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架的串流平台犯罪西洋紀錄片不時登上各地收視排行榜前十名,可見觀衆對犯罪題材紀錄片有一定的興趣。而一向喜歡懸疑片的菜菜,發現在新加坡8頻道今晚播出犯罪紀錄片《獅城奇案之罪案現場》(以下簡稱《罪案現場》),該片由堂堂映畫制作,一共五集,各集的主題分別爲“少年雷波殺手”“芽籠峇魯冷血殺童案”“拼湊碎屍追緝真凶”“毀屍滅迹難逃法網”和“槍匪從猖獗到匿迹”,當中聚焦的案件曾舉國矚目,包括首集“少年雷波殺手”中,探討兩起案件包括上世紀80年代“連環殺手”薛金華的五人命案,以及2001年呂偉添教唆男中學生的“買凶殺妻”案。
案件久遠 搜集資料及找受訪者棘手
堂堂映畫掌舵人與節目監制周偉堂接受訪問時分享制作過程。《罪案現場》去年8月底開始籌劃,12月底拍完,加上後制時間,曆時近五個月完成,對比國外的犯罪紀錄片往往有兩三年的制作時間,《罪案現場》可謂高效率制作。節目團隊在有限時間裏搜集資料與找尋受訪者,從四方八面的零碎素材與受訪者的記憶拼湊事件全貌。周偉堂說,所獲取的資料與采訪片段必須斟酌與拿捏,一再查證,確保不涉及毫無根據的揣測、主觀角度、無謂的渲染等。
《罪案現場》共五集,節目通過故事讓觀衆了解一個犯罪者的心理狀態。圖爲第三集“拼湊碎屍追緝真凶”劇照。
周偉堂說,找“人證”最費時,尤其針對時隔久遠的案件。資料收集員透過法庭文件和新聞資料找出案件的執法人員等相關人士,有人已離世,有的言語能力退化不適合受訪,也有人不願上節目。周偉堂說:“真的得穿針引線,一個一個去找。”
采用現代法證技術 分析犯罪現場
《罪案現場》裏的內容,由現代法證技術和犯罪心理學兩大角度切入。周偉堂說:“回去看當時破了或還沒破的案子,用行爲科學了解犯案動機,也用現代法證技術分析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迹,爲案件投入新的思考空間。”
曾跑意外新聞多年的前新聞工作者何盈擔任節目顧問。
節目“說故事”的方式值得關注。周偉堂指出,過往當地的犯罪題材節目是主打還原事件,“但我們並不是還原,我們是通過一個故事讓觀衆知道,一個犯罪者的心理狀態,找不到屍體要怎麽定一個人的罪,槍械案怎麽影響我們的法律等。”
節目團隊不乏精兵強將
播出的節目中,穿插真實新聞畫面
節目團隊不乏精兵強將,擔任監制的除了周偉堂,還有資訊節目《尋醫》《特別的食物給特別的你》的監制洪益興與名導羅勝,後者也擔任節目編導。前新聞工作者何盈擔任節目顧問,譚潤發與梁容輝負責資料收集。周偉堂說:“這群人對故事熱衷與投入,到了後期,接近須要做最後決定的時候,他們依然不放棄,繼續挖掘資料。”周偉堂說,對堂堂映畫和參與者而言,制作《罪案現場》是一大學習過程,他不諱言過程“痛”與“交了昂貴學費”,也有改進的空間,但滿意成果。
聚焦數起轟動一時的命案
第五集的“槍匪從猖獗到匿迹”,從1972年一名女子在光天化日下遭槍彈射中胸部的事件展開。
除了文中提到的首集“少年雷波殺手”內容,第二集的“芽籠峇魯冷血殺童案”是關于在1979年1月6日發生,四名孩童在芽籠峇魯組屋住家浴室被砍殺,凶手至今逍遙法外的案件;第三集“拼湊碎屍追緝真凶”描繪2005年,來自中國的工廠女工劉紅梅慘遭情人砍成七段棄屍加冷河的命案。
第四集“毀屍滅迹難逃法網”將2016年的“林厝港燒屍案”與1963年發生,當地首起找不到被害人屍體而透過間接證據(circumstantial evidence)將犯罪人定罪的“酒吧女侍命案”穿插敘述;最後一集的“槍匪從猖獗到匿迹”探討1972年一名女子在光天化日下遭槍彈射中胸部的命案,該事件是否加速政府在1973年推出軍火法令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