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鏡頭前的新聞主播是專業的,但在鏡頭後,也有念錯字、緊張的時候,本文作者曾是新加坡新聞主播,她帶我們一起回憶,她剛剛做主播時的場景。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曾月麗 Chun Guek Lay
媒體人似乎比一般人有更多的第一次 ,體會人生百味。
每一次的第一次,絕大多數與工作挂鈎,爲了采訪拍攝錄影的需要。電視面對大衆,不提早落足心思籌備、演練、彩排,一有疏漏,不是出錯挨批,就是悔恨不已。
1989年曾月麗初上主播台。
第一次坐上主播台,站在第三攝影棚的監控室,看著新聞編輯同事們急匆匆催稿插稿、送帶子、喊Cue、切換鏡頭,自己手心也在冒汗,但那份緊張卻仍是旁觀者的感覺。
直到新聞主管韓澄元通知,已排好日期讓我進攝影棚播報8點晚間新聞時,聽罷呼出一口氣,心裏一陣喜,繼而一陣憂。真的要出鏡了?真的要開始面對觀衆了?真的准備好了嗎?這一串的疑問,使我猶豫了好幾天,鼓起勇氣告訴韓主管:請挪後一個星期。
上山
上加利谷山的路蜿蜒,初來者都要摸索哪條山路最短最好走,最可能遇見相熟的同事,隨機搭一趟順風車或結伴上山。
初入行的日子,如上山拜師學藝,師父曾非敏一周數天給我上課練習播報新聞。他是前輩級的新聞播報員,鏡頭前的他一派嚴肅,私底下卻愛說笑話,舉例論證:
“幾個人在搓麻將,一聽到重要新聞時,都不禁停下手、豎起耳朵聽。好的新聞播報員就是要讓聽衆傾耳聽,如果你播報的是條重要的新聞,而聽衆照舊搓麻將,無動于衷,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非敏前輩說,播報新聞語調要莊重,每個字音清晰准確,但卻非照本宣讀。 對于沒有受過播音訓練的我,播報電台新聞立即成爲我的第一戰場。幾個月的培訓期間下午3點和4點的簡要新聞,大部分由我承包了。時間一到,抱著新聞稿從電視大廈三樓快步走到電台大樓底層的播音室隔間,坐下後,先跟值班的播音員“Check Mic”,等時針走到正點時,就開腔亮嗓。
三幾分鍾的簡要新聞,除了廣大的聽衆之外,非敏老師經常也在“監聽”。有一回,我把都是第三聲的“卡塔爾“念成“ka3 ta2 er3”,新聞播報完了,老師指正,這三個第三聲連在一起,變調應該念“ka2 ta2 er3”。
播音前輩這麽告誡:一個字或詞念錯了,自己卻渾然不知或來不及糾正,隔空留下的錯誤就會變成印象,以訛傳訛。若非非敏老師的指導,若非電台新聞的考驗,我的電視人生很可能磕磕碰碰,主播台還沒坐穩就已被人批得體無完膚,早早退場了。
上場
第一次在8點電視新聞檔亮相是個星期六晚上,韓主管說,周末觀衆大多出外,較少人留在家中看電視,批評的人也會少一些。韓先生確實有見地,低調出鏡比起高調出場安全多了,存活率也會高一些。
當晚無驚無險,平穩過關,我也就那樣活下去了,此後便周而複始,日夜輪轉,與第三攝影棚難分難舍,結下半生緣。
早期四個語文組都在第三攝影棚直播新聞,這裏可謂新聞主播的誕生地。從新到舊,從稚嫩到資深,每個主播的青春歲月、風華正茂都曾在此駐留。
這兒也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說不完的新聞如子彈飛射,穿越一個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波斯灣戰爭、鄧小平逝世、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亞洲金融危機、安華遭馬哈迪撤職、蘇哈多倒台等等,皆是過眼雲煙。
