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
看名商
鄭明杉
傅長春集團是新加坡三大民營物流企業之一,1964年加入公司,主席傅春安帶領集團沖鋒陷陣之余,多方面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在“經商”和“養藝”左右逢源、怡然自得。即將喜慶80誕辰,精力充沛的傅春安有何獨特的養生之道?在事業上是如何屢創佳績?
傅長春(Poh Tiong Choon)集團是由老大傅新春及老二傅春火于1950年創辦,其他弟弟後來陸續加入幫忙。公司取名傅長春,是因爲兄弟的名字都帶個“春”字,而老家當年開設的雜貨店名稱“新成春”也有“春”字。傅家兄弟認爲,“長春”寓意甚佳,作爲公司字號很吉祥。
1964年,傅春安加入公司時只有三輛羅厘、三幾個員工。50多年來的披荊斬棘拼搏、業務的屢創佳績和突破,傅長春集團譜寫了新加坡50年代後另一個企業崛起傳奇。
今日,集團已是新加坡三大民營物流集團之一,股價比1999年上市時高出四倍多,各類運輸車隊近2000輛,員工人數達1200名,而傅春安把這一切成就歸功于國家的發展、商業夥伴的支持,以及團隊的不屈不饒的努力。
他心存感恩地說:“國家的發展是企業起飛的最大動力,物流業是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主流,傅長春集團在國家的經濟奇迹下,一直是深受其惠。”
新加坡位處東南亞的十字路口,具有發展物流業的極佳條件,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持續改善基礎設施,以及推出與時並進的各種配套,加速發展海港和空港,提供高效率的服務,吸引了國際主要空運、海運公司前來設立營業據點、區域總部,進而帶動了物流業井噴式的蓬勃發展,傅長春集團業務頻創新高便是一個明證。
傅春安引用數據加以分析說:“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就是一個先天的優勢,以新加坡爲中心點出發的七小時飛行航程範圍裏,亞細安的人口有6億2000萬、中國有13億、南亞諸國另有約30億,加上日本和韓國,人口總計超過50億,占了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雖然不一,不過市場潛能卻是十分龐大,貿易往來與日俱增,對物流業的需求無可限量。”
危機中建化工物流中心
亦步亦趨緊跟國家發展步伐之外,傅長春集團也緊密配合整個行業的趨勢,以及客戶需求的改變而一再轉型,在裕廊島興建化工物流中心,說明了傅春安具有洞悉大趨勢的眼光,而建廠更是他在整個經濟低迷的惡劣時刻,獨排衆議做出的果敢決定。
原來1997年亞洲金融海嘯橫掃之下,傅長春集團的生意一下子銳減了一半。在設法保住元氣、咬緊牙關沉著應對之際,傅春安認爲,從泰國引爆的金融海嘯是全球性危機,不是新加坡個別的危機,更不是傅長春集團的企業危機,大家遲早會渡過危機,在生意減半的情況下,公司何不趁機調整一下策略,在危機中尋找新商機。
傅春安的新商機就是興建化工物流中心。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開始重點發展化工業,傅春安率先在裕廊島興建的化工物流中心,可儲存和管理化工産品和高危險品。中心的自動化存儲管理系統,可高效率處理化工産品的分裝灌桶、標簽之類的工作。1999年動工、2002年啓用時,化工物流中心是新加坡最高、最先進和最具效率的存儲管理系統之一,而且剛好配合上經濟複蘇的好時機。
他透露,在人心惶惶、百業蕭條的年代,物流中心的建築成本下降了,原本預算3300萬元的建造費,結果只需花2500萬元,一省就是800萬元,在量入爲出、削減開支的財務緊縮下,800萬元的確是一筆“好用”的款項。
在業務放慢之際,老謀深算的傅春安其實是在養精蓄銳。除了建造物流中心外,他的另一個企業大動作就是部署公司在股市挂牌。
早期的傅長春集團,家族經營的色彩較重,傅春安擬定的發展新方向,公司上市是一個選擇。重金委托安永會計公司就集團的業務、管理、股權結構,以及未來的發展策略、重組,進行全面的深入研究,爲控股公司的物流業務包裝上市計劃打好基礎,而如何說服哥哥提早退休是他肩負的一大艱難要務。
說服四個哥哥轉讓股權
