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故事得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說起。
1961年,河南省舞陽縣原縣博物館館長朱幟,因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縣北舞渡西南1.5公里處的賈湖村勞動。
順便一下,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時,燕太子丹讓燕國名將秦開的孫子、同時也是以膽力著稱的猛人秦舞陽陪同行事。那麼河南舞陽縣的縣名與秦舞陽有沒有什麼聯繫呢?其實是沒什麼聯繫的。
朱幟在舞陽縣賈湖村勞動時,卻感覺到了這個地方歷史沉澱極其深厚。
因為,他發現,村東的溝底有許多來歷不明陶片。
為了一探究竟,他在這一帶進行了細心勘察。
除了陶片,他還在廢棄的井壁、斷崖、溝坎上發現許多人骨和紅燒土,以及紅燒土上的稻殼印痕!
紅燒土通常指被燒烤陶化的土塊,以磚紅色居多,一般都與大火焚毀的房屋有關。
朱幟認為,這裡可能有原始人類居住過的村落遺跡!
實際上,賈湖當地,河流縱橫,其中流量最大的水係是灰河和泥河,賈湖就夾在這兩條河流之間,湖邊的土地肥沃,極其適合種稻。賈湖老百姓在開墾湖周邊土地時,經常會發現累累的白骨。
朱幟雖然發現了賈湖歷史遺址,但由於歷史原因,並未能展開考古發掘研究。
時間一晃過了14年。
1975年8月,天降大雨,舞陽縣境內沙河、泥河、灰河、澧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決堤而出,賈湖村和周圍許多村莊都成為了澤國。
好不容易等到大水退去,全民趕緊動手自救。
賈湖村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增加了防止水患的意識,在村莊的周圍築起一道長堤。
築堤時,村民挖出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但這些都是村民眼中司空見慣了的東西,誰也沒有太當回事兒。
1978年秋,賈湖村民再次加築護村堤,堤基寬14米,高2米至3米,堤頂海拔69米。無數陶器、石器和人骨被摧毀殆盡,四處拋棄。
總算老天有眼!
某天,賈湖小學教師體育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看到了這些散落在地的破碎陶片,心有所動,組織學生將之收集起來送交到縣博物館。
朱幟這時已經官復原職,回到了縣博物館任館長,看到這些陶片,回想起自己當年在賈湖下放勞動時的發現,再結合已公布的裴李崗遺址的資料,他認為,這兩處遺址的文化性質是一樣的!
於是,在組織人員到賈湖做了些保護性工作的同時,向省博物館作了詳實的報告。
1980年,河南省博物館考古隊周道到舞陽調查,確認賈湖遺址為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
198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安志敏教授到舞陽賈湖考察。
這之後,從1983到2001年,河南省博物館考古隊先後對賈湖遺址進行了7次科學發掘,共揭露面積2657.6平方米,清理出住房遺址53座,陶窯11座,墓葬445座,出土陶、石、骨等文物及文物標本5000餘件,
這裡,主要說說1986年5月初的那次發掘。
那一次發掘的主要負責人是河南考古所第一史前研究室副主任張居中。
2018年1月10日,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播出的第三期節目在回顧這一段歷史時,時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的張居中為節目組的顧問,他回憶:「1986年五一節剛過,賈湖遺址第四次發掘正在繼續緊張的進行中,負責發掘23號探方的技工賈分良把我和同在考古工地現場的我的師弟楊振威叫過來觀看剛剛清理出的78號墓。該墓主人頭部和部分上身被其他墓葬打破不存,唯腰部以下保存尚好,股骨外側有兩段骨管……」
關於這兩段骨管,張居中等人一度困惑不已。
這兩段骨管放置在墓主人股骨旁,應該屬於獸骨或禽骨。
將這兩段獸骨或禽骨作用陪葬品,這說明墓主人對它們該是有多喜愛呀。
那麼這兩段獸骨或禽骨到底是作為什麼器具、有什麼用途,抑或是有什麼特殊意義呢?
老實說,先期發掘的裴李崗遺址已證明裴李崗文化屬奴隸社會時期,先民生產力不高,他們死後下葬的時候,連口棺材都沒有。賈湖遺址的情況出差不多,出土了的大量的古代文物,包括石製、骨製、陶製和貝殼制的文物,通過碳14檢測,是在地下埋了近萬年,但質量普遍不高,如果這兩段獸骨或禽骨包含有什麼特殊意義,那可是這次發掘工程的重大收穫。
抱著這種思想,張居中和賈分良等人反覆摩挲、察看這兩段獸骨或禽骨。
或者,它們屬於織布和補網的器具?或者它們是宗教祭祀用品?
賈分良盯著一側管壁上的7個圓形穿孔,遲疑地說:「它們……會不會是笛子?」
「笛子?!你也真敢說!」楊振威捶了賈分良一拳,斷然否定。
是啊,這地下埋的東西可是近萬年前的,那時,連文字都沒有,哪談得上音樂?哪有什麼樂理知識?又哪談得上製作樂器演奏呢?
不過,仔細想想,若這兩段獸骨或禽骨只屬於織布和補網的器具,就不見得墓主人會對它有多喜愛;但它們若真是笛子,而墓主人又是個音樂迷,那就一切都解釋得通了。
張居中凝視著這兩段獸骨或禽骨,沉吟著說:「它們究竟是不是樂器,是什麼樂器,需請音樂家進行權威專業鑑定後方可下結論,目前先暫時按’穿孔骨管’來記錄。這是此類器物的第一次面世!」
在說這些的時候,張居中內心可是波瀾起伏、洶湧澎湃。
如果這兩段獸骨或禽骨真是笛子,那麼,它們將會改變了多年來人們的錯誤的認識,因為,它們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製器皿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刻畫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從而成為世界笛子的鼻祖!
