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著一個說法,稱2020年作爲農曆紀年裏的庚子年,注定會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正因如此,衆人無不希望被疫情“偷走”的2020年能趕緊結束,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能煙消雲散。
這種說法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2020年的悲觀,但同時又隱然埋下了讓人們過度樂觀的誤區,産生一種2020年一旦結束,所有苦難,尤其是疫情帶來的傷害在2021年1月就會瞬間消逝的幻想。
但冠病疫情顯然不會以年份作爲分界,科學家的努力也未必能在跨年後就蹦出甜蜜的果實。
疫苗無疑是擺脫疫情困擾的最佳解藥,但當我們不停在新聞中獲知又有哪個疫苗取得振奮人心的效果時,也必須提醒自己:
“疫苗研發成功不代表全球大多數人口能馬上獲得接種。”
世衛組織的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本周二(15日)就潑了好大一盆冷水,表示人們不應該期望在2022年前能恢複正常生活,因爲用來防治冠病的疫苗不會在那之前達到足夠的數量。
“我們認爲最快要到2022年才會有足夠的人們接種疫苗。所以在那之前,我們必須維持目前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安全距離、佩戴口罩以及保持衛生。”
斯瓦米納坦口中的“足夠”,是指全球至少已有60至70%的人口通過注射疫苗對冠病免疫,只有這樣才能大幅減少冠病的傳染率。
重點是全球大多數人口得花多長時間才能獲分配疫苗
在理解疫苗的運作模式前,我們必須先充份理解到病毒的傳播是不分國界的,遭受重創的全球經濟不可能在各國爲防堵疫情而采取封鎖措施的前提下複原,沒有任何國家或人類能獨善其身。
誠然,各國的候選疫苗不斷捎來進展神速的好消息。
包括美國宣稱該國研發的疫苗能趕在11月總統大選前面市,中國也聲稱一般民衆在今年11月或12月就可接種疫苗,俄羅斯更是直接跨過國際疫苗的安全門檻,在臨床試驗進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火速推出了安全性及有效性都備受質疑的疫苗。
但上述國家爲了搶快,除了形成“疫苗民族主義”的競爭,也令人懷疑政治淩駕于科學之上會否歪曲疫苗的研究成果。
另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則是,這些研發速度領先全球的疫苗,最終有沒有辦法在短期內讓全球人口共享?
從研發到生産,乃至最後的物流分配,疫苗問世的每個過程都是錢。富有的國家難免在疫苗的取得上占據優勢,使資源貧瘠的國家被抛在後頭。
爲此,國際社會試圖建立一套解決機制,這套機制叫作“冠病19疫苗全球獲取保障機制”(COVAX),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世衛組織及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共同領導。
COVAX的目標是在各大疫苗研發成功後,讓參與COVAX機制的各國都能公平地分配到安全有效的疫苗,包括依據國家人口比例分配疫苗,而不是“價高者得”。
根據世衛組織文告,目前已有172個國家表達了參與相關機制的意願,當中包括新加坡。不過,在疫苗研發方面領先的中美兩國並不在相關行列。
而不參與COVAX機制的國家,將不受這個協調平台的約束,可自行透過雙邊協議等方式保障自己國家的疫苗來源,但這也意味著在機制外仍有可能存在“價高者得”的情況,COVAX能用來公平分配給各國,尤其是窮國的疫苗數量將非常有限。
COVAX可分配疫苗的數量,也將決定全球多數人口得等待多長時間才能拿到疫苗。
根據斯瓦米納坦的說法,COVAX截至2021年年中只能搜集大約數億支疫苗,如果要將這些疫苗均衡地分配給該機制下的170多個國家,那每個國家能獲得的數量將不足以爲目前的抗疫措施帶來太多改變。
只有在COVAX在2021年年底前能達到20億支疫苗的産量下,人們才有可能脫離佩戴口罩和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生活。
因此斯瓦米納坦提醒,任何有關明年一月全世界就能獲得疫苗,生活能恢複正常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而這一切還有一個大前提,全球各種疫苗在突破傳統框架快速研發的過程中,也必須同時確保安全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