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傳媒8頻道推出《星期二特寫:鍾聲響起時》節目,介紹八所傳統華校的轉型和變遷曆程。這八所學校是:南洋女中、華僑中學、立化中學、南僑中學、聖尼各拉女校、公教中學、中華中學及德明政府中學。第一批九所特選中學當中,中正中學、海星中學和聖公會中學這三所學校沒有入列。在2000年成爲第十所特選中學的南華中學也未獲介紹。“紅螞蟻”找來中正、海星、聖公會及南華的校友執筆,補上這個缺。撰稿人從校友的角度,談談母校的特色和曆史,並與讀者分享回憶中,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
南華中學曆經百年風雨,經過跨世紀的堅持,如今已成爲了一所特選中學。身爲南華校友,筆者爲母校卓越的成就感到驕傲。最近,新傳媒8頻道播出的《星期二特寫:鍾聲響起時》節目,介紹了八所傳統華校轉型和變遷曆程,而南華中學卻沒入列,相信令許多年長的校友感到遺憾。筆者在此以校友的身份,分享筆者記憶中的南華中學。
前身是女校
回顧校史,南華中學的前身是“南華女子學校”,于1917年4月17日由熊尚父先生創立,學生人數少過100人,校舍位于哥羅門街(Coleman Street)。
1921年,隨著收生人數的增加,南華女子學校搬遷至明古連街(Bencoolen Street)。學校隨即在1941年設立位于亞迪斯(Adis Road)路爲“總校”,而明古連街則是“分校”,主要開辦小學課程。二戰期間,學校關閉,日軍用南華女子學校的“總校”爲總部。1945年,新加坡光複後,學校經過重建,繼續辦校。1956年,南華女子學校改名爲南華女子中學。
開始招收男生
1984年,南華女子中學搬到金文泰新鎮,並開始招收男生,學校因此改名爲南華中學。1986年,南華中學從政府資助學校改制爲政府中學。2000年,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南華中學正式成爲特選中學,並于2006年成爲自治的特選中學。
筆者于90年代末到千禧年初就讀南華中學,從鄰裏中學到特選中學,確實見證了曆史性的一刻。當年的校舍位于金文泰一道,就在目前國大數理中學的位置。校長是駱良明先生。90年代末的學生身穿白色襯衫和白色褲子或裙子,襯衫的口袋上方戴著鐵制的校徽。到了千禧年,南華中學招收第一批特選中學學生。雖然校服設計不同,但依舊保留全白色的傳統。男生的發型和一般的中學一樣,而校方則鼓勵長發的女生綁起辮子。這是南華中學的傳統,至今仍然延續著。
舊校舍載滿回憶
南華中學舊校舍就如一般的鄰裏中學校舍一樣。主要的教學樓只有四層樓高,沒有電梯,基本設施也相當簡陋。筆者平時上課都在課室裏,有時到家政室、設計工藝室、音樂室、電腦室或視聽室上課。體育課就在籃球場、操場或禮堂進行。千禧年後的南華中學就有兩棟教學樓,一棟是原來筆者上課的校舍,另一棟是南華小學的舊校舍,就在南華中學的隔壁。兩棟教學樓的距離非常近,有蓋走道也是相通的。
說到舊校舍,食堂是筆者印象深刻的設施之一。每天清晨上學時,筆者從面向亞逸拉惹高速公路轉彎處一帶的小門進入學校,往前走不到50米就是食堂了。吃一盤熱騰騰的炒面,配一杯咖啡或茶,填飽肚子後才去禮堂或廣場集合報到。休息的時候,由于不想排長龍,又擔心不夠時間慢慢地享用美食,于是就買點點心,到食堂外邊做功課邊吃點心。校方也規定,休息時不能到隔壁校舍用餐,以免影響該食堂的秩序。放學後,筆者有時在舊校舍吃飯,有時到隔壁的校舍用餐,非常方便。
除了食堂,學生集合報到參加升旗禮的廣場也使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的課外輔助活動爲學生警察,是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制服團體。每周的其中一天包括星期六,就有幾個小時的集體訓練。每一次的訓練少不了步操和體能訓練,訓練的地點就在廣場內。南華學生警察的訓練不分彼此風雨無阻,無論烈日當空或下著綿綿細雨,嚴格的步操訓練和充滿挑戰的體能訓練往往使筆者和隊友們大汗淋漓。此外,爲了一年一度學生制服團體的花式步操表演,筆者和隊友們更是卯足全力,展現出南華學生警察的實力。
學校警察的日子
身爲學生制服團體的一份子,每年得參加畢業暨頒獎典禮,主要參加的部分是檢閱典禮中的學生警察儀仗隊。有一年,主賓因公事繁忙而遲到大約一小時,儀仗隊在毫無遮蔭的廣場上面向酷熱的太陽站立了許久,大家的士氣仍然不受影響。參加檢閱典禮的學生制服團體還包括了學生軍儀仗隊、聖約翰救傷隊儀仗隊等等。
學生警察帶給了筆者許多回憶,而且從中吸取的經驗和學到的知識對國民服役有所幫助。在一場學生警察的結業典禮中,筆者獲頒“卓越貢獻獎”作爲表揚和肯定。學弟學妹贈送的紀念品,筆者也一直保留著。
扮演林謀盛
南華中學的禮堂也使筆者印象深刻。由人文部主辦的活動之一就是關于新加坡曆史的小劇場。記得有一次在台上,筆者飾演林謀盛烈士,老師紛紛贊好。筆者也曾被推薦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在台上進行幾分鍾的演講,深獲好評。筆者來自于講華語的家庭,能夠精通雙語,也要感謝母語部和英文部的幾位老師悉心栽培和指導。
禮義廉恥,忠孝仁愛
值得一提的是,禮堂內的牆上挂著校訓“禮義廉恥,忠孝仁愛”這八個字,而且都有英文翻譯。
由于學校有不少馬來人和印度人,因此校訓都是以英文釋義。身爲英校生,筆者本來不知南華校訓跟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儒家思想息息相關,就連老師、校長也不曾提過。學校沒有孔子的塑像和“禮義之門”,也沒辦任何儒學營。筆者是在進修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之時,對儒家思想頗有深入的認識和研究,還遠赴台灣參加儒學論壇暨研習營,從中領略到原來南華校訓跟儒家思想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雖然成爲特選中學之前的南華人和之後的南華人在當時的傳統文化教育上有所不同,但大家都戴過同樣的校徽,唱過同樣的校歌,這是世世代代南華人的共同記憶。
南華百年
今年4月21日,配合南華中學和南華小學建校百年,兩所學府舉行了別開生面的歡慶活動。其中,壓軸項目便是全體起立唱校歌。這也是筆者離校十多年後,再次聽到耳熟能詳的校歌。另外,雖然筆者沒能出席7月15日的南華中學校慶晚宴,但從校方的社交媒體能夠看到,當晚全體嘉賓也一同起立高唱校歌。
校歌有雲:“立國大計須百年樹人,我校同人以此自克勵 / 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五育平均發展相砥砺 / 禮義廉恥忠孝仁愛好校訓,容忍謙讓熱誠負責相勉勵 / 分工合作奮向萬裏前程,他日學成爲國家效力。”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校歌的本義所在。
南華中學已正式邁入新的裏程碑。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有雲:“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南華中學的莘莘學子就像是種子和幼苗,在學校的精心照料之下,用心灌溉,茁壯成長,將來成爲國家的棟梁。
南華中學也將秉持著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弘揚儒家思想,爲下個一百年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