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
雖然穿越人群從樓梯上走下來要對現場安保造成不小的挑戰,但是在1月9日北京一場同中國企業家的見面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還是執意要這麼做:他一邊走,一邊衝著站在他左邊的人群微笑,用法語說著「早上好」。
這位39歲就走上政壇巔峰的法國總統,精力充沛,在中國的兩場正式演講,一次講了70分鐘以上,一次講了40分鐘以上,全程一口水都沒喝;他對諸如人工智慧這樣的前沿產業有著特別的好奇心,出訪時身邊還帶著一位數學家議員;面對中國公眾和企業家,他說:「我希望你們能夠得到這樣的信息——法國回來了,歐洲回來了。」
這句在馬克龍訪華之行中被他用英法雙語多次重複的句子,頗耐人尋味。在法國政界有一種看法,即馬克龍的上台令法國國內對政府的信心同經濟狀況一同復甦,法國將迎來自己的黃金十年,換言之,下一個十年,是不是終於該輪到法國出頭了?
第一財經記者在巴黎進行密集採訪時,兩個在法國官員們看來互有相關性的詞語「年輕」和「富有創新精神」被頻繁用來形容這位新總統。
而當下歐洲三巨頭的情況也在發生轉變。在英國深陷脫歐談判、德國疲於應付組閣僵局之際,法國則在馬克龍的帶領下全方位地施展外交攻勢;在近十年內,從未有任何一位法國總統如此熱衷於為歐盟代言,這不禁令人發問,馬克龍能取代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歐盟的地位嗎?
去年12月15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出席新聞發布會
「馬克龍效應」帶來的黃金十年信心
巴黎左岸歷史悠久的樂蓬馬歇百貨公司大門上,橙紅色的字體簡單粗暴地寫著三行大字,「每周日都開門」。
這恐怕是馬克龍上台以來,對其勞動法改革成果最直觀的觀測地點了:奢侈老店恢復周日營業,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的外省女孩克萊爾在這辛勤打工。
「遊客們,特別是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曾經對我說,希望在周日的時候能購物。」克萊爾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以前周日不營業,他們都跑到倫敦去買了,現在有很多客人說會在巴黎多待一天」。
陳曉諾是一位高級買手。在巴黎工作生活二十餘年的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馬克龍上台之後,法國人出現了一股鉚足勁兒工作的勁頭,「現在的法國人掙錢是很努力的」,她頓了頓說,「當然已經荒廢了快十年,所以也別期待一下子變得特別好」。
無論怎樣,從數據上看,法國經濟終於開始復甦了。法國統計局預測法國2017 年的經濟增速在1.8%。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預計,2017年法國以小幅優勢超越英國,重回全球五大經濟體之列,且這一領先優勢將在2018年繼續擴大。馬克龍的上台為陷入惡性循環的法國經濟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而長期陷入自我懷疑的法國民眾,因為有了馬克龍,似乎恢復了自信。
實際上,當馬克龍初上台時,由於其在勞動法和稅法方面的密集改革觸動了以工會為代表的諸多利益集團,一時間罷工屢屢發生,民調直線下跌;不過此前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就表示,馬克龍政府的看法非常一致:法國勞動法改革必須做到行動迅速,否則就恐錯過時機。
幸運的是,馬克龍推動改革後,普通法國民眾感受到了經濟正在回歸正常秩序。法國國家統計局預計2017年GDP將增長1.8%,且這種復甦將延續到2018年6月。與此同時,法國經濟中的老大難問題——失業率終於下降:法國失業率在2017年第四季度下降至9.5%,2018年第二季度將下降至9.4%。馬克龍在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期待勞動力市場改革能夠在2019年中期見效,即「在18~24個月內看到結果」。
法國國家統計局預計2018年到年中,法國將創造9.8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就業人口將增長2.1萬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預測2018年法國經濟增長在1.8%,且法國的GDP增速將繼續上漲,到2020年,法國GDP增速在1.9%左右。
過去十年,法國失業率頻頻衝擊兩位數,經濟秩序混亂,從薩科齊到奧朗德時代,法國民眾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抱怨總統無能。所以當第一財經記者詢問一位法國租車平台負責人夏威爾對馬克龍的看法時,並沒有期待太多讚美之詞。
樂蓬馬歇百貨公司
不過,比馬克龍要大十歲的夏威爾說,馬克龍上台後,巴黎的治安環境有了好轉,勞動法改革增加了周日營業,為他帶來了更多美國和中國客人,「他還對那些新科技很有想法,是一位年輕又充滿新鮮主意的總統,這是好事情,法國需要改變。」
就在去年12月馬克龍慶祝他40歲生日前後,法國各種民調數據也陸續出台,他的民意支持率在大部分民調中反彈回升,總體而言,約有過半選民認為,馬克龍還算是一位不錯的總統。
法國商務投資署執行總監勒庫提耶是法國前駐澳大利亞大使,也是法國外交界的一位傳奇式人物。他對馬克龍的看法則更具全局觀念。在他看來,馬克龍上任之後經濟復甦,更重要的是,「企業對國家的信任開始復甦,對於經濟的發展和自身的發展預期也開始復甦」。
