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明春 林曉燕「孫明春系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林曉燕系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高級研究主任」
文章|《中國金融》2022年第13期
回歸25年來,香港的資本市場日趨成熟,金融生態體系日益豐富。今天,香港人才充足,國際金融機構林立,與全球資本市場緊密相連,與內地市場更是密不可分。隨著互聯互通機制有序深化,香港日益成爲連通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的橋梁,吸引全球資本配置中國資産,具有其他金融中心無法替代的重要性。展望未來,建議香港特區政府繼續堅持最小化幹預金融市場運作的原則,爲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最大化的自由度、開放度,借助全球ESG投資的熱潮,立足香港在法律、人才、制度和信息領域的優勢,將香港打造爲面向全球的ESG投資樞紐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香港的股票市場曆史悠久,成長迅速。到2021年底,港股市值已從1997年底的3.2萬億港元上升到37.6萬億港元,市值上升超過10倍。在港交所上市的企業也從658家增加到2564家,其中內地企業共1370家,市值約29.2萬億港元,占市值總額近八成。2021年,新上市的內地公司數量占新上市公司總數的89%,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占總額的98%。2022年前4個月,在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的日均成交金額達1216億港元,占總成交額近九成。內地企業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影響力顯示了回歸後香港與內地在經濟與金融領域日益緊密的聯系,成爲香港對抗外部沖擊的“穩定器”。
自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2016年12月“深港通”開通以來,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港股市場。2015~2021年,北向日均交易額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8%,南向日均成交額年複合增長率更是高達49%。“滬港通”“深港通”覆蓋的共同市場占所有內地及香港上市公司數目的28%、總市值的78%、總成交額的62%。截至2022年5月,南下資金累計淨流入金額已占到港股總市值的6.3%。
除了加強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之外,港交所還積極推動制度改革,努力轉變上市公司的産業結構,擁抱新經濟。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新上市制度,其中針對“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普遍存在于新經濟企業)、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修改了上市規則,旨在大力吸納新經濟産業的上市資源。自新規出台至今,新經濟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新股募資市場的占比愈來愈大。截至2021年底,上市的新經濟企業共有183家,其融資額占總集資金額的比例由2017年的38%上升至88%。其中,經新規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數量由2018年的5家上升到2021年的12家,IPO集資總額達到378億港元。上市新規不但將香港打造爲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而且豐富了港股市場和恒生指數的行業分布,加速了香港資本市場的轉型升級。
債券市場的發展
1997年以來,香港的債券市場也有長足的發展。香港目前是亞洲第四大債券市場,僅次于內地、日本和韓國;也是亞洲國際債券發行規模最大的市場,占2020年亞洲區國際債券發行額的34%(1960億美元)。
1997~2021年,以港元計價的香港未償還債券總額增長了564%,達到2.4萬億港元。其中,公債(外彙基金及政府)占債券總額的60%,其他類型債券占40%。2021年新發行的港元債券工具總額爲4.3萬億港元,連續13年保持上升勢頭。
香港還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市場。自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在香港發行第一批人民幣債券起,點心債一直是香港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面對在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和其他海外市場(倫敦及新加坡)的競爭和分流,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金額比2014年的峰值下跌了大約75%。但憑借突出的地緣優勢,香港依舊是內地發行人首選的點心債發行地點。2021年10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港發行首只內地地方政府的離岸人民幣債券,進一步豐富了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
除了著力培育本地債市發展之外,香港特區政府還積極推動與內地債市的互聯互通。2017年7月,債券通“北向通”上線。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債券通已吸引749名投資者參與,日均交易額達321億元人民幣,外資持有人民幣債券大幅增長到3.8萬億元人民幣,持有率達3.2%。2021年9月,債券通“南向通”也成功開通。債券通雙向互聯互通爲境內外機構提供了多元資産配置的選項,也進一步完善了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
資産管理與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
回歸之後,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崛起、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香港與內地之間金融基建的進一步推進,香港在資産管理與財富管理領域的優勢也逐步顯現,成爲內地財富管理需求面向全球的首選。2018年,在德勤公布的《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排名》中,香港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如今,中國香港已成爲亞洲最大的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和私人財富管理中心,也是亞洲排名第二位的私募基金中心(僅次于中國內地)。
根據香港證監會進行的年度資産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截至2020年末,香港管理的資産總額達到35萬億港元(約4.5萬億美元),持牌資管公司數目爲1878家,家族辦公室數量達476家。這些機構以資産管理及基金顧問業務爲主(占總管理資産的69%)。這些機構管理的資産中,股票占比最大(54%),其次是債券(30%),另類資産比重較小。按資産來源地劃分,香港本地的投資者占36%,歐美投資者占33%,內地僅占10%,可見內地市場還有很大的發掘潛力。
目前,香港、深圳和廣州有超過45萬個“高資産淨值家庭”擁有人民幣600萬元以上的可投資資産,可投資資産總額超過人民幣2.7萬億元,這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爲全球最富有的地區之一。爲發掘這一市場潛力,2021年9月,內地與香港監管部門聯合推出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允許大灣區內的內地及港澳合資格居民通過各自銀行體系所建立的資金閉環,投資對方銀行銷售的理財産品。目前,南向或北向的總額度上限定爲1500億元人民幣,個人投資額度限定在100萬元人民幣。“跨境理財通”爲香港資産管理行業給大灣區“高淨值家庭”提供金融服務開通了更爲便利的通道,有助于提升香港本地資産管理市場的活力。
