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是中國和新加坡共同打造、爲東盟各國提供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聯通爲著力點,旨在推動中國與東盟區域一體化發展。
經過中國和新加坡共同努力、東盟各國的共同參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東盟成爲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19年8月,中國編制發布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以重慶爲運營中心,中國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海南省、廣東湛江市,形成了“13+1”的中國西部面對東盟各國全面開放新格局;2021年12月,中國和新加坡共同完成了《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規劃》編制,把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推向了新高潮。
特別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生效,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中新互聯互通的高水平合作,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樹立了新標杆。《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規劃》兩個規劃的實施,爲中國西部和東盟各國“面對面”合作,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展現了美好而廣闊的前景。
我們應在搶抓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機遇上形成共識與行動。在中新雙方共同努力下,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自2017年9月常態化開行以來,取得豐碩成果,重慶至廣西欽州港物流成本下降43.1%,鐵路雙向運費下浮30%,港口作業費率減少50%,中轉通關服務費用降低80%。2021年,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累計開行國際鐵海聯運班列1493列,同比增長77%,貨值15.3億美元、增長79%;跨境公路班車2599車次,同比增長37%,貨值2.5億美元、增長66%;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運輸集裝箱1064箱,爲中國西部地區以及新加坡等東盟國家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帶動了沿線貿易的增長,促進了中國與東盟以及中亞國家間的投資與産業合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新雙方努力保持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順暢運行,爲沿線區域經濟恢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有力促進了區域一體化發展。
一是雙邊貿易互惠互利。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國家在自然禀賦和産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強互補性,2015-2019 年期間,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的貿易平均增速高達 18.6%。2020年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尤其是中國西部和東盟發展潛力巨大,在供應鏈數字化和網絡聯通等新領域存在廣闊合作空間。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進一步爲國際合作創造有利環境。隨著中國與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新加坡在提升陸海新通道的國際地位方面將發揮更重要作用,包括帶動國際資本投入、開拓海運航線、促進港口貨物轉運、拓寬貨源、鼓勵和引導新方企業參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
二是區域發展戰略緊密對接。中國積極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推動西部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建設相對接,以實現東西雙向互濟、南北陸海聯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是實現這一戰略的最佳載體。西部12 省(區、市)和海南省、廣東省湛江市建立了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並獲得了金融、鐵路、海關等全方位支持,未來有望通過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形成東西發展協同效應。同時,中國與湄公河沿線國家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與“瀾湄合作”緊密對接,在貿易、産業、人文等領域深度融合;重慶聯合新加坡以“中老鐵路”開通爲契機,舉辦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老撾專場對接會,成功實現了三方合作破題,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開拓了廣闊空間。
三是中新互聯互通開創新局面。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交通物流領域重要成果。2021年以來,中新雙方聯合編制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總體發展規劃(2021-2025)、四個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及其他領域專項規劃。持續深耕重點領域,共建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範區、國際航空物流産業示範區、多式聯運示範基地和大數據智能化産業示範園區;深入推進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中新國際數據通道、中新跨境融資通道、渝新航空通道和人才交流通道建設;著力搭建合作平台,啓動建設中新(重慶)國際中小企業産業園、國際合作示範區、智能低碳示範産業園、綠色發展示範基地、農業合作示範區及中新(重慶)科技城。積極拓展合作新空間,謀劃實施商務、農業、人才培訓、文旅四大合作計劃,創新組建了金融服務、知識産權、投資貿易、工程咨詢等服務聯盟。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成功入選中國改革2021年度案例,在金融、數據、人才、基礎設施、政策創新、專業服務等方面均取得長足發展,將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促進通道的現代化建設。