以前法國給世界有一種印象,文化豐富,歷史悠久,奢侈品繁多,法國人也很喜歡度假,但是現在法國也在改變。勒庫提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就像馬克龍總統所說,法國要成為一個創業者國度,創業創新氣氛在法國非常濃厚,而法國政府也希望喚醒更多法國企業行動起來。
他說,在歐洲,英國要面對脫歐,德國的經濟周期到了臨界點,歐洲出現了一個承上啟下的變動期。勒庫提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而法國在這個階段經濟很活躍。
這已經是在採訪中,第二次有法國高級官員對記者說,德國的經濟周期就要結束了。
此前巴黎歐洲金融市場協會CEO德•布瑞松則給第一財經記者拿來一份報告證明自己的觀點,該報告來自德國布倫伯格(Berenberg)銀行,他指出,即便是德國人也認為馬克龍可以實現改革,且在未來10年,法國將在經濟增長和創新方面全部超過德國。
總體而言,這份報告預測,由於馬克龍的勝選,法國加速改革,德國和法國的國運之輪有可能逆轉,在德國享受了「黃金十年」之後,2020年以後的黃金時代有可能屬於法國。
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德國的經常帳戶盈餘為2870億美元,蟬聯全球經常帳戶盈餘冠軍。數據公布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IMF的博客上發文再次敦促德國進行結構性改革,通過增長工資以及加大基礎建設投資的方式,削減巨大的貿易盈餘,「長期看來,更高的經濟增長將促進繁榮並有效抵消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開支」。
拉加德指出德國目前的經常帳戶盈餘太大了,「我需要問問為什麼德國和企業的投資如此之少,以及什麼政策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實際上,近年來經濟學界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即如果德國新政府不能提高投資水平並進行結構性改革來迎接下一階段的經濟擴張,那麼德國目前經濟上的黃金十年有可能即將結束。而默克爾所代表的保守派則一直呼籲經濟節制,反對增大投資,這也是默克爾接下來同社民黨在組閣談判中的焦點問題。
日前在巴黎再次見到德•布瑞松時,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並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目前法國的優勢在於,五年內不會進行大選和議會選舉,且穩定政府可保證改革措施不變,同時「議會中的新議員普遍年輕,很多都具有商業背景,而不是傳統的政客。我們很有信心,即便是在五年之後,法國依舊會繼續推動改革」。
在國際事務上取代默克爾?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訪華結束後的第二日(11日),馬克龍就把電話打給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這通電話中,二人討論了馬克龍的中國之行和東北亞事宜。目前白宮也確定特朗普達沃斯之行中肯定要見馬克龍。
而其近日的訪英之行中,馬克龍更是祭出了有「歐洲清明上河圖」之稱的國寶貝葉掛毯,並宣布借出著名的貝葉掛毯給英國展覽。貝葉掛毯創作於11世紀、講述了征服者威廉姆於1066年征服英國的歷史事實,在過去950年來不曾離開過法國國土,而馬克龍通過此舉輕輕鬆鬆就贏得了當天所有的國際頭條,被稱為展現了「世界級的外交技巧」。
貝葉掛毯局部
與馬卡龍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且樂於斡旋的行為相比,默克爾則低調得多。譬如,與馬克龍同特朗普這樣「打得火熱」相比,默克爾同特朗普之間的關係要冷淡得多,法國有許多觀察家還指出,雖然馬克龍不會說俄語(默克爾俄語流利),但是明顯在同普京打交道時要自在得多;而與默克爾必須秉持的一些傳統價值觀相比,馬克龍的思維也更加靈活。
面對特朗普所採取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和英國脫歐後的不確定性,默克爾方面並未做出更多的戰略性準備,而馬克龍方面則認為,希望更多接近中俄,通過俄羅斯的連接,打造一條從歐洲到北京的貿易「骨幹」路線。按照計劃,馬克龍今年上半年還會訪問俄羅斯,為普京的聖彼得堡經濟論壇捧場。
馬克龍邀請普京訪法,並在凡爾賽宮款待普京;他是歐洲最主動回應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的領導人,不僅邀請特朗普訪問並準備了艾菲爾鐵塔晚宴,並在其間積極勸說,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後還用英語錄製了視頻並表示「要令地球再次偉大」,這種錄英語視頻的行為對於法國總統而言確實比較少見。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法國政界資深顧問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馬克龍還主動要求召開「一個星球」這樣的國際峰會,這種魄力是在恢復法國在外交方面的積極斡旋傳統,相對而言二戰後德國在外交方面一向是比較收縮的,這裡面有歷史因素。
近年來德國經濟增長強勁,加之西方對於默克爾有價值觀期待,第一財經記者手中的一份德國智庫整理的內部資料顯示,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希望德國能夠在外交上有主動作為。
