老老師被學生攙扶著一步一步走進會場、衆多各屆畢業生散場後在台上找各自的校長老師們拍全家福、一道道美味佳肴卻抵不過同窗敘舊師生聚首的溫暖滋味、全場重溫合唱『野地的花』和校歌的溫馨。
我們就是個富有人情味的大家庭。
聖中人有情有義
有哪個紀念晚宴,由校友贊助免費邀請退休/離職老師回來?有哪個紀念晚宴,會讓台上的貴賓等待一個遲遲才上台的校工?
感謝校友們的慷慨贊助,感謝大家給予校工Uncle Hassan最熱烈的掌聲。聖中人是有情有義的,因爲我們親眼目睹我們的校長與老師們如何善待校工,親自體驗我們的校長如何體恤教職員,並與老師、同學們打成一片。
在充滿情義的聖中,人的價值不是以階級地位等級來衡量的。我摯愛的母校聖公會中學,在現今功利的社會裏還能找到熟悉的、濃濃的人情味……但願這股濃濃的人情味能夠永永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