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含淚在電視轉播中宣布新加坡從“馬來亞聯邦”脫離並獨立。新加坡《海峽時報》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他帶淚宣布……然後停頓下來,簡直不能自持“。 他對此事百感交集…因爲他奮鬥的理想破滅了……原屬于一個國家的人民就此兩地分隔。”
1965年8月7日,聯邦政府讓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否則,發生任何不幸的事聯邦政府將不予負責。次年,在新加坡獨立以後的第一個群衆大會上,當時年僅43歲的總理李光耀先生用流利的馬來亞、英語與閩南語回顧了新加坡在脫離馬來西亞之後的曆程。時間緊迫,新加坡的領導者沒來得及與人民商討,就作出決定讓新加坡走自己的路,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這個決定對李光耀而言是沉重的,他作爲新加坡的建國總理,在宣布這個國家獨立從此走自己的路時,黯然淚下,道出了所有的無奈與茫然。
▲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李光耀記者會上流下淚水。
李光耀說,脫離馬來西亞並不是不再相信我們要成立一個多元種族國家的目標,只是這個目標在馬來西亞已經不可能會實現,已經不值得再奮鬥下去。李光耀決心要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一個平等公正的社會,但只能靠新加坡人自身的努力,在新加坡境內實行。
當時,李光耀和他的同僚們持有堅定的信念,堅信一個融合的社會是可以塑造的。他認爲,若是新加坡成功達到了這個目標,這種社會發展將超出我們自己的國界,影響整個東南亞。他也堅信,若是新加坡成功達到目標,將會有利于促進鄰國社會進步。但是對這個“社會實驗”,他的心裏也沒有多大的把握。
新加坡獨立剛滿一年,新加坡在經濟上就取得了顯著進步。然而,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新加坡,並不是李光耀與同僚僅僅希望達到的目的。
每個種族與國家的目標都不一樣,新加坡發展第一個目的是求生存,爲人民求福利,促成人民獲得幸福;其次是想方設法建立一個永久性的社會基礎。當時,新加坡可以選擇兩條路。第一,只爲大多數新加坡公民謀求利益,這種政策將影響鄰國人民,負面影響也會擴散到這個區域。第二選擇是一個更好的出路,那就是建立一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有進步有發展,所有公民獲得利益。
▲60、70年代,李光耀經常下鄉演講與村民互動,深受人們愛戴,也爲人民行動黨建立了良好的群衆基礎。他希望在物質的追求基礎上,人民也能獲得真正、長久、永恒的救贖。他堅信,實現社會和諧和種族融合才是一個國家應該擁有的終極目標。對他而言,這個願景才能真正的拯救一個國家、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這個聽起有點抽象、酷似烏托邦的社會,到底要如何才能實現?
▲李光耀逝世,民衆悲恸送行
李光耀認爲,多元社會可以實現融合(Integration)但絕不可能對其進行同化(Assimilation)。若是將不同群體強行揉捏成一個群體不但是徒勞無功的, 還肯定會讓社會陷入動亂不安。這種違背人們的情感和意願的革新是不可能成功的。
▲李光耀與夫人柯玉芝
要讓人民更好地融入這個多元的社會,他認爲主要通過幾個方面:共同語言、同價值觀、共同態度、共同觀點,並逐漸形成一個共同的文化。他也強調,如果新加坡不能實現不同種族之間的共同發展,而有任何一個族群在社會進步中掉隊了,而掉隊的原因是基于他的語言、種族或宗教,又或社會形成了以種族、語言、文化的分層和隔閡,那這個社會就沒有成功地實現融合。
▲李光耀一家五口
從建國初期,李光耀先生就勾畫出一個和諧並共同發展的多元種族國家,他所制定的融入多元社會的種種政策在建國以後陸續執行。今天的新加坡是李光耀當初要建立的那個國家嗎?
從一開始李光耀就說:“我們要常常記住,我們最大的財富是我們的青年人,我們半數的人口是年齡在19歲以下,我們應該爲這些年輕的下一代打好基礎,讓他們將來從此發展,我們的社會必須是一個百折不撓,剛強堅韌的社會。我們應該盡力將他們培養起來,讓他們在將來繼承我們的志願,成功的建立起對每一個公民都有意義的、更公平、更合理的社會。”基于要實現一個任人唯賢、公平公正的社會,新加坡非常重視教育,通過教育提供每個民族同一個起步點,讓他們的孩子都可以實現一個憑著自身的努力可以獲取成功的最佳途徑。每年,新加坡用于教育的年度財政撥款占總財政撥款的25-30%左右,去年這個金額達到了127億新元,經費僅次于國防開支。在過去10年,新加坡在住房、醫藥、教育和社區發展方面的開支,也從2006年財政年的127億增加到2016年的340億,增至三倍,使一個國家在經濟和社會領域中能夠有同步健全的發展。今天超過80%的新加坡國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達到了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曆經半個世紀,新加坡奇迹般的發展成爲了受到了這個區域,乃至于整個世界的關注。
建國以後,李光耀決定將馬來語定爲新加坡的國語,而將英語變成了各大族群必須使用的行政語言,除了各個種族的母語課以外,所有的課都是以英語教的。 通過這個民族融合的舉措使得不同民族可以有一個共同溝通的語言。政府也在獨立以後的1979年實行教學統一的制度,打破原來各自民族辦學的傳統,這個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得不同民族的小孩從小就在一個學習與成長,很早就開始建立互信與友誼。1991年,經過國內各民族、各階層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國民反複討論,國會批准發表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其中所倡導的五大“共同價值觀念”是所有族群都可以接受的價值觀,反映了新加坡一直以來的包容傳統。五大“共同價值觀念”(一)國家在社會之上,社會在個人之前;(二)家庭爲社會的基石;
(三)社區互助和尊重個人;
(四)建立共識而非沖突;
(五)種族和諧和宗教寬容。
共同價值觀讓人們擁有一個“新加坡認同感”,並希望每個人能夠逐漸內化變成自己的價值觀。提倡不同族群和諧共處是全民共同發展與富裕的重要途徑,共同價值觀的制定是爲了在新加坡成立一個不同種族和信仰的人民都能夠有共識的價值觀體系, 每個族群可以維持各自的價值觀,只要它們不和國家的價值觀有沖突,共同價值觀強調的是共同信念。
1989年,新加坡又通過立法推行了一項種族融入政策(Racial Integration Policy),具體規定了不同種族在同一組屋和組屋區內的比例,以促進各族融合。政策規定,在政府組屋區,華族比例不得超過84%(同座組屋不得超過87%),馬來族比例不得超過22%(同座組屋不得超過25%),印度和歐亞和其它種族比例不得超過12% (同座組屋不得超過15%)。
▲李光耀與家人老照片
從2010年3月5日開始,永久居民配額制度開始實行。同個鄰裏及同座組屋的永久居民不超過5%及8%。這個政策的實施,使每個組屋區反映了新加坡的種族色彩,每個組屋區都是新加坡的縮影,實現種族混居的居住環境。新加坡的發展至今,始終沒有偏離建國總理最初的信念。後來接任的兩位總理,也是繼續朝這個目標邁進,使新加坡逐漸成爲一個各民族都引以爲榮的國家。
“未來的路並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新加坡繼續獎勵主動與足智多謀的精神,只要新加坡人在面臨困境時能勇敢而不喪失決心,新加坡必會繼續發展下去。”——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他的叮囑在任何時候都是這麽的貼切。
作者
傅瓊花:
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學士,上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新加坡前駐華外交官。
感謝微信公衆號 瓊花說 授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