進出全台使用率最高的第三攝影棚,都得推開一道厚重無比的鐵門,聽說有懷孕的女主播怕動了胎氣,出入時總要有人代勞。
除了鐵門,從二樓監控室到樓下攝影棚之間的一道螺旋梯也潛伏危機。下梯階時,我總是擔心一腳踩空跌下,手中的新聞稿散落滿地,新聞出不了街。雖然現實中不曾發生失足的事兒,夢裏卻出現好幾回,潛意識裏的不安多年以後仍然抹不去。
90年代施宏洲、曾月麗搭檔播報新聞。
初期,攝影棚裏並不安靜,直播現場還有兩位操作員掌鏡,推著笨重的攝影機,對焦念稿的我們。一邊翻稿念稿,一邊時不時有編輯或助導推門進來,把手抄稿或打印稿交到我們手中。稿子一份淺紅、一份淺藍,都寫著號碼和英文字母V1或V2,讓兩位播報員知道新聞稿的順序、誰念哪份稿,這樣才不會念錯稿。
大部分的新聞稿都是現場播讀,已經錄好音的新聞片大約六、七則。由于讀稿量大,若中氣不足、調氣不順,半小時的新聞不見得容易挨過。
後來攝像機進入無人操作,讀稿全面電腦化,雙人播報變成單人擔綱,攝影棚裏只聽到自己讀稿的一把聲音,還有耳機裏傳來的新聞片聲響以及導播斷斷續續的口令,新聞編輯也很少下來打擾了。瞬間感覺孑然一身,寂寞非常。
入行時的身份不叫主播,而是“新聞評述員”,除了播報電台電視新聞,還得出外采訪拍攝、寫稿剪輯新聞片。雖然已當了幾年的報館記者,但電視作業與報紙新聞屬性不同,報紙要細節,電視要重點,一個要多,一個要少。
對于喜歡舞文弄墨的人,丟棄形容詞不是件快樂的事,但卻必須忍痛接受。印象中第一個采訪的人物是失明畫家莊淑昭,稿子寫完後,請資深新聞評述員吳欽佩幫看幾眼。不料她當場刪去文中好幾個形容詞,令我錯愕了好一陣。
隱約記得她說,畫面中看得到的東西,不用花筆墨形容,給信息就夠了。電視新聞時間有限,用字要簡練。
欽佩是第一代的新聞評述員,經驗豐富,在電視拍攝的取鏡、故事的鋪陳方面給了我這新手不少的指引。我們倆也一起報新聞、一同相約去挑選出鏡服裝,順道喝茶聊天。
那年頭新聞評述員工作相對輕松,有自己的辦公室,不用老呆在新聞室與編輯們爭座位。我們都有電台和電視播報班表,遲到漏班不是等閑事,若身體不適或喉嚨出問題不能值班,必須提早通知主管,趕緊調人。
逢年過節新聞從不打烊,爲了公平起見,農曆新年的值班一直循著規律走:不是年除夕和初二工作,就是初一和初三值班,大夥兒都不得請年假。平日大家都是工作三天、休假一天,按著大早班、午班、晚班、休假的日程作息。
初到電視台時,第八波道一天只有一個電視新聞時段,采取雙人播報形式。那時包括我在內,共有六位新聞評述員,按班表每人一周出鏡二至三次。
突發狀況
每次出鏡極爲珍貴,與欽佩、陳桂月、胡敬中、黎學平、施宏洲等評述員相比,我是最資淺的一個,語速較快,吃螺絲的機率也較高。每次現場播報吃螺絲,內心並不好受,但還是得處之泰然。這麽說不是原諒自己的失誤或不足,支吾過去,而是要懂得在短促的時間裏稀釋不安,快速重振信心。
宏洲最常和我搭檔播報新聞,也常給我提點,還救了我一回。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暈倒,竟然發生在新加坡廣播局總經理黃李淑珍女士退休的送別會上。員工們都站著聽她致辭時,我因肚子餓、血糖偏低,站久了不支倒地。在我搖搖欲墜時,宏洲及時扶了我一把,後來他就一直取笑說:原來你的體重不輕!
