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外交是一個領導人治國的兩個方面。世界正處于轉型期,充滿變數,中東、烏克蘭、非洲的區域發展都處于不穩定狀態,即使發展中的亞洲也不能確保和平穩定,同時中國對南海的態度以及中美之間的互動也都引人注目。作爲大國,中國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須有所回應。胡溫時期的外交是“韬光養晦”,因爲不作爲所以招致的外界壓力較小;但如果有所作爲,就必然牽動其他國家尤其是鄰國的神經。總的來說,大國大外交是比較麻煩的。
中國外交局勢:兩條腿,一個圈
“兩條腿”分別指跟西方大國建立新型的大國關系、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經濟合作,比如“一帶一路”。“一個圈”是指周邊外交,這是外交的核心。
第一條腿,具體來說,與西方大國建立新型關系,包括美、俄、印度、歐盟等國家。但中美關系永遠是重中之重,因爲只有美國對中國的安全會構成威脅,其他國家則很難構成威脅。中國領導人總是花很多力氣解決中美問題。盡管學術界對中美關系不太看好,但其實不必太悲觀,就如鄧小平所說,中美關系“好也好不到哪裏去,壞也壞不到哪裏去”。
今年9月,習近平將會訪問美國,這是衡量領導人的重要指標。習近平對中美關系高度重視,比曆屆領導人都要重視。美國不理解中國的價值觀,中國的發展跟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相悖,美國人就不高興;相反,如果和他們的價值觀契合,他們就感到滿意。這個差異還會持續下去,但並不影響這兩個大國關系。
中俄關系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方面,但中俄不會結盟,他們是戰略性夥伴。所謂戰略性夥伴,針對的是面臨共同問題的國家,而同盟則是針對第三方。即使美國和其盟友聯合針對中國,中國也不會和俄羅斯結盟。中俄不會結盟,世界局勢就能得到穩定。今天的中國像以前的美國,比較開放;而今天的美國則像以前的蘇聯,總是心存恐懼,搞軍事競賽;而今天的俄羅斯像以前的中國。俄羅斯的角色其實非常重要,它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一個緩沖,沒有它就會變成中美直接沖突。中俄兩國以後會更緊密,但不會走向結盟。
美國有三個負擔。第一、在蘇聯垮台冷戰結束後,美國沒有及時轉型,反而加強了同盟,導致現在成爲美國的負擔,比如北約、美日同盟等。第二、做世界警察需要錢。第三、在全球推行民主。美國幫助中東建立民主政權,搞政黨更替,推翻政權,但是美國沒有看到他們期望的民主國家,反而催生了像IS這樣的恐怖集團。
中國對美國的外交層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中美直接關系。中美兩國其實在很多方面都有不錯的合作,比如伊朗問題、全球氣候問題,在地緣政治上也沒有直接沖突。中國也從來沒有表示亞洲是中國的亞洲,想把美國趕出去。另一方面,是中國與美國盟友的矛盾,這是比較顯著的。
美國對中國的外交策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第一、從現實主義出發。比如基辛格,美國軍方沿用了冷戰思維,利用TPP等區域性貿易集團來限制中國發展。第二、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雖然之前有兩個成功例子即西德和日本,但這對中國並不成功,因爲中國太大,美國消化不了。第三、中美共同承擔國際責任。比如美國表示減少對台武器出口,那麽中國就以對台不使用武力的承諾作爲回報。所以此次習近平訪問美國還是值得期待的,他有可能會讓中美重新回到軌道。
第二條腿,是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比如“一帶一路”。過去中國高度依賴發達國家的市場,但發達國家對中國搞貿易主義,中國就必須開拓新興市場,比如發展中國家。中國之前加入以歐美爲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隨著中國能力變得強大,就很難再往上爬,所以必須要拓展國際市場、國際空間。同時,世界經濟面臨失衡,美國經濟起色緩慢,歐洲現在是一堆爛攤子,他們的問題是沒有經濟杠杆、財政杠杆,政府債務過大。現在只能采取量化寬松的方式來調整,但是這會使經濟越來越不平衡。目前世界經濟需要再平衡,需要開拓新市場。
“一帶一路”的目標和條件
第一、“一帶一路”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保持經濟平衡的方式。中國不能走西方殖民主義的老路,只能尋求新的發展方式。在這個項目中,中國政府不是主體,中國資本才是主體,所以需要走出去的是中國資本。中國目前資本積累高度過剩。
第二、中國産能過剩。大規模基礎建設可以輸出龐大的産能。
第三、中國基礎建設的技術卓越,比如高鐵建設技術。
這三點結合到一起就成爲了“一帶一路”項目的動力,也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
