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選舉日前由林鄭月娥勝出,不出所料自由派輿論對此批評不斷。
《聯合早報》上也刊登了黃世澤先生的文章《林鄭月娥上台後香港局勢令人擔憂》,文中批評林鄭當選非爲衆望所歸,並質疑其居留身份與政治能力。但黃先生可能忘記了,林鄭的家人固然是英國籍,而黃先生力捧的曾俊華的家人也同樣全部爲美國籍。
▲林鄭月娥以777票勝出特首選舉
今年1月曾俊華就在訪談中表示,妻子與家中一兒一女都有美國籍,並且認爲是否擁有美國籍,並不代表是愛國愛港的最主要條件。我倒並非是質疑曾俊華此點,而是覺得黃世澤在這一衆人皆知的事情上,沒必要持雙重標准。
至于說到個人能力,則從過去執政實績來看,林鄭無疑更勝一籌。她在2007年至2012年間擔任發展局長時,就一直民望高企,並且素以行事雷厲風行而著稱,是有名的救火隊長。只是在加入梁振英團隊之後,客觀而言,由于受梁的拖累而使其民望也受累下挫。我們可以說對林鄭的反對,主要是對其政治立場,而非對其個人能力的質疑。
在這種情況之下,平心而論,如何防止香港在目前這種政治內鬥之中繼續沉淪,可能需要的正是這種務實能幹的人選。而反觀曾俊華,相較而言,則履曆要遜色得多,然而他卻被賦予了某種反建制的政治意味。試問今日的擁曾派,又有多少是以其實際治理能力爲終極考量,而非爲反北京而反林鄭呢?
香港淪落到今天的局面,固然中國中央政府的不少做法都讓人難以苟同,而且最近幾年中國大陸自身也同樣存在開倒車的現象,但作爲香港各階層也同樣負有責任。即一方面,整個香港都沒有能夠很好地適應中國快速崛起之後的自身定位問題,將很多本來非政治的問題都強烈地政治化了。
姑舉一例,大陸人去香港搶購奶粉之事,本來就是一件純粹的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應該用經濟手段來解決,比如課稅(同時對港民進行補貼)等方法。港府卻應對無策,致使香港居民將憤怒發泄到了買奶粉的大陸人身上,並由此進一步激化了兩地之間的矛盾。這既不仁,沒有包容衆多大陸兒童實際奶粉需求的人道愛心;也不智,沒有看到在這種貿業行爲背後的巨大商業利益。
▲香港民衆抗議“奶粉荒”。
連大陸客前往香港旅遊這種天下難找的好事,也會被嫌人數太多。如此等等,實在是不勝枚舉,既讓人驚詫莫名,也讓人看到政治操弄對于民生的巨大影響。
在政改上泛民也遠較過去激進,固然他們成功地狙擊了“假普選”,但也就此堵住了循序漸進的政改之路。在政治活動之中,我們其實往往要注意防止這種政治激進主義所帶來的不理性抉擇,從而將整個社會都帶入不妥協的政治死胡同之中。
過去泛民在與中央政府鬥爭之中,我不知道究竟獲得了什麽,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除了使得其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互信進一步削弱之外,還有一個副産品就是更加不穩定的香港局面。這種共輸的情況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大陸固然爲此受傷,而受害更重的無疑是香港。
時至今日,在選舉塵埃落定之後,已經到了各界都靜下來思索之時;回味過去的苦澀隔閡,遠沒有對未來的實際建設更爲重要。在獲選後,林鄭表示要竭盡所能“堅守香港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精神是什麽呢?用林鄭自己的話就是“香港社會多元、不同的意見經常存在,多元包容、新聞和言論自由、尊重人權等價值,以及經過很多代人努力確立下來的司法制度、法治精神及廉潔操守”。
堅守這些寶貴的香港精神,就將是林鄭與其他所有香港人的共同訴求。並且無論如何,林鄭作爲一位受中央政府信任之人,起碼在溝通之上具有天然的優勢。
林鄭在當選後,也明確表示看到了香港當今的社會割裂局面,並將爲之修複而做出努力。如果能夠在實質上,比如政府官員任命、加強與泛民的意見溝通與交流,對中産階層的政治訴求多作傾聽並及時反饋等,都將是修補社會裂痕的具體表現。
更爲重要的是,目前香港的民生問題也同樣突出,高企的房價、經濟的停滯不前、産業的空心化、中下層民生的艱辛等,都將是決定林鄭政治前途的重要問題。作爲一位曾經執掌香港政務多年的有經驗的行政長官,各界同樣希望林鄭能夠以工作的實績,來清除附著在她身上過濃的政治色彩。
▲香港的民生、房價、經濟課題,還待新行政長官來面對。
最近在馬來西亞訪問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演講時表示:“去蔣化沒有辦法解決台灣的問題。容忍是基礎,大家有不同過去,應該問自己要不要走向同樣的未來,現在大家只看到彼此的不同,卻忽略我們有更多的相同。”香港亦然!去大陸化根本無法解決香港的問題,不能因爲政治上的歧見,就忽略了還有一個更大的圖景,那就是整個香港的未來發展。
(感謝作者紀赟授權新加坡眼發布,原文首發于新加坡《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