不過這同默克爾低調行事方式不符,也並不太符合德國大眾的口味,簡言之,與國際上對德國的期待相比,德國人對參與國際事務並不那麼熱心。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最新一項民調顯示,有52%的德國人都希望他們的國家能在國際事務上有所克制,不要過多參與。
上述法國政界資深顧問稱,馬克龍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清醒地認識到,為歐盟代言,可以為法國在國際上的斡旋分量加碼。
可以說這是當今法德等歐盟國家政治精英的普遍看法:雖然歐盟本身無法擺脫官僚主義等弊病,然而有歐盟站在背後的歐盟國家在國際上的議價能力是有溢價效應的:在與一個歐盟國家開展交流時,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國家,而是包括英國脫歐後的27個歐盟成員國,擁有4.8億人口的歐盟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也是為什麼歐洲精英無法理解英國脫歐行為的原因,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確然,無論在國際問題還是在歐盟內部問題上,馬克龍都以堅定的歐洲主義者身份出現。在訪華期間,馬克龍在談到中法關係時,自然而然也談到中歐關係,並指出歐盟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也希望可以將中歐夥伴關係帶入21世紀。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過去數年涉及歐盟議題的一向是默克爾,而非法國總統在中國所熱衷於討論的領域。不知道是不是訪華行程中意識到法國本身終究「議價能力」有限,馬克龍在即將結束訪華行程時在推特上發文感嘆,「對於中國而言歐洲還是太散了,法德協商將令我們能夠一同前進」。
重建歐洲新秩序
一方面為歐洲代言,一方面馬克龍也意識到,如需要歐盟所提供的議價能力,必須重建歐盟。馬克龍指出,這包括在安全防務、移民問題、對外政策、生態治理、數位技術,以及所有經濟金融實力方面,必須給予歐洲實實在在的主權手段,他反覆提出,要建設強大、主權、統一的歐洲,並體現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期望在2024年時建成一個可與美國、中國相匹敵的強大歐洲。
2018年則是馬克龍計劃中要在歐盟改革方面大展宏圖的一年,而歐盟委員會也非常贊同馬克龍的想法。他計劃在歐洲的防務、經濟、預算等領域對歐盟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在最重要的歐盟預算領域,馬克龍提出的設立歐元區財長以及統一歐元區預算,並用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大型工程等。
以多重民調結果來看,過半德國選民對馬克龍的歐元區財長提議並不感冒。
過去十年歐盟改革停滯,作為一個政治聯盟,無法觸碰財政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實力最強的德國受制於民意,無心推行歐盟改革。
按照科爾伯基金會所的最新民調,即便以目前情勢衡量,51%的受調查民眾認為,在歐盟內部,德國只要在謀求德國利益和妥協之間找到平衡就好;有15%的德國人則認為,德國在歐盟內部已經過於主導了。
在此種現實之下,包括歐盟機構在內的各方也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馬克龍身上,並認為在默克爾深陷組閣困境的當下,馬克龍有可能成為歐洲新的領導者。《經濟學人》曾用封面文章《歐洲新秩序》的形式寄託過這種期待:在舞台中央,馬克龍站在聚光燈下發表演說,而默克爾則垂手站在陰影之中。
馬克龍的志向也同這一軌跡重合:自當選之日,馬克龍就提出法國希望重建歐洲,而勞動力市場改革和財政改革是他撬動法國經濟,進而為歐盟改革所積攢的政治砝碼:馬克龍與默克爾都同意,只有法國經濟強勁,才有同德國在歐盟問題上討價還價的資本,以往「歐盟出事,德國埋單」的模式必須改變。
當下,默克爾組閣面臨困難。1月19日在愛麗舍宮會晤到訪的默克爾時,馬克龍再次表示在推動歐洲改革的進程中,法國需要德國,並以此對面臨大選後組閣危機的默克爾表達支持。
法國無法單獨實現自身的抱負,需要與德國結合起來。馬克龍表示,法國和德國將推出新的條約,旨在加強法德合作並攜手推進歐盟改革。
好消息是,德國組閣談判中的社民黨認同大歐洲理念。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社民黨前主席西格馬·加布里爾日前公開表示,支持馬克龍提出的重塑歐洲主張的核心理念,並暗示馬克龍的歐盟改革方案也將成為社民黨在2018年同默克爾進行聯合組閣試探性談判中的重點。加布里爾表示,應該準備好為未來投資更多。德國已經是歐盟最大的贏家,可作出更大貢獻。
在英國《金融時報》年度經濟學家調查中,受訪的經濟學家也對此持樂觀態度:各方更樂於看到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組成一個大政府。這不僅將令默克爾的施政更容易一些,且將促進德國政府更加親近歐盟,並組成法德同盟共同主持歐盟改革,並促進歐元區經濟進一步融合。
當然,若馬克龍真的想成為歐洲的新盟主,取代默克爾的位置,恐怕還要看法國是不是真的能把握住歷史的機遇窗口,迎來自己的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