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過去數年,海工船一直是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尾造船”)引以爲傲的拳頭産品。但2015年以來,油價暴跌導致全球多數油氣公司開發勘探活動減少,對以海工船爲代表的海工裝備的需求也大幅下降。本就船市低迷,市場波動更讓企業雪上加霜。
面對“寒冬”,這家百年船廠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用多元化發展突圍。在立足傳統優勢領域的同時,企業利用技術優勢拓展了海洋特種工程船、遠洋漁業設施、工程鋼構等新領域,實現了船舶與非船舶制造齊頭並進,逐漸闖出了一條生路。據了解,目前馬尾造船手持各類訂單56艘,交期排至2020年下半年。
發力高精尖船型
近日,記者走進馬尾造船位于連江縣粗蘆島的新址,一眼就看到即將進入設備聯調聯試的一艘大船。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公司承建的全球首艘227米深海采礦船,計劃在明年交付使用,用于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的開采。
“說是船,但它更像海上工廠。”項目負責人林重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這一龐然大物內配有完整的礦物開采系統、深海礦物提升系統、脫水和裝卸貨系統,還配備水下機器人、大型甲板吊車和直升機平台等,具備于2500米深海區域采礦作業的能力。“整艘船融合了當今世界多項高端技術,具有航程遠、作業水域深、作業周期長、系統複雜且集成度高、可變載荷多、船舶舒適度高等特點。”林重介紹道。
林重介紹說,作爲世界首創船型,該船的許多設計都是全新嘗試。“尤其是絕大部分關鍵設備,如水下作業裝備布放回收系統、礦物脫水系統、礦物存儲與轉運系統、中壓雙級智能環形供電系統等,均爲中國船舶制造業首次應用。要將它們優化組合在一起,實現高效實用、方便維護、安全可靠,是一大難點。”
深海商業化采礦在全球範圍內剛剛起步,在接到訂單的時候,深海采礦船甚至只是概念産品。而如今,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和現場項目管理能力,馬尾造船硬是將概念轉化成現實。
去年6月,馬尾造船還交付了一艘105米飽和潛水支持船。“一些海底工程需要人工維護,潛水支持船能在此領域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潛水人員需要先到船內的膠囊倉進行身體適應,才能進行後續的維護和施工。”林重介紹說。
該潛水支持船總長105米,型寬24米,載重噸約爲4500噸,裝備目前最先進的DP3動力定位系統,是國內此類船型中出口的首艘。“別看船個頭不大,技術含量很高,價值也高,屬于明星船舶。”林重說。
日前,在英國倫敦舉行的2018年OSJ(海上支持期刊獎)頒獎典禮上,這一明星船舶榮獲深海裝備技術創新獎。
“面對全球航運與海上油氣開采持續低迷的市場環境,這類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産品也成爲馬尾造船的重要突破口。”馬尾造船副總經理常永輝表示。
瞄准深遠海商機
你能想象在距離海岸線10~20海裏的地方建設一個大黃魚養殖基地,讓養殖魚類在純天然海洋環境中生長嗎?
明年這將在我省甯德海域成爲現實。而奧秘,就在于由馬尾造船制造的單柱式半潛深海漁場。
日前,在企業生産基地,記者看到,國內首台套深遠海養殖漁場正在加緊生産。這一設施計劃年底出塢,明年春節期間交付福鼎城投公司,並將長期租給當地一家水産公司使用。
該單柱式半潛深海漁場爲鋼結構,由壓載塊、浮箱組成,浮箱直徑近50米。投入使用後,將設置在水深大于35米的養殖水域,並在浮箱上設置漁網,有效養殖水體容積約15萬立方米,可養殖大黃魚2000噸。
據介紹,該設施配置天然防海生物銅網衣和水下監測系統,爲光伏發電,適合在中國東海、南海海域進行大衆魚類、高附加值魚類的離岸深遠海養殖。值得一提的是,該漁場在風暴情況下,主體可下潛至水面下,將可抵禦17級台風。
我國養殖産業以作坊式近海養殖爲主,這種粗放式養殖不但設施簡陋、工藝粗糙,而且帶來了産業沖突、生態損失、食品安全等問題。近年來,國家大力引導海洋養殖産業向深遠海發展。“雖然造的不是船,但我們造船硬件設施齊全,擁有成熟的鋼構、錨泊等技術,有能力抓住這一機遇發力深遠海養殖裝備。”常永輝說。
據了解,雖然相比傳統船舶,該設施體積並不大,卻價值不菲。而未來,僅福建周邊海域就將需要200~300口類似的漁場,馬尾造船的這一突破無疑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如今,馬尾造船針對深遠海養殖的産品已形成較爲完善的體系。
企業承建智能環保型鮑魚養殖平台,設計適用于不低于17米水深的離岸深海鮑魚養殖,結構強度按50年一遇的惡劣海況設計,可一次養殖60噸鮑魚,且使用壽命達20年,預計于2018年底建造交付連江的鮑魚養殖企業使用。
利用造船積累的對波流運動計算的經驗,馬尾造船爲連江一養殖基地研發的浮式防波堤即將投用。未來,這一建造時間短,造價低廉,且可易地使用的設施將可能應用于內海養殖、旅遊、港灣建設等多種海上活動,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完善多元化戰略
高附加值的海洋特種工程船、深遠海養殖設施並非如今馬尾造船産品線的全部。
“2015年以前,還是主要以海工船爲主。海工船市場不景氣之後,我們馬上把注意力轉回我們最早比較熟悉的商船。”常永輝稱之爲“戰略調整的重要一環”。
據介紹,利用遷址後可以制造更大規模船舶的有利條件,馬尾造船選擇了商船中附加值較高的支線集裝箱船和液化船作爲主力船型進行轉型。“這類船舶雖然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但是可以實現批量接單,維持船廠的正常運營。”近期,馬尾造船就獲得新加坡船東6+4艘2.35萬噸成品油船訂單。
同時,企業還勇闖鋼結構制造領域。
“對造船企業而言,需要具備切割鋼板、機加工、現場安裝等技術實力,且硬件設施齊備。考慮到福建還沒有大型的鋼結構制造基地,建設重大工程都必須從遠方運輸鋼結構,我們果斷進入這一領域。”常永輝介紹說。
通過一年多來積極拓展市場,預計今年全年企業就將承接3萬噸~4萬噸鋼構的加工量,而加工類型也從最初較爲簡單的鋼結構附屬件拓展到橋梁的主梁結構等複雜部件。
正是依靠多元化的經營策略,面對市場的變化,馬尾造船公司才能夠及時避開市場遇冷的船型,精耕深海采礦、遠洋圍捕等特種船舶這一新興市場,並通過造船與修船結合、造船與海洋工程結合、船舶與非船結合等多種創新模式,逐步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