進入1990年代,新聞時段增多,工作逐漸加重。1991年波斯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出兵轟炸伊拉克,全球無不關注戰爭的進展。管理層隨即宣布第八波道延長廣播,從中午到午夜加插新聞快訊,幾乎每個鍾點都有關于戰爭的報道。
那一年我剛好懷著第二胎,也只能跟著時鍾走,挺著個大肚子上下螺旋梯無數次,步步小心又驚心。大年除夕夜,因有跨年迎春綜藝節目,午夜新聞快訊延後播出,我記得播完新聞時已接近淩晨2點,獨個兒開車回家,行至加利谷山下還碰到交通堵塞,被大批到湯申路花圃搶購年花的人潮車流圍困了一陣。
顯山露水
從1990年代開始,主播台上多了更年輕的新臉孔,詹玉珍、陳婷的加入隨即改變男女新聞評述員人數均衡的狀態,由于男少女多,女女配很快就取代了男女配。新聞室裏也一樣陰盛陽衰,女編輯人數蓋過男編輯,女導播女記者更是氣勢逼人。放眼望去江山變色,以至于一些男同事笑谑:陰風陣陣。
也有人添油加醋,說加利谷山陰氣本來就重,因爲附近就是墳場。
這座山女性特別多是個事實,不僅新聞室,許多部門也是女多于男。媒體業需要牙尖嘴利、表現欲較強的人,而這些特質似乎讓女性占優勢,不只新加坡,許多國家的電視行業其實也漸漸由女性來統領。
更確切地說,加利谷山有靈氣,是個人傑地靈的修煉場,聚集了曆經磨練的各路英雄好漢、女中豪傑,都等著機會顯山露水,活出自己的色彩。
曾任中文新聞與時事組總編輯的王麗鳳就是個出色的掌門人,《早安您好》在她手中誕生,每年的國慶慶典現場直播由她統帥,新加坡幾屆大選的開票夜有她坐鎮,新傳媒與報業傳訊競爭的年代她領頭應戰。麗鳳敢于突破用人的膽識魄力是個經典,無幾人能及。
過場
2000年我接手時事節目《焦點》的主持棒,隨後兼任幕後的監制。離開了新聞主播台,主持從端坐變成站立,這一改變,讓我在第三攝影棚又度過十六年。辦公室搬到電視大廈的兩樓半,無數個奮戰的夜晚,在中文時事組的小房間裏漫漫度過。
2016年底最後一次在第三攝影棚錄影,主持《焦點》。
新加坡航空公司班機台北空難、陳水扁兩顆子彈、貝娜姬遇刺、全球金融大海嘯等一連串的大事如浪濤激流滾滾而來。出點子擬問題、采訪寫稿翻譯剪片包片各個要求細致、條理分明的環節,每個星期都消耗掉《焦點》團隊的腦力精力。一年52個星期,《焦點》每周不能斷貨, 偶爾停播是因碰上佳節或特備節目。在我的職場生涯中,那是最勞累煎熬的長年戰爭,如果沒有曆年主幹組員協力共患難,每年52集的“功課”要了命也趕不出來。
2012年,中文時事組總編輯胡敬中安排我監制《星期二特寫》,讓我走出紛紛擾擾的國際風雲,稍稍放緩心情,體會小市民人生,感受新加坡的《生活氣場》 、《廣廈千萬間》、《浮生街影》,探索《星洲頭家》的曆史。
在加利谷山的最後兩三年,《特寫》組員搬到電台大廈的地面層辦公室,與英語新聞台938同事共處,空間寬敞又靠近餐廳,吃飯喝茶方便得很。那時候新傳媒遷往波娜維斯達的計劃屬實,大家都等著搬去新園區,山上人煙漸少。午後獨坐在空蕩蕩的餐廳裏,喝著奶茶,看著窗外綠景,有些怅徨:這個地方難道就這樣消失?這一刻即將不再了?
收場
2016年底最後一次在第三攝影棚錄影,看著熟悉的讀稿機、牆上的黑白大笨鍾、映照過無數主播和嘉賓身影容顔的大面鏡子,點點的感傷瞬間泛上心頭。曾經的夢想期盼,曾經的風發意氣,曾經的槍林彈雨,都在這裏上演落幕。
2016年底告別加利谷山之前,《星期二特寫》組員 在辦公室留影
曾經照得臉龐發亮的一盞盞強燈,已遮擋不住歲月的皺紋,只能看著人去聲寂,靜靜地等著熄滅。燈火闌珊處,一聲歎息。
曾月麗
作者簡介:
曾月麗于1989年由報界轉戰電視台,擔任新聞評述員。2000年開始主持與監制時事節目《焦點》。2012 年起擔任《星期二特寫》監制至今。在32年的電視生涯中,曾專訪多位國內外政治領袖,主持新加坡大選、時事論壇等重要節目,多次獲得紅星大獎最佳新聞播報與時事主持人、最佳資訊節目,以及國際賽事紀錄片等獎項。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爲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爲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爲觀衆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點擊這裏,可直接購買此書。更多精彩圖書,可關注公衆號: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