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爲國際社會抛下震撼彈,這樣的背景也爲國會昨天有關國家團結、種族和諧以及社會多元等課題的討論增添另一層意義。
此次美國總統選舉充斥著種族、宗教和社會階層的割裂,在國會針對民選總統制改革的三天辯論中,不少部長與議員也已談論到美國社會保守主義的崛起,以此爲警惕。這次選舉結果很大程度上更揭示,種族課題雖然敏感,但若不正視與解決,將爲國家帶來更深層的問題。
然而,盡管認同在一個多元種族社會裏,各族群都能在重要位置獲代表應得到重視,要透過什麽途徑去達成目標,大家的見解卻可能不盡相同。在昨天的辯論中,兩名官委議員郭慶亮和謝邕邕對于自己華人身份的反思讓人印象深刻,不少部長與議員在他們演講後也都拍打座椅扶手贊揚,但兩人的出發點卻各異,立場也不同。
在國會的殿堂上,種族不常被討論,華人在社會作爲多數族群而享有的“隱形特權”更鮮少有人觸碰。郭慶亮在講話中坦言,盡管相信“人心都是偏的,要‘一心’不容易”,但他對于下屆總統選舉將保留給馬來族候選人卻有所顧慮,表示不希望這是多數族群爲滿足“小小虛榮心”、爲凸顯“社會很進步”,而對少數族群的虛假寬容;他更希望華人能認識到自己起跑點不一樣的優勢,而積極摒除對其他族群的誤解,改正自己的“偏心”。
“我一向不認爲膚色不同是問題……但後來我發現這種不論膚色的單純想法也可能成爲我們的盲點,並最終摧毀這個社會。”謝邕邕昨天提供了另一種看待種族課題的角度,她自己在演講中也一度激動地哽咽落淚。
她指出,自己向來不喜歡談論種族與宗教課題,甚至原本不想參與此次辯論,但她深知,盡管談論種族不容易,但有時候一些問題不是“看不到就不存在”,而將少數代表的精神制度化,便是一種正視並尊重各族群間差異的務實方式。
保障多元已無法只停留在種族層面上
工人黨非選區議員貝理安則擔心,保留選舉機制的設定,是否會打開分裂政治的“潘多拉盒子”,讓種族因素充斥每一屆總統選舉?既然能確保總統每隔一段時間由少數族群擔任,那麽總理的職位呢?也需要預留嗎?而少數族群在職場等社會各層面所面對的歧視,是否也應同時獲得正視?
當然,貝理安的言辭也許將問題誇大,但卻也不完全是危言聳聽,畢竟在昨天的辯論上,不少人民行動黨議員所提出的詢問與顧慮,已體現新加坡社會日趨複雜的現實,也讓人們認識到保障多元現在已無法只停留在種族層面上。
例如,議員黃國光就詢問,政府是否曾考慮女性在重要職位也應獲充分代表;花蒂瑪醫生和傑樂提及異族通婚現象的日益普遍,希望了解政府會如何定義他們子女的種族;祖安清心則希望政府能將歐亞裔歸類爲華族、馬來族與印族之後的第四個種族,確保該社群候選人也能每隔一段時間擔任總統。
其實,經過三天辯論,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工人黨的“參議院”建議,或是行動黨仍堅持保留的民選總統制,都不一定是最完善的機制。
副總理張志賢在總結辯論時也重申,政府意識到總統既要團結全民,又要扮演“第二把鑰匙”監督角色,兩者存在沖突,但在“沒有人能提出更好的機制來取代之前”,現有制度應該保留,並不斷改進。
同樣地,要真正達到不分種族與宗教的目標,沒有單一途徑,也似乎沒有完美方案。能認識到這個社會工程仍在進行中,還須大家繼續努力,也許也是一種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