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之後,又一食用油巨頭將登錄A股市場。
近日,上海證監局公告,中糧福臨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臨門”)已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輔導機構爲中金公司。公告顯示,輔導協議簽署日前爲今年6月18日。
福臨門隸屬中糧集團,是中糧集團直接控股的品牌。中糧集團是全球知名糧商,1994年以來,一直在全球企業500強之列。根據2021財富世界500強數據,中糧集團的營收位列第一,遠高于其他國際糧商,而年利潤僅次于四大糧商的ADM。目前中糧集團旗下已擁有包括中國食品、中糧包裝等9家港股上市公司,以及中糧糖業、酒鬼酒等7家A股上市公司。這意味著,如果此次中糧金臨門A股上市成功,其將成爲中糧集團旗下第17家上市公司。
備案報告中,輔導備案情況報告顯示,中糧福臨門2020年11月于上海注冊成立,福臨門食品加工及品牌銷售業務的主要産品包括米面食品、食用油、啤酒麥芽和飼料原料等,全球農糧供應鏈業務的主要産品包括大豆、玉米、小麥等糧油商品,棉花、咖啡、食糖等軟商品,以及物流運輸等供應鏈支持服務。
曾在港股上市
早些年,福臨門也曾在港股上市。
一開始,實際運作福臨門品牌的是中糧旗下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中糧國際,2001年初中糧便將“福臨門”業務注入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糧國際”,希望依托香港資本市場,加大對“福臨門”的投入,2006年,重組後的中糧國際更名爲中國食品(00506.HK)。
財報顯示,中國食品2013年-2016年的收入分別爲262.18億港元、262.39億港元、278.42億港元、279.86億港元,逐年增長,2013年-2016年的年度溢利分別爲-7.06億港元、1.9億港元、2.97億港元、7.44億港元,增幅迅猛。
而福臨門在中國食品業務板塊中發揮重要作用,每年收入約占到47%左右。2013年-2016年中國食品廚房食品(即福臨門)業務收入分別爲123.22億港元、 112.31億港元、128.52億港元、139.63億港元。
2017年5月,中國食品以10.5億元人民幣價格將福臨門100%股權轉“賣”給中糧旗下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糧油控股。
中糧作爲全産業布局的糧油巨頭,事實上,這兩家企業都與福臨門有較深的淵源,中國食品負責福臨門的銷售業務,中國糧油控股是福臨門的生産商。將福臨門業務轉出後,中國食品可以專注于毛利率更高、品牌力更強的飲料和酒業務,中國食品只剩下飲料板塊和長城葡萄酒業務。
中國糧油控股于2006年11月在香港注冊成立,2007年3月21日在港交所上市,是中糧旗下主要從事上遊油籽加工、生化及生物燃料、大米加工及貿易、小麥加工及啤酒原料業務的公司。
本次IPO之前,福臨門母公司中國糧油控股于2020年3月23日正式從香港聯交所完成退市。彼時,中國糧油控股的市值爲223.58億港元。
收購福臨門前,2013年至2017年,中國糧油控股收入分別爲932.39億港元、825.48億港元、780.49億港元、878.56億港元;淨利潤分別爲虧損7.75億港元、虧損3.33億港元、盈利14.19億港元、盈利30.42億港元。
收購福臨門後,2018年公司收入達到1088.21億港元,淨利潤爲13.46億港元,2019 年上半年實現總收入 597.54 億港元,同比增長 23.66%;歸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 4.49 億港元。由此估計,福臨門收入規模約在200億港元左右。
糧油兩巨頭
幾十年來,金龍魚和福臨門作爲小包裝食用油兩大巨頭,兩者爭奪市場的戰火從未熄滅,最激烈的時刻不僅輪番在央視和許多地方衛視形成廣告轟炸,在終端市場的經銷商搶奪上也是真刀真槍的肉搏戰,但是他們也不單單是競爭對手那麽簡單。上世紀90年代,金龍魚背後郭鶴年的嘉裏系企業曾借道中糧成功登臨中國,福臨門成立時,嘉裏系也是股東之一,從朋友變成對手,兩者之間的感情糾葛牽扯不清。
當昔日的家庭珍貴財産—“油票”成爲記憶而變爲收藏品的時候,現代人已經正式告別了用油瓶打油的時代,在20世紀末,中國人進行了一場宏偉的食用油`’革命”,率先將精煉食用油的概念引入國內,改寫了中國百姓長期食用初級加工油的曆史,而中糧,卻是這場“革命”幕後並不爲人知的領導者。
1991年初,新加坡郭氏兄弟的嘉裏集團在深圳赤灣搶灘登陸,與中糧全資子公司鵬利共同組建的南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正式開業,以精煉進口大豆毛油爲主。同時也第一次在中國舉起了小包裝食用油的大旗,將品牌引入食用油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就是金龍魚。
