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鬧分手。
日夜相對,相濡以沫兩年零八個月,就這樣徹底的離開了我,決絕而徹底。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忽然一掃而空,怎麽也救不回來。孤單一人的時候,我情緒低落,終日彷徨失措,心神不甯,這也完全切斷我和世界的聯系。想要找個新的,卻因忠誠之心使然,萬般的不願意,深怕了無聲息的對方忽然驚醒過來,記得我們的誓約,又能再度回到我身邊。
經過兩星期的短暫糾纏,最終發現複活無望,死心的我終于忍痛兼不舍——去買個新手機!
手機突然“重傷” 急救後苟延殘喘
對!就是個手機。雖然對象只是個手機,可是我的情緒跌宕起伏跟失去戀人沒有兩樣,就差沒有大哭一場而已。
話說一天約兩位大哥吃肉骨茶去,出門前把手機放口袋裏想上廁所,人都沒有坐下,手機卻從淺淺的口袋裏滑進馬桶,還完全淹沒水裏。速速將它掏出擦幹,手機依然操作正常,我以爲因飛速取出手機,它會安然無恙。
坐德士的路上,上網閱讀怎麽救泡過水的手機,原來第一件事要做的是大力抖落手機裏的水,然後關機幾天待水分風幹。這時我發現手機裏面原來還有水,而且越抖越多。然而因當時父親入院,很多事要安排,我不可能關機,也沒有可替換的手機使用; 到了肉骨茶店還放在人家櫃台那兒充電。
回來後,我連沒有科學根據的“米缸風幹法”都試了,殊不知這錯誤兼愚蠢的舉措以後,手機開始反反複複,讓我喜憂參半,卻仍然抱存一絲希望,甚至一廂情願的寄望它“念舊情”不會狠心棄我而去。
最終它沒有預警的死機,排隊兩個半小時見維修部門人員和反複刺激它“複活”之後,服務人員以略爲幽怨的眼神對我說她盡力了,並宣判其死刑。我猜測我當時的眼神一定很落寞,甚至是絕望,才換來她小心翼翼的回應。尤其是我這種不會備份資料的人,我就忽然感覺什麽都沒有了。真是活該的,不值得同情。
喜怒哀樂都被手機牽著走
買了新手機後,我還時不時拿舊手機出來翻看,緬懷舊日時光似的纏綿。我不管跟人吵架理論、甜言蜜語、辦事解決問題、上餐館吃新奇好吃的東西、和久別重逢的好友相聚、遠赴異國看盡山川美景——除了睡覺和洗澡(有時上廁所都帶著!)之外——手機都和我形影不離,分享我的喜怒哀樂。對我而言,手機是我的電腦、電視和通訊器材。
我不禁開始反思,不就是個手機而已,怎麽就那麽依賴它了呢,感情都搭進去了?記憶中媒體經常報道年青人過度依賴科技,忽略人際關系,可是我不算年青了啊,怎麽也“患病”了呢?
你有沒有患上MAIDS?
近年出現一個很貼切的“MAIDS”(傭人)縮寫,原來是“手機和互聯網依賴綜合症”(Mobile And Internet Dependency Syndrome)。真是神來一筆,人類不是都成了科技的“傭人”了嗎?
《華爾街日報》本月8日報道,美國蘋果公司兩名投資者美國向iPhone制造商施壓,“敦促其應對智能手機成瘾以及兒童使用手機的心理健康影響方面的關切。”
他們表示,兒童和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可能産生“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它們呼籲蘋果就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並提供手機設置限制兒童的使用時間和看到的內容。
一機不在手 全天都難受
這一現象深究下去,原來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商家都從不同角度探討手機和人類的關系,更衍生許多新的字眼。例如“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手機離開幾分鍾就會踹踹不安。在美國90%的成年人都擁有手機,研究報告顯示當中超過40%的人承認自己有“無手機恐懼症”。
早在五年前,英國已針對1200人進行研究,51%的受訪者表示一離開手機就會感到“極度的(科技)焦慮”,只有三分之一表示自己毫不在乎。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因此感到壓力。 媒體不厭其煩的反複報道,使用者的態度大概很多都像我一樣。
美國是全球手機使用覆蓋率最高的前十個國家之一,對于手機造成的多方面影響更多是從心理衛生的角度去探討,而且提供求助熱線。
替自己“把把脈”,看看是否已經上瘾?
