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意外(也不意外)地引發政治風暴,鬧得兩岸輿論場都不平靜。
說意外,因爲攪動這趟渾水的人是一位名氣不大的36歲紀錄片導演傅榆。經媒體起底,才知道她原來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父親是馬來西亞華人,母親是印尼華人,9歲才到台灣求學定居。
說不意外,因爲藝術本身就脫離不了政治,更何況還是記錄台灣“太陽花學運”這起政治事件的紀錄片。得獎作品就叫《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單單聽片名,就知道本土意識非常強烈,導演本身肯定對政治也有想法。
傅榆的得獎感言如下:
“這部片很多人會以爲在講政治,其實更多是在談論青春,青春很美好,但容易犯錯。尤其是容易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人身上,這不只是人對人,是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被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就是最後那句話,刺痛了中國大陸官方、部分大陸網民和媒體的神經,而最打臉的是,傅榆講完那句話後,全場響起如雷掌聲。
“愛講什麽就講什麽”
據報道,金馬獎霎時在中國大陸的直播中斷,傅榆的面簿也被中國大陸水軍灌爆唾罵。傅榆應該在金馬獎這個場合發表台獨言論嗎?出席金馬獎的大陸藝人應該在台上做出“政治正確”的政治立場回應嗎?說實在,筆者認爲,沒有什麽合適不合適的問題,就如李安說的,“愛講什麽就講什麽”。
那些說“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這種蠢話的人,不妨看看部分出席金馬獎的大陸藝人和在大陸撈金的港台藝人事後集體做了什麽標准動作?他們都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信息,表明支持“一個中國”的愛國立場。有的藝人甚至就在金馬台上抛出“中國台灣”、“兩岸一家親”等政治正確的用語。
如果說,傅榆在台上發表台獨夢想是出于傻傻的、浪漫的、不現實的一廂情願,是出于偏台獨立場的台灣領導人執政前後18年(李登輝和陳水扁16年加蔡英文兩年)的洗腦,那麽,那些公開表態支持“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愛國藝人又是爲什麽呢?
不排除有部分人真的出于愛國精神,但也有一部分人相信是出于恐懼。據報道,在微博上轉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藝人包括胡歌、陳小春、吳謹言、鹿晗、鄧超和最近才剛從逃稅醜聞中脫身的範冰冰。
要在大陸的娛樂圈立足 沒有政治覺悟休想混
要在大陸的娛樂圈立足,賺13億人口市場的鈔票,你以爲只靠美貌才能就夠了嗎?沒有政治覺悟休想混。
大陸藝人表態支持“一個中國”避免被封殺保飯碗的舉動完全不讓人意外。熟知那個體制的藝人或他們的經紀人早就認識到,因爲涉及到自身利益,他們的情緒反射只能是恐懼,而這恐懼本身源于,沒有不表態的自由。
說到洗腦,兩岸都在洗腦。說到表態,一邊是充分享有表態的自由,另一邊是連不表態的自由都沒有。台灣人在這方面大可大方些,不必責怪大陸藝人侵門踏戶。
昨天有港媒報道稱,中共中央宣傳部下令抵制金馬獎,中資電影下來將不得報名參加金馬獎。台媒引述大陸國台辦回應稱,這是假新聞。就當是真新聞好了,金馬獎會不會因此而衰敗呢?
很有可能。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港台電影輝煌不再,難撐起華人電影的一片天,但金馬主辦方也只能無奈地接受,遇上“中國規則”,誰都沒轍。如果金馬獎要成爲“中國台灣的金馬獎”、要經過言論審核及思想審查才能繼續辦下去,這個金馬還是原來那個金馬嗎?
全世界都會遇上“中國規則”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都會遇上“中國規則”。要不就妥協,要不就咬咬牙撐過去。當然,如果你是美國大叔,那另當別論。
昨天,西方媒體報道說,APEC峰會日前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結束,但因爲中美貿易戰鬧僵導致會議很不順利,不僅有史以來發不出聯合公報,而且中國外交官還強闖巴布亞新幾內亞外長辦公室,甚至驚動警察。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媒體提問是反問:“你覺得可能嗎?” 並指所謂“強闖巴新外長辦公室”純粹是別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謠言。
大家還記得2016年的香港金像獎嗎?極具爭議性的獨立電影《十年》拿下最佳電影的殊榮。據報道,因爲無人敢頒獎,那一屆的香港金像獎董事局主席爾冬升親自出馬。
爾冬升站在在台上說:
“頒獎典禮的創作過程中,有位年輕編劇偷偷問我,主席,今年的稿中可否有‘十年’這個字。我說,年輕人,羅斯福總統講過一句話,‘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相較于這屆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李安事後表明支持言論自由的儒雅,爾冬升在遇到“政治染上藝術”的場面時,展現的是一種處驚不變的淡定。那是2016年的事。
兩年後,金像獎依舊是金像獎,爾冬升依舊是爾冬升。面對房間裏的大象,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