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紐約時報
哈薩克霍爾果斯——中國最大的航運公司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收購希臘等海運國家的海港。但中國遠洋運輸集團最近一個大型海外投資所選擇的地方,卻讓它的擴張目標有了一個奇怪的轉折:那裡離最近的海洋有1600多英里(約合2575公里)。
去年夏天,這個被稱作「中遠」的中國國有航運巨頭拿下了內陸國家哈薩克一塊霜凍之地49%的所有權。這個鋪著瀝青的地方有一條鐵軌貫穿而過,兩邊是許多庫房。它所在的這片貧瘠荒野位於中哈邊境附近,不遠處就是歐亞大陸難抵極(Eurasian Pole of Inaccessibility),也就是說,這裡是歐亞陸地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但正是在這裡,隨著中國製造的大型起重機把集裝箱裝進火車而非輪船中,中國和哈薩克正在走向他們眼中的全球貿易新前沿。
儘管十分偏遠,這裡卻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聲宣揚的「世紀工程」的中心一環。這個名為「一帶一路」的萬億美元基礎設施工程旨在復興古代絲綢之路,建立亞洲與歐洲的其他貿易通路,將中國產品推向國外市場。
這場賭博會重新布局全球運輸路線,並且,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入這片被俄羅斯視為勢力範圍的地區,它還會動搖哈薩克和全球政治。尤其重要的是,它將從經濟層面檢驗中國實現其最遠大抱負的能力。
在世界最偏遠的地區之一建立起一個交通樞紐,需要展開一場昂貴的社會工程。
努爾肯特的工人和他們的家人在公司宿舍慶祝生日。
人們平地建起了一座叫努爾肯特的新城市——有公寓樓、一所學校、一個幼兒園和商鋪,服務於維持這座無水港運轉所需的鐵路工人、吊車司機、海關官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這裡提供免費住房。該城鎮目前僅有1200位居民,但計劃將會拓展至10萬名以上。
一家公司在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的幫助下負責無水港的運轉,其首席執行官查士蘭·哈姆津(Zhaslan Khamzin)承認,這個地方看起來並不宜居,但他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將其描述為一個「綠洲」,並堅稱,「這就是未來。」
中國人「不是傻瓜,」他補充道。「商人都是精打細算的。如果他們在這裡投資,他們是知道自己能在5到10年內連本帶利拿回資金的。」
冷戰時期,哈薩克與中國接壤的地區曾是被封鎖的軍事區,1969年,中國和蘇聯軍隊曾在霍爾果斯以北不遠的共有邊境發生過短暫衝突。
這個中亞地區最大、最富有的國家曾處在莫斯科的統治之下,自1991年獨立以來,哈薩克便試著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係,但通過擴大與中國的聯繫,哈薩克也在穩步削弱莫斯科曾經佔壓倒性的主導地位。
這個無水港正是關係深化的最新舉動。2009年,中哈石油管道的完工打破了之前由俄羅斯國有管道公司Transneft掌握的出口管道壟斷。
在哈薩克脫離崩潰的蘇聯後一直擔任總統的努爾蘇丹·A·納扎爾巴耶夫(Nursultan A. Nazarbayev)首先提出要重振古代絲綢之路。
隨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2013年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發表講話,採納並擴展了這個想法,並於10月在北京的黨代會中明確提出,在後一場講話中,這位中國領導人描繪了中國作為「大國」的未來。
由於觸碰到了蘇聯政治宣傳遺留下來的強烈反華情緒,以及幾個世紀以來對中國的恐懼,這種轉向中國的政策在中亞掀起了政治波瀾。
哈薩克民族主義者抗議說,他們的國家在脫離莫斯科獲得獨立後,現在有可能要繞著北京轉。「中國人來了,大災難不遠,」哈薩克一句老話說。
哈薩克政府去年發布了一項允許外國人長期租用土地的法規,抗議者隨即走上街頭,譴責這個被許多人認為是中國搶地的開端。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少有地做出了讓步,暫停了這一計劃。
但在這裡工作的中國人表示,沒什麼能阻止中國的前進。「不管是用船還是火車,只要能運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沒有什麼差別,」中遠新近派駐霍爾果斯的代表范國明(音)說道。
裹著一件厚羽絨服的范國明在氣溫降至零下10攝氏度的12月回到了霍爾果斯,檢查自己公司的投資。
通過海運把貨物從中國工廠運到歐洲需要45至50天時間,但是通過橫穿中亞的火車只需不到一半的時間。運輸集裝箱的陸路運輸成本大約是海運的十倍,但它相對迅速,而且比空運還是便宜得多。