我們可以看到“一帶一路”上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而且很多都比較貧窮,他們需要上述三個方面的支持。過去美國與中國的競爭集中在經濟、軍事,美國與蘇聯的競爭只有軍事,但現在中國想避免軍事競爭而轉爲經濟競爭。因爲軍事競爭就是零和博弈,但經濟競爭不是,而是有可能達到雙贏局面。在中國組建亞投行上,美國擔心中國是否有意挑戰現有的經濟秩序。中國的回答比較聰明,明確表示不是要挑戰,而是要互補。中國也未料到亞投行可以如此順利地吸引到這麽多國家參與,當然這跟中國持開放的態度有關,同時也說明很多國家的確需要經濟上的合作。在習近平任期八年內,亞投行會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一個圈
“一個圈”,就是周邊外交。中國與美國不同,美國周邊只有兩個高度依賴美國的國家,而中國周邊有十幾個國家,比較頭疼,像東海問題、南海問題都是因爲地緣方面引起。
在世界指責中國的時候,中國也感到委屈。比如南海問題,大家都在造島,但就因爲中國能力比較強造島速度快就受到各方壓力。從中國的角度來說,至少證明了中國是有能力的。下一步可能就需要共同談判。但按照美國的理解,造島就是代表帝國主義和侵略擴張,因爲他們以前就是這麽做的。中方的做法我認爲比較明智,顯得比較有彈性。美國所面臨的兩難困境是,一方面它需要支持盟國,這關乎它的信譽問題;另一方面它也不能抛棄中國。中國的鄰國也應該明白,過度使用美國是不理性的,美國不會因爲菲律賓而放棄中國,中美是“首要”關系,其他關系都是其次。同時,中國永當“老二”的想法也很明智,中國並沒有打算要取代老大的位置。近年孔子學院的開辦也只是屬于文化交流,並非要推行國際秩序,只是增加了互相了解的平台。
總的來說,中美關系不會太悲觀,即上述提到的“好也好不到哪裏去,壞也壞不到哪裏去”。
美國的衰弱
中國不能低估美國。中國有一些民族主義者認爲美國要衰弱了。美國的衰弱是個很長遠的過程,而且也不是體制性的,而是政策性的。中國的衰弱經曆了幾百年,美國即使衰弱也需要很久時間,並且在糾正了錯誤政策以後也還有複興的機會。中國的軍方、民族主義如果低估美國,就容易犯顛覆性的錯誤。同時也不能高估中國自己的力量,中國自身有太多問題。中國的中低層民族主義比較強烈,但高層相對冷靜,而他們才是有決策權的人,所以對此並不悲觀。
泰國克拉運河問題
中國官方從未承認也沒有否認泰國克拉運河問題,是一個比較模糊的狀態。對中國人來說,這個問題遠遠還沒到提上日程來的程度。
首先,馬六甲並沒有出現問題,美國要掌控馬六甲的局面並未出現。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能力。不是像中國人自己想象的那樣,馬六甲明天就會被美國人拿走。當然恐懼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泰國方面考慮這個運河已經有上百年了,但是應該不會付諸實施。因爲泰國不會希望在自己國家開一條運河然後引入大國政治。現在有人擔心馬六甲會被美國控制,但如果克拉運河開好了,美國、印度等大國也照樣會去。而且如果泰國開了這樣一條運河,泰國的統一就會成爲問題。中國領導人也不會自以爲是的認爲這條運河開了就是屬于自己的。民間議論會持續下去,但是二三十年內不會成爲中國的議題,除非中美之間開展冷戰。
美國重返亞洲與中國的對策美國重返亞洲有它的必然性。首先,從曆史上看,哪一個區域成爲世界經濟中心,所有國家的戰略重心就會轉移到那個地方,因爲有利可圖。從這個角度來說,亞太經過二三十年發展成爲世界中心,中國、日本分別是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印度正在崛起,亞細安各國也在發展。而世界其他地方則是各種麻煩不斷,比如歐洲有高收入陷阱,南美、非洲都沒有類似亞太的經濟增長的迹象。所以重返亞洲不僅是美國的議題,俄羅斯、法國也都有講過,都想分一杯羹。
其次,美國重返的方式非常重要。有些小的國家希望借助大國力量平衡中國,因此希望美國回來。但是希拉裏宣布美國回來以後,也面臨很多問題。在經濟上TPP還沒有成功,而在軍事上,亞細安也不希望看到中美 兩國搞軍事競賽。所以TPP是否可以成功對美國來說非常關鍵。
不過,中國也不必過度擔心,不要害怕美國,而是要拿出比美國更開放的態度,這才是最好的辦法。比如中國的亞投行,實際上就非常開放,這個態度非常重要。
習近平訪美,當然對中美關系有重大意義。對在新加坡的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中美這兩只大象在草地上的打鬥或XXOO,對我們會造成什麽影響?中美互信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兩過在南中國海會否擦槍走火?商業和信息領域會否爆發商戰?美國如何看一帶一路?東南亞又能做些什麽來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發展?要是演變爲中美爭霸,對本區域地緣政治會有何影響?新加坡支持美國重返亞洲,會不會影響新中關系?兩只大象要真吵起來甚至打起來,新加坡是否維持中立?又能否維持中立?如果被迫站邊,要站哪邊?
隆道亞洲講座《習近平要訪美?談中美關系大趨勢》,著名中國政治、國際關系與社會問題專家,新加坡隆道研究院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主講。
時間:9月19日 7:30pm – 9:00pm
地點:終身學習學院(靠近巴耶禮峇地鐵站)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 (near PayaLebar MRT station)
11 Eunos Road 8, Singapore 408601
入場免費。座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