此外,爲增強香港作爲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的競爭力、發掘內地資産管理與財富管理市場的潛力,特區政府還陸續出台多項激勵政策,多管齊下,力求滿足市場需求,給相關機構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自2008年開始,香港陸續推出“基金互認安排”,目前已與10個司法管轄區的金融監管機構就其認可或注冊的合資格基金達成互認。2015年,香港和內地的基金互認安排生效。截至2021年底,獲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內地基金共有47只,累計淨認購額約10億元人民幣;獲中國證監會認可的香港基金共有38只,累計淨認購額已達143億元人民幣。
2019年4月1日起,香港的《基金免稅條例》正式生效,所有合資格基金(不論其結構、規模、目的及運營管理地點)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均可享受利得稅的豁免。2020年8月31日,《有限合夥基金條例》實施,允許私募基金在香港以有限責任合夥的形式注冊。在2021財年香港財政預算案中,特區政府提出向未來三年于香港設立或遷冊來港的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提供高達其支付本地專業服務提供商費用七成的資助,上限爲每家公司100萬港元。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舉措的效果會逐步顯現,香港作爲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香港資本市場的未來:可持續金融中心
展望未來,香港資本市場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也面臨難得的曆史機遇。我們認爲,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得到愈益廣泛的關注,ESG投資與可持續金融日益成爲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勢所趨。中國香港在這一領域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特區政府正致力于將香港打造成爲亞洲乃至全球的ESG投資樞紐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的統計,截至2020年初,全球可持續投資管理資産已達35.3萬億美元,占全球主要市場管理資産的36%。晨星(Morningstar)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ESG基金的資産管理規模也達到2.7萬億美元,約爲2020年初的3倍,可見ESG投資在全球方興未艾。
ESG投資在歐美起步較早,亞洲相對落後,中國香港還處在起步階段,與歐美相比差距較大。面對這一曆史機遇,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2019年4月,香港證監會發布ESG基金披露指引,要求ESG基金對采用的政策和標准進行披露;自2019年第四季度起,證監會在其網站披露獲其認可的綠色基金或ESG基金的數據;2021年8月,香港證監會修訂了《基金經理操守守則》,明確要求基金經理在投資管理過程中考慮氣候相關風險,並對投資者進行適當披露。
截至2022年4月,經香港證監會認可的ESG基金合計131只,比2020年底的62只增加了一倍多。這些基金的總資産規模達1435億美元,其中126只爲公募基金,資産規模約1431億美元,另外5只爲ETF,資産規模約4億美元。按發行人分類,三分之二的ESG基金由歐洲公司發行,四分之一的基金由北美公司發行,由亞洲公司發行的ESG基金只有13只,其中11只爲香港本地基金公司發行,資産規模占比僅爲0.7%。這一方面反映了香港自身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本地資産管理公司在ESG基金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從投資區域來看,有63只ESG基金聚焦于全球市場,資産管理規模788億美元,占比55%;另有19只基金聚焦于歐洲市場,10只基金聚焦于北美市場,資産管理總規模約416億美元,占比29%;投資于亞洲的ESG基金有39只,規模231億美元,其中只有6只是專注于投資中國市場的,資産管理規模僅有36億美元,可見投資于中國的ESG基金還有很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除了ESG基金之外,香港特區政府及本地機構也在大力發展綠色債券市場,推動香港成爲可持續金融中心。2018年,特區政府推出“綠色債券資助計劃”;2019年又推出“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發行首批10億美元(以美元計價)的綠色債券。2020年,港交所成立可持續及綠色交易所(STAGE),打造亞洲區內綠色産品的信息平台。2020年,在香港新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達120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20%,創年度新高;其中發行的30年期綠色債券是亞洲區政府所發行的年期最長債券。截至2020年底,香港市場累計發行綠色債券金額達38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綠色債券的發行人都是首次在香港發債。2021年,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到313億美元,占亞洲區綠色和可持續債券市場的三分之一,彰顯了香港在綠色及可持續金融市場日益重要的國際地位。
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在其財政預算案中,將“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的規模上限擴大至2000億港元,並計劃于未來5年繼續定期發行1755億港元的政府綠色債券。特區政府還提出了新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將對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及外部評審服務支出的資助金額上限提升到250萬港元。2021年11月,特區政府首次發行了50億元離岸人民幣綠色債券,進一步豐富了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産品的種類。這既有利于鞏固香港作爲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也有助于優化香港作爲債券融資平台的功能,提升其作爲全球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實乃“一箭多雕”。2022年4月,特區政府又發售了首批200億港元的綠色零售債券,共收到48.8萬份有效申請,申購總額達326億港元,大幅度超過發行額,顯示了香港本地個人投資者對綠色債券的認同和熱情。
總之,香港在ESG投資和可持續金融領域已有良好的開端。香港曆來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這得益于特區政府始終堅持市場化原則,最小化幹預市場運作,通過維護法治及司法獨立、自由的貿易與投資制度、簡單低稅制、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高效廉潔的政府等,爲企業和金融機構營造了一個公平競爭、健康良性的市場環境。展望未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特區政府及監管部門應秉承一貫的自由市場理念和原則,把握機遇,憑借本地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金融基礎設施的成熟度、獨特的地理區位、高質量的專業服務能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與教育水平等有利條件,將香港打造爲全球的可持續金融中心和ESG投資樞紐。
本文源自中國金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