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語
郭麗娟
queklk
@sph.com.sg
以前跑交通新聞時,幾乎每次采訪地鐵巴士車資調整都是“年度大事”,只要一宣布提高車資,必定民怨四起。經過那麽多年,民衆抱怨的基本論調不變:爲什麽兩家交通業者一邊大賺錢,一邊還要求調高車資?更糟糕的是,公共交通服務的水平非但沒什麽進步,還三不五時發生大故障。
無論公共交通理事會,或曆屆交通部長如何通過各種方程式、數據來解釋調高車資的原因,許多民衆仍然不買賬。以現有的經營模式來看,要平衡民衆與公交公司股東的利害得失,始終是一道難題。
也正因爲如此,不時就會有學者或國會議員提出應不應該把公交服務國有化的討論。對此,政府自有一套說法,簡單地來說,通過公交業者的競爭可提高服務效率,交給政府經營並不一定能保證服務的水平,反而無可避免地使得車資更高,也可能加重納稅人的負擔。
棋局改變了
多年來,這個長青課題繼續長青,沒有一個解決方案,一直到最近的兩大宣布改變了棋局。
先是把地鐵資産和基礎建設“國有化”,即政府以約10億元向SMRT企業購買地鐵列車和信號系統等資産;再來是把SMRT“淡馬錫化”,即大股東淡馬錫控股提出以11.8億元全面收購SMRT並除牌的獻議。
在我看來,這連串的最新進展不失爲一個近乎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按照地鐵融資新框架,陸交局買下SMRT的地鐵資産後,由SMRT繼續經營的南北與東西線、環線和武吉班讓輕軌線直至2031年,SMRT每年支付一筆執照費給陸交局,用于抵消政府在建造、更換和提升設備的花費。
因此,對SMRT來說,公司能減輕資産,專注爲乘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加強維修列車,確保地鐵列車的順利運行。
實際上,這是SMRT股東一直在等待的宣布,市場普遍認爲出售資産給政府後,SMRT盈利有望大增,股價能繼續上漲。
不過,偏偏新框架還有一條重要的條文,SMRT支付給陸交局的執照費是根據公司業績表現調整,使SMRT可取得一年約5%的稅前盈利率(EBIT margin)。如果公司稅前盈利率高于5%,它得將高達95%的多出盈利撥給陸交局。
分析師一般上認爲盈利共享這項安排對SMRT沒有什麽好處,盈利前景黯淡,會導致股價下滑,因爲5%的稅前盈利率遠不及公司過去五個財年介于9%至24%的盈利率。
這樣看來,對于股東來說,淡馬錫這次提出收購獻議可說是爲他們提供一個套現機會,可以把同一筆錢投資在更高回報率的股票。
若淡馬錫的收購獻議成功,雖然SMRT繼續以企業的形式經營,讓它繼續保持市場競爭力,但它的“主人”是淡馬錫,而淡馬錫的唯一股東是財政部。
因此,對民衆來說,除了5%的稅前盈利率頂限,這就像是多一層額外的保障,因爲SMRT始終是國有資産,政府沒有理由會允許SMRT謀取暴利或接受地鐵服務水平每況愈下。
不過,我只能說這是個近乎完美的方案。淡馬錫開出的收購價爲1.68元,僅比宣布前的閉市價高出約9%,若以近期的幾項全面收購獻議作爲參考,收購價大多數比最近交易價高出三成或以上。
收購價少了“賺頭”
收購價出爐後,一些小股民難免大失所望,少了一般收購獻議的“賺頭”。對于買入價超過1.68元的股東來說,即使加上之前獲得的股息,可能還是賠本生意。
對股東來說,另一個“不完美”是政府支付給SMRT的10億元如何使用。地鐵融資新框架周五宣布當天,SMRT總裁兼首席執行長郭木財就表明,脫售資産所得的部分款項用來還債,不會派發特別股息給股東。截至今年9月底,其負債預計爲7億6200萬元。
淡馬錫的收購獻議出爐後,郭木財在周三晚上舉行的記者會上重申股東不會得到特別股息。
這不僅讓一些股東納悶,爲何大股東有意把他們“踢出局”,在離開前他們卻還得爲公司償還債務呢?若SMRT決定把一部分款項作爲補償股東放棄持股的“甜頭”,淡馬錫成功收購SMRT的概率肯定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