但由于嘉裏在股權結構上的精心設計,以及在“金龍魚”商標歸屬權上的安排,使得中糧在雙方的合作中處于劣勢:中糧在合資公司中間接持有的股份總和約47%,是名符其實的第一大股東,但卻沒有控制權,由于嘉裏在南海油脂直接大股東耀合的控股公司南海投資中持有51%的多數股權,南海油脂的實際控制權卻掌握在嘉裏手中。
而更重要的是,“金龍魚”商標歸屬權並不屬于南海油脂,而是放在了新加坡郭氏集團名下。顯然,如果嘉裏另建新廠,使用“金龍魚”品牌生産和銷售同種産品,中糧並不能得到利益,爲日後的分道揚镳埋下伏筆。
在南海油脂後,嘉裏九度追加投資,煉油生産罐裝基地從一個增加到八個,分別位于深圳、青島、西安、成都、廈門、上海、廣西防城港、遼甯營口港,不過除深圳南海油脂外,嘉裏沒有繼續與中糧合作。
面對小包裝食用油的輝煌前景,中糧有心在未來市場中占得更多份額,作爲國企,又同時背負著國家糧油安全的使命,思索再三,中糧決定另起爐竈。
1993年10月18日,第一桶福臨門食用油在天津下線。現在,福臨門的市場份額已由1998年的5.4%躍升爲2001年的15%,成爲緊隨金龍魚之後的頂級食用油品牌,發展勢頭迅猛。
但由于“金龍魚”旗下的産品線與“福臨門”幾乎一樣,出于長遠的考慮,更是集中資源做自己的品牌,中糧“割肉”出讓金龍魚股權,一心一意打造“福臨門”。此後,南海油脂成爲了嘉裏糧油的全資子公司。
從合作到分手,中糧事實上充當了日後自己最大競爭對手進入中國市場的“引路人”,而嘉裏糧油經過20年深耕細作,占據了中國食用油市場的半壁江山。
根據歐睿統計,2019年包裝食用油前三大公司分別爲益海嘉裏、中糧、魯花,市占率分別爲39%、15%、7%,三者總計占比約62%;前三大品牌分別爲金龍魚、福臨門、魯花,市占率分別爲34%、13%、7%,三者總計占比約54%。
食用油市場是中國開放最早開放的市場,糧食本身是戰略物資,甚至關系國家安全,因而,作爲下遊産業的食用油企業直接的寡頭抗衡,不僅是品牌本身的競爭,也是品牌背後的強大勢力掌控資源和市場能力的競爭。
在中國市場,金龍魚背靠ADM公司與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參股的豐益國際一度搶跑,一家獨大。縱古觀今,也只有背靠中糧的福臨門有實力與之競爭。
過去,由于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波動,2003-2004年中國經曆“大豆危機”,每生産一噸豆油就會虧損500-600元。數據顯示,當時國內壓榨企業70%停産,益海嘉裏則通過與美國糧油巨頭ADM用很少的代價大肆並購中小型榨油廠,一口氣新增10多家産區生産廠和20多家銷售公司成爲中國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掌控中遊市場。
2004年12月,素有中國摩根之稱的前華潤集團董事長甯高甯,接過中糧大旗,開始做加法,于是中糧重組中谷糧油,憑借全産業鏈構想,開始全力狙擊以益海嘉裏的爲主的外資品牌,中糧斥資20億元在沿海一線由北向南重點布防,從天津北海、山東黃海、張家港東海、廣州東洲到廣西大海,中糧油脂業務共有12家工廠,既覆蓋了購買力較強的沿海市場,還便于港口運輸降低成本,這對于5%左右的微薄利潤的食用油市場十分重要。
另外,針對當時金龍魚幾乎壟斷全國所有網絡健全的經銷商的情況,福臨門對他們許以重利,成功挖到了部分金龍魚分經銷商,並作爲自己的區域代表商,一度撼動了金龍魚霸主地位。
如今,行業格局已經高度集中,上遊持續集約與下遊消費升級的行業變革趨勢,企業僅憑單一環節優勢已難做大,只有對産業鏈的全程把控能力的企業未來才能主導競爭格局。
“福臨門”是中糧的子弟兵,享受國家的原料配給;其次,它有亞洲最大的油脂生産線,“東海”糧油更以5800噸的日榨油能力成爲世界第三大榨油再次,它擁有完整的産業鏈,從榨油到毛油到精油提煉,再到包裝,目前的日處理油料的能力已經突破1萬噸。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這也是中糧和國際糧商在中國食用油市場的角力,也在全球競爭中的戰略需要。
食用油作爲中糧集團所重視的板塊,仍大有可爲。2019年國內食用油産量及進口量合計約3,600萬噸,以本國産量爲主。2019年中國食用油行業産量2,913萬噸,2012~2019年CAGR爲+3.0%是一個極大的市場。據《中國科學報》數據,當前在一二線大城市,小包裝油消費量占食用油總消費量比例已經高達60%,而普通城市尚不足30%,低線城市及農村散裝油消費仍存在較大的替代空間。
一直以來,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分別是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在收儲、物流、海運、金融、貿易等多領域形成對國際糧食貿易的壟斷性控制,在全球農産品市場上占有70%的份額。
2020年度,中糧集團整體營業總收入5,303億元,利潤總額206億元,如今中糧在農産品加工綜合能力和農産品綜合經營量上,到了可以和世界四大糧商直接扳手腕的體量。除了數量和規模以外,中糧的下一步目標是試圖在利潤和産品附加值上尋求更多競爭優勢。
益海嘉裏在國內上市是爲了實現“本土化”、減少政策阻力,福臨門的ipo或是爲了提高拓展中高端市場的能力,也是爲了達成中糧‘世界大糧倉’這個長遠的戰略目標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