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在小孩教育中起什麽樣的作用?
曆小熊的爸比問:88年的我已爲人父,可是面對小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有一堆問題,讀了很多書,也看了很多文章,也都總結出一些。還是很想了解和我同一個年齡段的父母都是怎樣教育小孩的。
新能源行業從業者@笨死挺好 答曆小熊的爸比:
最近父母來德國探望我們,共享天倫之余,免不得對下一代教育爭執起來。基本邏輯一般是我們嫌棄爺爺奶奶太過寵愛,沒事拿些出人頭地的故事瞎激勵兒子,小胖永遠爭第一的口號之類。
父母爲自己辯護時最大的邏輯是:老娘再落後也把你們養大了,想當年我們……YES,你們成功了。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的父母,有多少可以做到這一點:欣賞你們的孩子,到足以令自己思考人生的地步。
而我面對我這個4歲小孩一直在思考的是:他的特長到底在哪裏?喜歡動物、熱愛動漫,還是有愛心,有幽默感,甚至就僅僅是……長得帥?
到底哪一項可以拿來當飯吃?
老婆最近一直在抱怨我陪兒子時間太少,導致兒子現在還不會騎自行車,不會背三字經,不會玩直升飛機。而別人家的孩子,早都會了。再加上我們周圍生活的很多人,下一代基本都是牛津耶魯此類,作爲家庭教育總管的爹,鴨梨山大。
父母到底應該在小孩教育中起什麽樣的作用?
正方一派通常人數衆多,認爲小孩自己什麽都不懂,你不逼他陪他提供條件給他,他自然是放任自流玩物喪志,所以雖然知道孩子辛苦,但是世道艱難爲了將來,父母必須殚精竭慮硬著頭皮推他上軌道,這是責任。
反方一派人不多,但是理念很超前:快樂就好,父母的作用應該是在發現而不是挖掘,多陪伴而不是逼迫。
我的立場和反方非常接近,但是通常會被正方認爲是不作爲的借口,因此我最近也在反思,究竟應該如何包裝一下觀點。
我一直認爲,一個小孩愛不愛學習,學習成績好不好,幾乎是天注定的。學習這件事情,如果不是以考上清華北大來論的話,那拼的就是天分。真正聰明的人,他根本不需要學習--李尋歡的理論絕對成立,這一點只有真正見過高手的人才會明白。這聽上去非常讓人不服氣,但真的就是事實。很多人這輩子聽一下波意爾馬略特定律就頭疼,至死都不明白動量定理和動能定理的區別,對于這樣的人你當然也可以使用家教上加強班進國際學校等等辦法,最終也許依然可以保證他們進入名校甚至拿到博士後—-但也僅此而已,他們的人生可以成功,但是很難精彩。
聽到這裏我的很多朋友都會說,是的,道理是這個,但是你不知道國內現在的競爭有多激烈……
很多人並非試圖追求穩定、常規、傳統,他們只是害怕凋零—-對于很多家長而言,他們不願意承認的, 是自己的眼界狹小而導致的失敗。
其實新的一代人,他們面臨的環境和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上一代人可以理解的範疇。對于50後60後來講,能讀書就很了不起了,考上大學當然是改變人生振奮家鄉的大事件。而到了70後80後,名校外企公務員,所有的獨木橋上都是人,不爭第一就只能回家做縮頭烏龜,因此好好讀書奮力向上,幾乎是每個普通人最深刻的生活選擇—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爲改革開放的正能量。
可是到了90後甚至00後,這個邏輯很難follow。首先獨木橋早就被人擠垮了,我周圍的很多年輕人,從小就是新東方直奔牛津去的,高中就跑遍歐美澳的大把,創業大賽商模PK獎狀早就拿厭了。可是斯坦福、麻省就那麽幾家,你是局長處長那邊一堆CEO高級總監也不是吃素的。
對于像我這樣出生于小城市、至今沒有上市企業挂牌、一生與諾貝爾獎無緣的人而言,慫恿兒子去走最好的小學-中學-大學-博士這條路,幾乎是逼良爲娼。除非……我確定他在智商上勝我一籌,不行,至少還要三籌。
所以差異化和多樣化的競爭,才是00後們要面對的主流挑戰。當上個大學根本就是basic,去個紐約也毫不special的時代來臨,70後80後父母們在2030年這個節點很可能被現實擊潰,在高大上的奮鬥鏈條上他們已經找不到更多的誘餌來激勵下一代。
龍應台的兒子會叼著煙跟她講:媽媽,你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很平庸,不可能像你和爸爸一樣都拿到博士學位的。
相信我的同齡人今後很多都會遇到這一幕。孩子們長大後倔強地要表達的其實不是反叛,而是對人生的放棄。這一點才是最可怕的。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回身四顧一下,在你的朋友圈裏,有多少人可以完成父母通常希望的標准軌迹:名牌大學畢業,工作優越穩定,30歲結婚生子,花園洋房定期旅遊,到現在沒離婚沒當過小三沒未老先衰,對未來和生活充滿希望。
所謂穩定的中産階級生活,它根本不可能在一個競爭太過激烈、社會配套環境堪憂的大背景下出現。如果我們無力改變社會性的自然現實,卻又執意在內部空間內把孩子們往這個方向推,最終出現的結果很可能是我們要面臨更多的心靈崩潰: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強勢聰明的父母們,可能更多地要面臨高才生們帶來的窘境:找不到老婆,呆家裏啃老,吸毒,同性戀,甚至無厘頭的自殺。
2030年左右人類要面臨的世界,很可能是一個高度關聯、無孔不入的智能世界。這意味著大多數依靠智商和經驗去完成的行業會面臨巨大挑戰,比如投資/審計/咨詢/工程甚至管理,大數據建模完畢按圖索骥就是,再高的學曆和智商甚至外語水平面對大電腦都是白扯—-很多職業會黯然失色,就像上海一抓就是一斤水果糖的售貨員,郵電局快准恨的接線員。
人們對職業的追求更多將依賴天分,而且很可能還是不入流的天分。比如現在的手遊設計師,將來的金魚花紋養成師。一個會開小型挖掘機的園丁,很可能比很多名校畢業生收入更高,生活更優越,老婆更漂亮,所謂人生贏家。所以現代人很難理解爲什麽踢毽子的高俅能當宰相,其實你看看宋代的GDP就知道,一個社會發展成熟完備了,奇淫技巧必定完敗格物致知。
這才是真正的社會進步:我們這一代學習工程和經濟,是爲了讓下一代去學習曆史和藝術。假設這一理論在2030年能被大部分人接受,那麽我們現在倒推回來就必須問:爹媽們在2015該如何拼呢?
遺憾的是以我淺薄的身家根本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人們大可以看看教育專家或虎爸牛媽哈佛女孩們的自傳。但是我想作爲一個號稱新派的父親,我會努力做到的是:每天都陪小胖吃晚飯,每周帶他出去看花花世界,去最近的地方上學,到最遠的地方旅遊,永遠不指責他說人家都會背千字文會畫雞蛋了。愛的時候親他屁屁,錯的時候也要打其屁屁,給他正常的生活。
核心是:保持兒子承擔的最大壓力僅來自他自己,父親的任務是發現他的優點,欣賞他的個性,運用成人的思維和資源幫助其放大並促進應用。要對自己的兒子無比自信:上不上大學都無所謂,我的兒子就不可能平庸。
當然,基礎是愛媽媽,健康,賺錢,不缺失生活的基本格局和水准。
父母實際上除了基因,最能夠給孩子們傳遞的應該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
還有:信念。
(來源:【ONE·一個】VOL.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