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9日,多災多難的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奇怪的是,新加坡獨立,本是舉國同慶的好日子,許多生活在新加坡的馬來人甚至走上街頭放鞭炮慶祝。而作爲新加坡首任總理的李光耀,卻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他爲什麽要哭呢?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在新加坡三年多的侵略統治宣告結束,英國人重返新加坡,新加坡再一次成爲英國直屬殖民地。這是很多新加坡人不願意看到的,畢竟新加坡已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了123年(1819年-1942年)。
二戰結束後,許多被殖民國家和地區展開了民族解放獨立運動,新加坡也不例外。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雖然還沒有邁出脫離英國走向獨立的那一步,但有了自治意識。1959年6月5日,經過與英國的艱難談判,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即今天的沙巴)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對此,李光耀決定將選擇權交給新加坡人民,經過全民投票,有71%的人投了贊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唯一拒絕加入馬來西亞的是文萊王國,因其得天獨厚的的石油利益而拒絕加入馬來西亞,並在印尼與菲律賓的支持下實現獨立,成爲如今東南亞地區的石油富國。
新加坡脫離英國加入馬來西亞,對于英國來說或是一個不錯的結果。新加坡和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過去都是英國的殖民地。美蘇稱霸在即,東西方大國之間的較量才剛剛開始,英美作爲聯盟,促成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合並,是出于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而對于李光耀來說,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至少不至于讓新加坡淪爲東南亞的邊緣角色,畢竟這個比文萊還小的自治邦,其生存之路顯然是很艱難的。
然而,新加坡雖然與馬來西亞曆史淵源極深,但合並之路遠非外界想象的那麽順利。
當時報紙紛紛報道了新加坡獨立這一重要新聞
馬來西亞沒有給予新加坡同等的待遇,比如給予新加坡的年度預算過底,對新加坡的商人區別對待,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將新加坡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關閉新加坡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竟然是懷疑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西亞共産黨的武裝活動。種種經濟上對新加坡不公平的政策,令很多新加坡人開始懷疑加入馬來西亞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的信條,李光耀甚至指責聯邦政府正在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于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矛盾逐漸公開化。
一手主導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此時已經感到後悔,他現在擔心的是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爲,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當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矛盾公開化的時候,脫離馬來西亞,走向獨立成了新加坡當下唯一的出路。于是,以巫統爲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不到兩年的時間,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新加坡就這樣被馬來西亞無情地抛棄了。更令新加坡人感到寒心的是,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這一決議,事先並沒有和新加坡執政黨商量,完全是以巫統爲首的執政聯盟單方面的決定。
1960年代的新加坡河,一派漁村景象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雳,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的馬來人湧入街頭,放鞭炮慶祝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而股市也隨之翻倍。
雖然自加入馬來西亞起,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矛盾便不斷地激化,但李光耀是樂見新加坡成爲馬來西亞一部分的,倘若矛盾能盡量得到解決,合並後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應該可以走向雙贏。
到最後,李光耀仍沒有放棄努力,甚至還在爭取議會支持重新投票,請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獨立,原本是件舉國同慶的好事,李光耀爲何對新加坡獨立後感到極度悲觀,甚至是含淚宣布獨立?李光耀擔憂的是什麽?
新加坡獨立之初面積只有500多平方公裏,通過填海造陸,目前面積一經超過700平方公裏
在東南亞,面積僅5767平方公裏的文萊已經算是小國,但新加坡的面積比文萊更小,僅爲文萊的十分之一多點,僅僅相當于我們國家的一個小型縣。而且,新加坡不是資源型島嶼國家,沒有耕地,沒有淡水,獨立後,拿什麽生存?
新加坡在英殖民時期,防務都靠英軍,加入馬來西亞後,防衛安全靠馬來西亞。獨立之前,新加坡甚至連一支像樣的武裝軍隊都沒有,獨立後,新加坡的國家安全如何能得到保障?
新加坡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南以新加坡海峽連通南中國海,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南亞地區的航運中心,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他,大國觊觎他。英國、日本相繼殖民過這裏,百余年的殖民曆史讓李光耀對獨立後的新加坡深感擔憂,從民衆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得知新加坡不能再留在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淚灑現場
新加坡獨立之後,占新加坡人口近20%的馬來人選擇留在新加坡,而這些馬來人與馬來西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新馬分家後,摩擦矛盾必不可避免,甚至有加劇的可能,兩國能不能和平共存,關系能不能更進一步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這些都是新加坡獨立後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正如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風雨獨立路》寫道的: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它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爲它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爲它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幹,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家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裏,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麽生存下去?
平心而論,李光耀對新加坡獨立後前途的擔憂是很有道理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過去同爲英國的殖民地,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港口貿易和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是英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而一旦獨立,將不再享有英國給予的經濟和政策支持,自然一切都得靠自己。
李光耀還擔心新加坡獨立後馬來西亞會以大欺小,以強欺弱。都說“弱國無外交”,更何況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分開本來就因矛盾而導致,新加坡獨立後,馬來西亞會不會以大國的姿態加以遏制和封鎖新加坡,是否會切斷新加坡與柔佛州的淡水供應?這些都是獨立後的新加坡不得不考慮的,由此可以看出,李光耀對于新加坡未來並不是悲觀無奈的,而是基于現狀考慮,而不得不想辦法爲新加坡尋找另外一條出路。
好在馬來西亞並沒有對新興的新加坡共和國采取過激的敵對行爲,這一點,比同樣是伊斯蘭國家的印尼要強很多。把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也不過是馬來西亞出于自己國家的長遠發展考慮所做的選擇,這無可厚非。而印尼對華人實行的種族仇視和大清洗,則一直是東南亞華人抹不去的一段悲慘曆史。
在回歸馬來西亞無望後,李光耀和新加坡人民接受現實,把集體危機感變成經濟奇迹的原動力,靠著勤奮的打拼在逆境中求得生存。1965年9月12日,才獨立一個多月的新加坡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1967年發起籌建東盟,由此,新加坡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承認。當然,作爲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于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爲了盡快把新興的新加坡拉向正軌,新加坡制定了一連串的國家經濟發展規劃。興建工業園發展制造業,吸引外資開發港口,十幾年內將一個落後的資源匮乏的小島國發展成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爲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迹,如今是亞洲僅有的四個發達國家之一。
從獨立開始,新加坡還走上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親美,新加坡是美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盟友。
那時候的新加坡,真的很難,擺在李光耀眼前的現狀是: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單方面宣布把新加坡趕出家門的馬來西亞,南面是野心勃勃,充滿敵意,久有吞並馬來西亞文萊和新加坡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對新加坡鞭長莫及。
處于孤立無助下的新加坡,該如何尋找出路,似乎除了與美國親近,就真的別無選擇了。
作爲華人人口占到全國70%以上的新加坡共和國,就這樣義無反顧的走上了親美道路,一直到今天,都是美國在亞洲、東南亞最重要的盟友。新加坡親美,與美國結盟的國策至今也沒改變過,這或許是新加坡無奈但又認爲對國家有利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