四是重慶作爲運營中心具備獨特優勢。重慶作爲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運營中心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組織運營中心,區位優勢、體制優勢、産業優勢、生態優勢突出,發展勢頭良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國際營商環境建設試點、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等一系列戰略機遇,爲依托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推動貿易、産業合作、金融服務與投資、旅遊和人文交流等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們應在共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願景上形成共識與行動。實踐證明,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加強了中國西部、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區域的互聯互通,促進了地區間的貨物運輸。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戰,中新雙方對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願景達成了新共識。
一是著力實現“五通”目標。中新雙方將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框架下,依托陸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深化戰略合作,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實踐,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推動跨境運輸的瓶頸堵點有效疏通,通道運輸質量、效益日益提升;加強兩國海關合作,提供便捷高效轉運及配套服務,營造高效便捷的通關環境,通行時間進一步減少;加強金融互聯互通,實現資金融通更加便利,帶頭國際貿易成本進一步降低,貿易投資、産業合作與人文交流更加活躍,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逐步成爲中國、新加坡和東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新引擎。
二是樹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標杆。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以重慶和新加坡爲雙中心,以欽州等北部灣港口群爲出海口,旨在建立中國西部與東南亞地區之間多模式、多方位的經濟聯系。通過改進傳統的航空、陸路、水運等運輸連接方式,提高數據、人才、技術和金融等現代互聯互通水平,提供傳統貨物貿易運輸路線之外的新選擇。雙方共同期待,到 2025 年基本建成連接中國西部和東盟之間高效便捷、開放暢通、安全穩定、具有競爭力的貿易物流、産業合作與科技人文交流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三是爲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提供示範。中新雙方將加大開放合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協商機制,吸引和帶動中國西部和東盟其他國家協商共建發展通道,共享通道資源,提升互利互惠水平,探索開拓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深化國際經貿關系,使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成爲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促進區域物流服務、人員往來、通關效率和信息化建設,實現貿易與運輸規則標准實現兼容互認,沿線各方建立起更加緊密、可持續的供應鏈、價值鏈合作夥伴關系,促進區域經濟實現平衡、可持續發展,助力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
我們應在完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功能上形成共識與行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物流通道,而是在多維度、多層面、多領域具備多功能的複合型通道。通道建設以來,參與各方持續推動通道賦能增效,“通道帶物流、物流帶貿易、貿易帶産業、産業帶整體”的發展思路逐漸成爲各方共識。特別是面對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成爲保障區域供應鏈、價值鏈穩定的有力支撐,通道的物流功能全面強化,貿易功能不斷優化,産業促進功能持續深化,人文交流功能逐漸顯現。
一是強化物流功能。物流功能是通道的基礎功能,是綜合承載能力的體現。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以重慶和新加坡作爲“雙樞紐”,以中國西部重要城市爲“多支點”,通過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機組合,形成國際鐵海聯運、國際鐵路聯運、國際鐵路運輸與公水聯運、航空運輸等多式聯運的“多通道”,連接中國西部與東盟國家,連通中歐班列、長江航運,縮短運輸距離和時間,降低物流運輸成本,成爲區域發展、國際合作的物流新通道、主通道,實現廣泛的區域互聯互通。要打造“通道+樞紐+網絡+平台”的現代物流體系,共同發展國際物流、供應鏈物流、智慧物流、電子商務物流、冷鏈物流、應急物流等綜合性和專業性物流平台,實現信息共享和互通,不斷強化通道的物流功能。
二是強化貿易功能。貿易功能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核心功能,是通道發展的出發點和生命線。通道建設各方將貿易領域作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重點合作領域,強化通道的貿易屬性和貿易功能。一方面,提升通道沿線貿易便利化水平。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協定與中新自貿協定及其升級議定書,推動RCEP高質量實施,放寬市場准入,消除隱性壁壘,強化國際通關合作,推進通關便利措施,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努力推動通道沿線貿易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西部地區擴大自東盟國家進口先進技術設備、醫藥、能源資源、食品等産品,促進東盟國家自中國西部地區進口食品、農産品、機械電子産品等,拓展研發設計、運輸物流、合格評定、檢測維修等生産性服務貿易領域合作,提升通道沿線服務型制造水平。
三是強化産業促進功能。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能夠有力推動産業發展,對産業提升具有促進作用。依托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沿線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汽車及配套産業供應鏈體系,培育國際海事服務、石油化工等産業集群,打造食品産業園、農産品生産基地、食品精深加工産業集群。要發揮通道對沿線經濟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高質量經濟走廊,實現要素資源的高效集聚與流動;要充分發揮通道競爭優勢、比較優勢,推動通道沿線國際合作産業園區建設,促進各類開發區、産業園區合作,引導生産要素向通道沿線更具競爭力的地區集聚;要大力培育重要節點樞紐經濟,推進陸港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加快發展航運經濟,促進通道與經濟融合發展。