對於電腦等高價值產品的中國製造商來說,陸路運輸成了一個誘人的選擇,因為那些產品需要快速進入市場。
為了防止脆弱的電子設備被冬天的低溫損害——有些地區的氣溫會驟降至零下40度——經過霍爾果斯的一些集裝箱會被加熱。在夏季,車上的冷藏設備可以防止食品和葡萄酒腐壞——運回中國的貨物相當一部分屬於這兩類。
不過,與很多涉及中國政府資金的大型項目一樣,膨脹的長遠抱負往往淹沒了短期的盈虧計算。
「很難看清這是炒作還是現實,」定居布魯塞爾、研究過「一帶一路」項目的中國問題專家特蕾莎·法倫(Theresa Fallon)表示。
「在我看來,它從經濟角度講很不合理,」她還說。
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宣傳機構盛讚從中國東部製造中心義烏到倫敦為期18天、長達7500英里的貨運服務,稱其是習近平的重大成就。
中國主席習近平把「新絲綢之路」等貿易路線的開發作為他領導下的標誌性政策舉措,這些舉措的驅動力往往是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為了保持列車運行,鼓勵製造商在欠發達地區建廠,中國西部等地的地方政府提供了巨額補貼,將穿過中亞的鐵路貨運成本降低了30%至40%。
為滿足鐵路工人等居民所需,這裡建起有一所學校和一些商店。年輕的居民們抱怨,和這麼少的人在一個偏遠定居點生活和工作很乏味。
對於中國的野心,俄羅斯既感到不安,又擔心自己被排除在外,所以它既幫助又阻撓該項目。俄羅斯顯然擔心,中國可能最終試圖修建一條穿過哈薩克的鐵路線,橫跨裏海,完全繞過俄羅斯,將它排除在自己的歐洲運輸業務之外。
為了與歐盟抗衡,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V·普京(Vladimir V. Putin)推動建立了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這對中國所稱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很大助益。從2015年起,普京領導的這個聯盟允許哈薩克的貨運列車和卡車直接進入俄羅斯,無需經過繁瑣的海關檢查。
與此同時,為了報復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遭到的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對西方設置了一個重大障礙:禁止很多歐洲商品出口至俄羅斯,甚至包括從俄羅斯過境,尤其是食品。
哈姆津說,這個問題最初很嚴重,但隨著俄羅斯解除對包括葡萄酒和肉類在內的各種歐洲商品的過境限制,情況已經有所緩解。
哈姆津表示,在如此多變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中創業是一種賭博。不過他也說:「如果不冒險,你就喝不到香檳。」
努爾肯特的創建本身就是一個賭博。那裡的街道很乾凈,公寓很舒適,但年輕的居民們抱怨說,在一個被荒野包圍的偏遠定居點生活和工作,周圍的人也不多,感覺非常乏味。
「我們不僅是同事,也是鄰居。我每天工作時和工作結束後看到的人完全是一樣的,」霍爾果斯東門公司(Khorgos Gateway)的公關經理亞歷山德拉·切斯諾可娃(Alexandra Chesnokova)說。她喜歡她的工作,但她也想念以前在聖彼得堡的家。
努爾肯特的氣溫可達零下40度,很多集裝箱必須加熱。
儘管該鎮有種種擴建計劃,但一些官員表示,技術和自動化可能最終會消除(至少也是大幅減少)對人力的需求。年輕的信息技術專家扎多斯·阿比拉基莫夫(Zhandos Abilakimov)表示,他「希望將來我們能大量消除人的因素」。
儘管受著尖端技術的監控,但霍爾果斯的主要活動技術含量很低:把來自中國火車上的集裝箱費力地搬到開往哈薩克和俄羅斯的列車上,因為在後兩個國家的鐵路系統中,鐵軌間距更加寬闊。來自哈薩克和俄羅斯火車上的集裝箱則被搬到中國的列車上。
在2017年,霍爾果斯處理了超過10萬個標準集裝箱的貨物,是去年的兩倍。它的目標是到2020年處理50萬個集裝箱,但即使是這樣的目標,也只佔到從亞洲向西海運的貨物總量的1%左右。
到目前為止,經過霍爾果斯的中國產品大多並不是運往歐洲,而是留在中亞,用火車和卡車運到烏茲別克和伊朗等周邊國家的市場。
但從長遠來看,只有歐洲更大的市場才能產生足夠的運輸量,讓霍爾果斯和另一個更古老的哈薩克鐵路樞紐、位於中國邊境附近的多斯特克超越區域交通樞紐的地位。
與中國一樣,哈薩克在新絲綢之路的建設上投入了巨大的政治資本。對納扎爾巴耶夫來說,儘管與中國更緊密的經濟融合對很多哈薩克人來說是個敏感問題,但它是平衡俄羅斯力量的唯一可行辦法。
「這裡不是世界的盡頭,」該無水港的運行副主管埃里克·艾特別科夫(Erik Aitbekov)說。「因為中國,這裡成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