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教育政策隨時代和時局變化而改變,學校也因收生人數減少而消失或轉型。紅螞蟻因應推出“華校回顧系列”,找來本地傳統華校的校友和老師,重拾當年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文章出街後引發反響,不少讀者投稿抒發對母校的回憶。如果你也有校園故事想和大家分享,請傳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投稿時別忘了附上你的真實姓名、職銜、手機號及通訊地址,方便我們聯系。快來投稿紅螞蟻,和我們一起咬文嚼字!
華義中學創辦于1956年,原名爲“華義政府華文中學”,是殖民政府設立的第一批政府華文中學之一。我國社會在上世紀50年代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由于當時學潮、工潮不斷,殖民政府下令關閉了參與學潮的民辦華文中學,並成立政府華文中學。華義政府華文中學便是在這大環境下于1956年10月14日建立的。校舍先設在當時加東附近的法禮路(Fowlie Road),翌年遷到紐頓的蒙克山小學的臨時校舍後,同年再搬到女皇鎮的瑪格烈通道。
華義政府華文中學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華文高級中學。在1969年更史無前例地在學校旁邊,成功建築了第一個由政府向社會人士勸募的大運動場。
好景不長,雖有校歌裏“負時代之使命,挽狂瀾之既倒,作砥柱于中流”之大志,但由于華文教育之勢微,華校學生人數遞減,華義不得不于1983年遷到直落布蘭雅的德普路新校舍,同時轉型爲英文中學,“華義政府華文中學”則易名爲“華義中學”。學校漸漸重上軌道後再遷到目前的裕廊西校舍。
華義政府華文中學是由政府主辦的第一間華文中學,同時也是最早在華文中學附設工藝班的學校之一。在60年代,華義中學負起了普通中等教育以及工藝中等教育雙重任務。工藝班只是附帶性質,但是無論在普通中等教育方面,或是在中等工藝教育方面,都有相當優良的成績表現。
筆者一家五人都是在華義政府華文中學受教育,那是1961年到1970年,哥哥就是報讀當時的工藝班,畢業後繼續在理工學院修讀工藝課程,而成爲工藝課程教師。
當時華義政府華文中學的學生資質與現在有很大的差別,很多中一生都是高頭大馬,平常不太用功,戲弄同學,不聽老師教導,專門搗蛋惹事。有些同學放學後,參加了外面的私會黨組織而被警方拘捕。
多數的學生都對英文一科有恐懼感,最喜歡是會講華語的英文老師。記得當時張熾昌英文老師最受歡迎,因爲他能以華語和學生溝通。其他受人尊敬的老師有陳掌珠、莊莉夙、莫作友、顔玉池、杜輝生、劉淩聰、丘高朋、陳天保等。同學們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都有不錯的成績。
60年來,華義中學換了10位校長,當時我們的校長是黃淑芬女士,她是一個對學生的修養品格與成績很重視的校長。那一年,由于妹妹的中四學校考試不理想,黃校長特別抽出時間與家長見面。那時我代表父母會見黃校長時,聽她的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鼓勵,確實令人感動。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華義學生雖然曾經組織一個校友會,不過並沒有招募新校友注入“新血”。到了九十年代,一些會員已經逝世,校友會勢力變單薄,無奈在幾年前解散。不久華義校友會重新成立,希望老中青同學們能夠趁此機會加入,群策群力,爲華義貢獻一份力量。相信在優良學習環境中成長的學生,自然會對母校和老同學産生濃厚的感情。學生畢業後成爲校友就會飲水思源,爲母校的發展盡一份力。
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是我國的教育理念,每間學校各有特色,華義中學的校長老師們心思一致,都想通過最好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爲學生打下牢固的基礎。
我對華義政府華文中學還有更深一層的懷念,那時候我們有分成新舊兩座校舍,中四那年,我們這一班剛好在舊校舍的底層,而我最喜歡坐在課室後門邊的座位。除了上課外,可以望見老師或學生們來來往往,而我所注意的是一位曾經與我同班兩年的女同學。每天都可以看到她來回兩次經過我的門前。當時雖是少男鍾情,但年紀尚幼,只是默默的注視而不敢向她表示好感。緣份就是如此巧妙,畢業後竟然在工作場所附近偶然相遇,立即提起勇氣直追,成功組織家庭。
華義政府華文中學的校歌(舊版),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校歌,每當校歌響起,總是有一種使命及自豪感。莊重奮發的校歌由著名音樂家丁祝三作曲,林弘道填詞。
負時代之使命,爰奮跡於星洲
挽狂瀾之既倒,作砥柱於中流
猗欤盛哉!我華義守吾校之校訓, 依仁義與智群
豈求身之獨善, 將領導夫群倫
猗欤盛哉! 我華義誠克己以複禮, 自無私而大公
俾種族鹹和睦, 跻世界於大同
猗欤盛哉!我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