四是強化人文交流功能。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將催化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友好交往與人文交流,增進民衆間的了解、互信和友誼,推進人文交流全面實現互聯互通。在文化旅遊方面,開展通道沿線國家跨境旅遊、跨境演藝等合作,推動數字文創、旅遊産品研發、文旅投資合作;在教育科研方面,推進人才培養培訓,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青少年交流互動,搭建科研交流平台,推動科技要素雙向流動;在醫療健康方面,加強優質醫療資源、科研機構、健康産業合作,將更多優質服務輻射到通道沿線國家。此外,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還將促進沿線國家在會展國際交流、城市發展、法律法務以及新興領域的合作交流與互聯互通。
我們應在培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具體舉措上形成共識與行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在各方積極參與下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如通道基礎設施薄弱,直航航線偏少,物流費用偏高,運輸標准有差異等,運輸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發展不平衡問題嚴重,影響了通道的可持續發展。通道建設各方應在培育舉措上不斷達成共識、步調趨向一致。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暢通互聯互通“動脈”的關鍵。要進一步明晰通道線路,優化通道布局,疏通瓶頸堵點,加快推進通道沿線鐵路、公路、港口建設,加強樞紐節點及關鍵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探討通道沿線國家建立互聯互通夥伴關系,疏通主要口岸及基礎設施的瓶頸堵點;支持國際航運、物流企業發揮行業資源優勢,開發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海運航線,加密鐵海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國際鐵路聯運班列;加強通道沿線國際物流園區及物流分撥中心建設,完善國際快遞物流分撥體系,提升物流節點聯運和集散能力;推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與中歐班列在重慶、成都的無縫對接,提升聯運效率,縮短中轉時間,實現通道物流資源共享。
二是推進制度型開放。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實現真正的暢通,需要打通沿線在交通、物流、貿易等領域的制度壁壘,協調市場准入與監管的制度與標准,建立區域間質量、資質互認。要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實施通道沿線互聯互通數據交換,推動數據要素和標准對接,探索組建“單一窗口”互聯互通聯盟網絡;推進多式聯運服務規則創新與體系建設,強化通道沿線港口聯動,開展貨物交接、合同運單、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對接和規範統一;深化海關國際合作,總結推廣中新(重慶)關際合作創新成果,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試點,建立通道沿線食品農産品通關“綠色通道”;推動技術標准與質量認證標准對接,促進通道沿線合格評定機構及合格評定結果互認,支持行業協會、重點企業共同制定團體標准與企業聯盟標准。
三是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提質增速的關鍵。要遵循市場經濟客觀規律,支持通道沿線企業在物流、貿易、産業合作等方面創新合作模式,最大程度釋放國際合作發展潛力;要推動通道沿線運營主體、國際機場等聯動合作,探索組建通道運營主體企業聯盟、機場貨運聯盟、定價協商合作聯盟等,創新合作模式,提升互聯互通水平;依托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搭建物流綜合信息平台,共建工業大數據創新與應用中心,推動信息技術、現代物流企業搭建功能性平台,強化數據服務與信息交互共享;開展鐵海聯運“一單制”試點,推進鐵路、海運作業單證電子化和數據共享開放,推動開展區塊鏈電子提單試點,實現“一單制”物流全程可檢測、可追溯;推動通道綠色供應鏈建設,實施綠色供應鏈試點示範項目,支持沿線城市、企業參與合作,促進通道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強化金融支撐服務。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離不開金融支持。要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産品、金融服務、金融平台,充分發揮金融的資源配置和服務保障作用;要加強國際陸海新通道融資合作,建設跨境金融服務信息平台,鼓勵銀行機構以項目融資形式爲通道項目提供融資服務,支持通道項目通過中新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直接上市等方式進行融資;探索保險國際合作,制定保險和風險融資解決方案,發展跨境商業醫療保險服務,擴大關稅保證保險覆蓋面;加強綠色金融合作,建立綠色金融領域交流合作平台,探索開展碳現貨交易和環境權益融資,開發和使用綠色金融工具,促進綠色資本流動;促進金融科技合作,打造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推動金融科技企業創新並推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數字化;探索設立專業化、特色化、國際化數字銀行,開展法定數字貨幣合作,進行數字貨幣研究及移動支付應用。
五是構建國際合作機制。中新雙方將在現有雙邊合作機制基礎上,探討建立高級別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工作協調機制,探討沿線各國簽署共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協議,促進跨國跨區域合作;高水平舉辦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充分發揮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中新金融峰會、中國(重慶)-新加坡經貿合作論壇等平台作用,加強貿易投資促進與項目對接,促進通道沿線各國高層互訪、友城聯動;推動通道與中國發展戰略、東盟發展戰略、區域內各國際合作機制協調對接,推動通道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中國-東盟投資基金、亞洲基礎設施辦公室等國際組織、機構對接,進一步促進並實現更高層面的互聯互通、協同發展;適時拓展多邊國際共建機制,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沿線集聚,著力培育合作新增長點,樹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標杆,爲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發揮突破、引領和示範效應。(作者系重慶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