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喜與憂
十多年前,美國創作歌手鮑勃·迪倫寫過一首歌曲,歌名叫“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這首歌曲似乎早已預言了當今世界的狀況。歌中唱到, “告訴他們暗潮已湧動”,“你走過的路正在迅速衰老”,迪倫以這樣的歌詞影射著變遷,甚至革命,暗示人們抵制變革只會徒勞無功。
目前,改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科技發展正是其中一大助推因素。人工智能融入了商業過程和電子消費品;物聯網(IoT)協助追蹤從物流到個人健康的全方位信息;增材制造,即我們常說的3D打印,正在改變著物品的生産方式。
伴隨著各種創新,人類正經曆著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工業4.0。前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了機械化、大規模生産和大衆傳播。工業4.0則不同,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也迫使我們反思工作的本質以及工作對于人類的意義。
“物理界、數碼化和生物領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融合,這將帶來社會劇變,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南洋理工大學校長蘇布拉•蘇雷什教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首屆新加坡分會上如是說。此次分會的主題是“全球化4.0:技術創新與人”。蘇雷什教授認爲,創新、科技、技能和經濟發展對于推進工業4.0至關重要。
生産效率、個性化定制和
分散化生産
我們可以說,被稱爲世界工廠的亞洲是受到工業4.0影響最大的地區。亞洲擁有充足的青年人口,不斷壯大的中産階級和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引進合適的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該地區的生産力。
“以中國爲例。它生産了(全球)70%的個人電腦和90%的手機,但其生産效率與西方同類産品的生産效率相比低了75%”,南大商學院副院長(企業關系和發展)圭多·吉亞納索教授說。通過開發或采用數碼化工具及先進的制造方法,中國可以提高大規模生産的産量,占據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
南大工學院院長彭樹捷教授解釋說,工業4.0下産生的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生産力,還爲客制化産品和服務創造了機會。過去,大多數公司采用一致化的方法來設計和制造商品。現在,借助3D打印等高科技技術,工廠能夠以高效、經濟的方式生産出高度定制的産品,最終爲消費者提供更爲多樣化的選擇和最優化的産品。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無須在同一個地方設計和制造定制産品。公司可以利用互聯網雲端平台遠程協調生産流程,實現跨區域生産。因此,工業4.0技術對于世界工廠亞洲來說是一個福音,它將協助亞洲建立全球工廠。在這個全球工廠中,生産要素可以自由流動,最後組裝上市。
彌補自動化缺陷
不僅制造業如此,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工業4.0技術也有望對醫學界産生深遠影響。作爲一名機械工程師,彭教授專攻手術機器人的研究制造,並預料大數據、機器學習和先進機器人技術在未來的融合將使醫生爲患者提供更加連貫、更爲優質的治療。彭教授強調,這些技術發展將有助于社會應對有“銀色海嘯”之稱的老齡化問題。
南大媒體創新研究院院長納蒂雅•塔爾曼
(Nadia Thalmann)教授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她補充說,讓老年人,尤其是身體殘疾或癡呆症患者保持生活品質,不僅僅是“三餐和清潔”,社交互動和精神刺激在老年護理中也同樣必要。但是每天24小時的待命服務花費太過昂貴, 機器人護理員恰可以爲人類代勞。
盡管如此,塔爾曼教授認爲,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才能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從工廠和醫院帶到人們的家中。她指出,“複雜的是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因爲在專業環境中,機器人必須能提供與人類相媲美的服務”。
爲了克服這個障礙,塔爾曼教授制造了“娜丁”—— 一個能夠進行人物識別,模擬情感並用六種語言進行交流的機器人。塔爾曼教授計劃把娜丁放置在專業環境中,例如擔任接待員,通過它來了解人機關系的缺點,最終幫助智能機器更好地融入社會。
新工作在哪裏?
面對工業4.0,除了樂觀情緒之外,也有不少人對經濟環境中以自動化爲重的就業機會表示擔憂。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估計,50%的現有工作都可以被自動化取代,這意味著裁員在所難免。
然而,就像以前的工業革命一樣,工業4.0也將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我們只是不知道新的就業機會是什麽樣的工作,吉亞納索教授說。問題就在于,我們如何爲未來的工作做好准備?
在塔爾曼教授看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數碼技能對于個人發展相當重要。她說:“你可能是一名經濟學家或社會科學家,但你需要知道機器人和計算機是如何工作的,你需要對這些技術有足夠深的了解,才不會人雲亦雲地作出判斷。”
倘若社會希望領導者能引導創新正向發展,這點尤爲重要。如今,科技發展超前于法規和政策的制定。尤其令人驚訝的是,推動政策制定者制定出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車輛等技術管理規則的人,正是技術創新者本身,彭教授補充。
在幫助社會更好地了解新興技術及其影響方面,學術界大有可爲之處,因此教育系統需要培養出精通技術的人才。塔爾曼教授建議“所有科目中至少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課程應該涉及計算機科學和數據科學”。
與時俱進 緩和沖擊
另一方面,大學不應忽視培養學生的軟技能。令人深思的是,軟技能之所以在技術時代非常重要,正是因爲自動化無法輕而易舉地對其進行複制。
“雖然擁有數碼技能非常重要,但我們也必須培養學生跨地域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培養他們建立人際關系、進行團隊合作,以及靈活學習的能力,”吉亞納索教授說。他還強調,具備對變化萬千的職場環境以及矛盾和沖突的快速應變能力,將使求職者在全球勞動人口競爭中獲得優勢。
吉亞納索教授補充說,私人公司也可以幫助勞動者在工業4.0中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高級管理層的思維必須改變。他們需要明白,培訓是一種高回報投資”。
說到底,關鍵在于個人需要不斷地學習。 彭教授表示,那些對已經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感到心滿意足的人,可能會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遭到淘汰。“我們大家都必須像變形金剛一樣,不斷隨時代而改變。我的建議是,在保持個人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要對相關其他領域有所了解”,彭教授總結道。
更多精彩消息和校友動態
敬請關注南大校友事務處公衆號
“新加坡南大校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