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正在成爲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和自覺行動,誰能在綠色發展方面走在前端、作出表率,誰就能在新的競爭中把握主動。成立于1940年的本地食品飲料分銷商和物流服務提供商林聲發公司,就是在綠色發展道路上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小企業之一。
林日聰說:“我們也是最先采用人工智能的企業資源規劃(ERP)應用的中小企業之一,一開始時確實存在缺乏技術人員的問題,最終解決了該問題後,接下來的挑戰是在員工中推廣使用。其實有時采用了最新技術,轉變員工的觀念,讓他們踏出第一步去使用也很困難。不過時間長了,大家習慣後,自然就覺得新技術非常好用。”
企業進行綠色轉型 不是比快是比久
(三之一)
除了成本問題,技術能力不足也是中小企業綠色轉型中的一大障礙。不少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存在根基薄弱的問題,同時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容易導致“轉型難”、“轉不動”。
中小企業綠色轉型的動力和積極性,非常容易受到轉型成本的制約,一些企業爲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不得不將短期利益作爲自身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從而忽略了“可持續”的概念;另一方面,企業綠色轉型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也給中小企業推動綠色轉型設置了障礙。
林日聰說:“在我爺爺白手起家之時,他就定下了‘綠色發展’的價值觀。比如,爺爺曾經有一家農場,他就在農場裏布置了垃圾處理點,確保汙水排放之前可以先淨化處理。不過,那時候還沒‘可持續發展’或是‘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發展’這種專業詞彙,我們是在後來才意識到公司一直以來在踐行的就是現在所稱的綠色發展標准。”
“現在科技叠代很快,當我們想要抓緊布局采用更先進的綠色技術時,必然須要再投入資金。而現在利率高企,如果銀行能夠在綠色技術的貸款上提供優惠利率支持,必然會對中小企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有所幫助。”
林日聰說,公司在布局應用最新的一些高科技設備時,其實也未能幸免地受到這一問題的困擾,不過,由于家族對“綠色發展”的價值觀的認同和堅持,所以公司在需要對前沿技術進行投資時,家族成員並沒有太大分歧。
雖然有句古話講“富不過三代”,但目前林聲發公司已經順利由第三代繼承人林日聰及其兄妹接管,公司業務覆蓋範圍與規模比父親那一代掌管的時期進一步擴大,林日聰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對于他們這樣一家從小作坊起家的家族企業而言,能夠發展到現在的規模,與公司一直以來堅持主動、積極擁抱綠色發展的行動密不可分。
“綠色轉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公司運營的自動化、數碼化程度提升,當這兩種程度更高時,碳足迹也將有效降低,但運營效率卻會提升。比如,我們就在倉庫中配備了電動搬運裝置,工人搬運貨物的效率就提高了,他們也無須再費太多力氣。在現在這種人力短缺局面下,有了這種綠色轉型的布局,也或多或少能降低招聘難度,因爲大家可能會覺得公司自動化程度更高,工作時不用到處東奔西跑,相對不會那麽辛苦。”
中小企業綠色轉型 技術能力不足是大障礙
除了布局數碼科技運用降低碳足迹,林聲發公司還發起了重複使用包裝計劃,每周至少重複使用500個紙箱。當前公司面對的主要是企業對企業(B2B)的客戶,在客戶同樣注重成本節約、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影響下,這一計劃進行的也相對比較順利。
“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不是比誰做的更快,而是比誰能做的更久。企業實現綠色發展其實是一場‘馬拉松’之旅,要找對方向,然後不要輕易放棄。”
林日聰認爲,他們的家族企業能夠如此順利地堅持綠色發展道路,也離不開政府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推行和配套的相關激勵、支持措施。不過,在這場“馬拉松”式的轉型之旅中,他們中小企業需要的幫助還有很多。
林聲發公司是行業內最早采用電動叉車,以及購買電動貨車的公司之一。林日聰說,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不僅僅有益于社會和環境,這將是一個“雙贏”選擇,因爲企業自身也將從中獲益。
林日聰認爲,企業的綠色轉型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讓“綠色”成爲生活態度,讓環保成爲發展自覺,是企業應有的追求。
他說:“我們從祖父輩那繼承的觀念就是必須能夠做好一件事,並且留下一筆‘遺産’,這個‘遺産’並不一定是指物質上的延續,也是家族觀念的傳承,我們希望給下一代留下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而不是讓他們面臨更多挑戰。”
此前,在《聯合早報》舉辦的預算案商業論壇上,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也曾指出,中小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其實不應只看到電價和成本上漲的問題,更應認識到綠色經濟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