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瘋行攝迹
「踏古權當遊牧, 紅顔終是難駐」
踏踏的馬蹄款款而來,
和著瑟瑟鼓聲,
低吟淺唱,
纏綿悠揚,
是你在訴說
訴說累積了千年的思念麽,
遙望你的歸處,
我不禁熱淚滿眶。
>>>>
得勝堡是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約45公裏。漢代爲平城塞,現存建築爲明嘉靖二十七年所建。明萬曆二年石砌磚包,明萬曆三十二年擴建,成爲當時較大的軍事邊堡。得勝堡自古爲聯結晉北與內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得勝堡,聽這個名字,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時代滄桑感,馬上就聯想到長城腳下屯兵堡。來山西大同之前,向攜程網攻略社區圖片編輯組索要了大同市相關圖片需求的LIST,其中有得勝堡,正好也很感興趣這種古堡,于是得勝堡的拍攝納入了正式計劃。從大同火車站站前紅綠燈路口附近乘坐8路小客車,沿著208國道向北,用不上一個小時就到了被稱爲“邊城五堡”之一的的得勝堡。
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竟然是一塊與古堡格格不入的嶄新的水泥建築,上面寫著三個醒目的紅色大字“得勝堡”。身後就看到一座被年代的風雨摧敗的泥土城牆,還有一座修繕後的南城門。門洞是舊的,城門修過後可以從旁邊階梯登上城牆觀賞,但甕城還是殘破的。進入古堡,一條主幹道直接通到玉皇閣廟基台。
在古堡裏隨意遛達,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堡子裏的都是一些老年人留守。登上南城門城牆上,看得勝堡全景,東南角有操練場,當地人稱點將台。隨意走訪了兩戶當地村民,做了一些采訪錄像。感受到古堡村民的樸實。看到在堡子裏有三個年輕人在測量什麽,聽年長的人說是准備投資翻新得勝堡並修建爲景區,他們也終將搬出堡子。
得勝堡,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默默地靜坐在長城腳下,向人們敘述著昨天的故事。
視頻分享:逝去的榮耀——山西大同得勝堡
視頻加載中…
城堡的城門外面包磚,在得勝堡的南城門上鑲嵌約2米寬1米高的大石,石面正面刻有“保障”二字,門裏匾額陰刻”得勝”二字。正面城門記錄了當時明代工匠的藝術造詣功底還是比較深厚的,從正門浮雕上看,花紋細膩,造型類似南方古建宅門的正門的花紋,這是時代留下的痕迹,但是花紋已經班駁,沒被保護維修過。得勝堡的正門現在保存的比較完整。
進入南城門洞內,鑲嵌于牆上的石碑,是明顯的文革遺迹,上面用紅油漆打底,書寫著毛主席語錄:“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仔細一看,語錄下面壓著的竟然是一塊雕刻著花邊的石碑。石碑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辯,是記錄古堡重建的情況,落款爲明“萬曆三十五年八月吉日立”。在文革那個年代,當地老百姓竟然用他們的智慧巧妙地保護了這塊石碑。
古堡內很多這樣子廢棄的房子
通過高建平和他的舅舅了解了關于得勝堡的很多故事
得勝堡玉皇閣,上面的木制閣樓已經沒有了
點將台演兵場
堡子外的東南角的一塊石碑,上書:“茶馬古道”
四面的堡牆已經殘破,但依然保持著原來的形狀
古堡街巷
本文作者與得勝堡村民高建平
>>>>得勝
“得勝”一詞即使現在讀來也能體會到當年統治者對勝利殷切的渴望,曆史上的得勝堡地處聯結晉北與內蒙古的咽喉要道,曾是明長城重要的軍事要塞,最初爲抗擊蒙古瓦刺而建。開始修築時叫“綏虜堡”,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七月進一步擴修,堡名改爲得勝堡。之後隨著明朝對蒙古的政策發生變化,這裏作爲軍事要塞的重要性逐漸減弱,人們在此聚居慢慢演變爲一座邊塞村落。
中華文明曆來以古長城爲界,分爲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它們就像是一對兄弟,時時爭吵、拌嘴,偶爾還會大動幹戈、兵戎相見,這座平常的北方村落見證了它們之間的吵鬧與和好的全部曆史演進,只可惜的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史實資料,我們現在所敘述的一切只能是後人的猜測。
>>>>得勝堡的“堡”應該怎麽讀
《新華字典》對于“堡”有三種讀音。
1,bǎo,解釋:碉堡、小城;
2,bǔ,解釋:堡子,有城牆的村鎮;
3,pù,解釋:地名用詞,如十裏堡。
很多人,包括官方媒體也是讀做“bǎo”,顯而易見,對于得勝堡來說,它不是碉堡,而是有城牆的村鎮,我個人認爲第二種“bǔ”才是正讀。我曾經去河北蔚縣暖泉鎮的西古堡,當地人就是讀“bǔ”
也許再過若幹年,這裏古堡的痕迹都不複存在了。別了,正在消失的古城堡。
以上照片均爲版權作品
美好的東西要一起分享,鏡頭中的風景,相機裏的世界,可以變成被更多人永久珍藏的記憶
文案 / 攝影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