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有新石器時期的一百六十件骨哨,距今大約有七千餘年的歷史。它們是以大型禽鳥的肢骨,截去兩頭,在骨管上磨出一、二個或兩、三個吹孔,可以吹出幾個簡單的音,但功能只是用來誘捕獵物的,未能認定為樂器。
這兩段獸骨或禽骨卻有七個孔!形狀又像笛子,不是笛子又是什麼?!
事過多年,張居中在電視機前坦承:「我是搞考古的,音樂知識十分匱乏,要想對出土的’穿孔骨管’進行深入研究並定名,就需要請教有關專家。恰巧,三個月之後,即1986年8月,中國音樂學會在河南鄭州舉辦’紀念朱載堉誕辰500週年學術研討會’,呂驥、黃翔鵬、趙渢、李純一等大腕兒雲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為「穿孔骨管」定性的良機!
1986年8月,張居中和研究所的幾位同事攜帶著這兩根骨管,興致勃勃的來到音樂家們下榻的中州賓館。
沒想到,其中一位專家打量了一眼這兩根骨管,就下了結論:「音孔太細,吹出的音肯定很尖細,很難吹出音列,不可能是樂器,頂多是打獵時的哨子!」
原來,不過是和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一樣的東西!
彷彿一盆涼水潑下,張居中等人徹底失去了接著請教的興致,悻悻而歸!
但在隨後的發掘中,又陸續發現了多件此類「穿孔骨管」。
1987年春,賈湖遺址進行第六次發掘,5月的一天,在清理第282號墓時,發現該墓墓主人左股骨內側放置的1支完整無損的「穿孔骨管」,管身上有7個大小完全相同的按音孔和一個不知有何作用的小孔;左股骨外側還放置一支斷了三節,並打了六組的綴合孔的同類器。
張居中嘆了口氣,輕輕說了一句:「骨哨而已!」
大家也都不是很重視,繼續幹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裴明相與陳嘉祥兩位老先生到工地檢查工作,裴老一眼瞧見這支骨管,興高采烈,不顧拂掉骨器身上的泥土,便按吹簫的方式對嘴吹著表演起來。
裴老和張居中一樣,雖然平日會吹簫,但專業是考古,對音樂並不精,根本吹不出聲。
截止到這次發掘,已先後出土了20多支「穿孔骨管」,大多7孔,還有5、6、8孔笛各一支,其中編號為M282:20號的保存最好,毫無殘缺,而且油光發亮,顯係長期把玩所致。
然而,在裴老蹩腳吹奏「表演」的影響、以及編號為M282:20號「穿孔骨管」的完整光滑外觀的鼓勵下,張居中又產生出了對它們定性為樂器的信心。
為了確認賈湖「穿孔骨管」的樂器屬性,張成中和郝本性所長、裴明相主任及鄭州大學考古專業的宋予秦一同攜帶賈湖M282:20骨器風塵僕僕地前往北京。
這次,他們聯繫到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蕭興華先生,見面的地點約定在北京前海西街北京市考古所北大門前。
謝天謝地!
蕭興華慧眼識珠,沒有讓國寶沉沒!
蕭興華第一眼見到賈湖M282:20骨器,猛吃一驚。
蕭興華說:「這件骨器的構造和新疆哈薩克族的吹奏樂器斯布斯額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鷹骨笛差別不大,必須是一件樂器!」
接著,蕭興華的聲音顫抖,說:「它的出現,比歷史上任何關於笛的記載、出土的文物和磚雕繪畫都要早數千年!」
話不多說,為了證實這支骨管能否吹出樂音,蕭興華拉著張居中的手,領著他們一行急匆匆地趕往中央民族樂團找到劉文金團長。
好巧不巧,中央民族樂團管樂聲部正在排練,劉團長聽了蕭興華的簡單介紹,馬上叫來管樂聲部的好幾個演奏家前來來試奏。
骨管的構造與今天的笛子很相像,但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它兩端開口,沒有吹孔,到底能不能吹奏呢?
笛子演奏家寧保生用骨管一端作為吹口,使之與嘴唇形成45度的傾斜角,利用聲波的震盪,使樂管的邊棱發音,很快就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階。
毫無疑問,賈湖「穿孔骨管」的樂器屬性已經確定!
為了慎重起見,1987年11月,蕭興華約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黃翔鵬,武漢音樂學院院長童忠良等國內頂級的音樂界專家來到鄭州,用stroboconn閃光頻譜測音儀對6支比較完整的骨笛進行了音序的測試。
測試完畢,蕭興華還和徐桃英分別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別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調。
張居中回憶說:「相當準確的音高和堅實而又燎亮的音色,使在場的人都大為震驚,因為這只骨笛,使所有在場的人第一次聽到了用八千年前製作的骨笛在今天發出動人的樂聲。」
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當時就對骨笛作出兩條初步結論:
1、舞陽出土的骨笛具備音階結構,是樂器。
2、可以吹奏旋律,是我國音樂考古史中出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實物,這也是我國任何典籍上都末見記載的樂器實物。
即,賈湖骨笛的出土,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世界音樂文明史上的傑出代表之一,同時,也是把中國的文明史提前到了九千年前!
關於骨笛製作所用骨料,後來經我國著名鳥類專家計宏祥先生鑑定:為丹頂鶴尺骨。
賈湖遺址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賈湖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愚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