根據網站,已經不那麽客氣說是“手機依賴綜合症”,而是以更嚴重的“手機上瘾症”(addiction)來解釋這個行爲模式。
雖不至于成瘾,但上述因沒有手機或網路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我還是特別有感觸。
我記得留學俄羅斯的第一學年下半年,我第一次搬出宿舍住,一個人租了一間很大的民宅。人生地不熟,我記得有一個晚上網線出了問題,手機也不知何故無法使用,鄰居都不認識,求助無門,當時除了憤怒和無助外,我還感到極度的不安和惶恐,到現在都無法忘記。
本地去年的一項調查(Ernst & Young)顯示,國人每天平均花12個小時42分在數碼産品上,它們包括電腦、遊戲機或手機。單單是手機就占了3小時12分,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醒來和睡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已經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成瘾。受詢者有1000人,年齡介于16至69歲。
玩手機容易引發手腕和手部疼痛
在亞洲,過度依賴手機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引起學者的關注。一項研究發現智能手機和其他手持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可能與腕管綜合症發作存在著關聯,更容易引發手腕和手部的疼痛。
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患,也是手外科醫生最常進行手術治療的疾患,它會導致手腕和手部異常疼痛。研究報告由香港理工大學衛生和信息技術系助理彼得懷特教授進行,他表示,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在使用手持電子設備時要謹慎小心,盡量降低患腕管綜合症的風險。
爲了降低風險,研究團隊建議在使用這些設備時盡量保持手腕伸直,同時應盡量減少手指和拇指的重複動作,尤其要減少單手使用。此外,要保持有規律的休息時間,避免持續密集地使用,以防止形成因長期使用導致的壓力。
父親去年反複住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腕管綜合症,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病症。不要誤會,他的孩子一個個迷戀手機,他可不是被手機禍害的。他是因手腕神經組織退化而嚴重影響手部的機能,這是沒法醫治和修複的。他因此不能開車,原本寫得一手好字的他現在連寫字都非常吃力。看來他做的複建運動,我現在就得趕緊用上了。
這一切跟手機的普遍化不無關系。根據聯合國國際電信通訊聯合會的報道,2013年至2015年之間,智能手機注冊人數成長超過兩倍,這是由于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地區的互聯網覆蓋率有強勁增長。
在許多國家甚至是我們身邊,有沒有發現公共電話已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無線上網熱點;在巴西,公共電話還被發揮成令人驚喜的藝術品。在2010年至2015年之間,全球超過2億人口放棄使用固定電話路線,全面使用手機。
世上最長的距離 就是你在我身旁卻在玩手機
我記得當年手機簡訊開始普遍,弟弟年紀小,天天低頭對著手機跟人聊天。有一次一家人在客廳聊天,他依然沉浸在他的手機世界裏,當年我們還不能用手機上網呢。我大聲跟弟弟說話,他一點反應都沒有。比他大幾歲的堂弟當時就坐在弟弟旁邊,他打趣看著弟弟的手機說:“他聽不到的,你試試簡訊他,他會馬上答複你!”
我們當時哄堂大笑,這也“驚醒”了弟弟,殊不知若幹年後,我可能已變成他那樣。世界已經改變,我們也悄然的改變,上了瘾還無法自拔。未來手機只會越來越普遍,用途越來越廣泛,善用便利的通訊科技之余,我們一定要堅守自己的主導性地位,避免過度依賴,更不能讓它對我們的情緒和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有“病”就要自己醫,今晚開始,我就要和它分房睡,它不響就不要習慣性的去查閱,宣誓告別疑似的“手機上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