他說:“哥哥爲公司打拼了大半輩子,要說服他們提早退休並非易事。我告訴大家,我如果無法強有力控制公司,全心全意做好、做大業務,就沒辦法照顧到整個家族,我也保證在他們有生之年,家庭的基本開支都由我承擔,這樣他們就沒有後顧之憂,所幸的是哥哥們都是以大局爲重的明理之人,四個哥哥把手中的股權轉讓給我,我持有的股權也從17.5%增加到57.5%。集團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我對他們常懷感激之心,這也是我常強調的‘愛心是企業和諧之根、親情是家族和諧之本’。”
1999年初,傅長春儲運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籌集950萬元資金,發股5000萬股,每股發售價爲19分,認購額高達163倍。首日開盤交易之日,股價一度猛漲至52分,最後以35分收市,閉市價幾乎比發售價高出了一倍。
近一年來,傅長春股價在63分至81分之間波動,目前的76、77分股價接近81分的曆史新高,股票市值不下1億6000萬元。2015財年,集團的營業收入增加24%至1億5680萬元,淨利則猛增81%至1500萬元。
簡單“養生保健三部曲”
即將歡慶80誕辰的傅春安,除了白發蒼蒼外,身體仍是硬朗、身手敏捷、步伐穩健、記憶過人,講起話、唱起歌,聲大、清晰而響亮,外表和動作毫無老態,他的養生有術也常爲商、藝界所津津樂道。
其實,傅春安並沒有什麽高深莫測的養生秘訣或秘方補品,他把一生的親身經驗歸結爲簡單易懂的“養生、保健三部曲”。
一、控制不良情緒。情緒一旦激烈波動,整個人就容易急躁、消沉,吃不好、睡不好難免會百病叢生,起居生活自然深受影響。傅春安表示,要控制不良情緒,就要設法“看淡”,拿得起放得下,沒有“隔夜愁”。
此外,平時要保持放松的心境,最好的方式就是與文化藝術一起生活,這樣才能讓人保持心境平和,同時帶來快樂、帶來健康,讓人永遠感到年輕、有沖勁。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除了重視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對飲食要有所節制和選擇,避免吃得太鹹、太甜、太油膩等,同時也要多吃水果、蔬菜、魚類等,也就是說要盡量避免“病從口入”,要吃得健康、自然。
傅春安雖偶爾會喝點小酒,不過煙瘾卻是一度奇重,一天可抽上兩包半沒濾嘴的濃煙。除了八小時的睡眠時間,16小時要抽50根煙,平均每20分鍾就要吞雲吐霧,因此可說是“手不離煙”。
1998年,他在醫院動個小手術,在全面嚴禁抽煙的環境,以及身體需要盡速康複,住院一星期迫使他下定決心戒煙,從此就和抽煙絕緣。
三、堅持多做運動。傅春安的口頭禅:多多“活動”就是要多“活”就得多“動”。
把每天分成“24除于3”
要有健康的體魄,平時的運動是萬萬不能少。十多年來,他堅持每周三次到健身房鍛煉,在私人教練的指導下,每次健身一個半小時,舉重、跑步,拉筋樣樣來。他認爲,在教練的監督、陪練下,能持之以恒,不易受傷,更重要的是健身有方,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所謂的“24除于3”,就是每天24小時,分成三個八小時,其中八小時是工作和賺錢、八小時休閑和娛樂,另外八小時是睡眠和休息。
傅春安的“妙論”是,人生的三個八小時必要做到平衡,第一個八小時是設法賺錢,第二個八小時是盡情花錢,如果前兩個八小時不夠“用”,就會透支最後一個八小時。
他說:“年輕時,許多人是以生命和健康來換取金錢,事業有成時則企圖以金錢來贖回生命,可是往往是爲時已晚。‘24除于3’的道理看來雖然簡易,可是要做到三個八都‘面面俱圓’、恰到好處,就要看本身的毅力和智慧了。”
新廈辟一萬平方英尺設文化中心
傅長春集團在班丹路的低樓總部是在1982年建成,隨著業務規模激增,傅春安決定投下1億5000萬元的巨資,在目前的地皮上建造樓高六層的新大樓,新的倉庫樓面計110萬平方英尺,辦公樓近3萬平方英尺,第一期工程將在近期完成,預訂在2018年第一季全面啓用。
值得一提的是,傅老特別在新廈另辟一萬平方英尺的空間,計劃設立文化活動中心。具有多功能的活動中心將可供表演、彩排、培訓,以及舉行講座和交流會之用,文化團體可以優惠價租用,需要時傅長春藝術基金則會撥款資助。
長期以來,傅春安積極參與文化藝術,不但自己醉心投入,而且出錢出力,他單是出任華樂團董事會及南洋藝術學院理事會要職,就長達11年、19年之久。
他指出,新加坡國小人少,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應設法爲國家與社會做一點事,他選擇自己熟悉和喜歡的文化藝術,作爲略盡綿力、做點貢獻的渠道,而且是幾十年不變,一做就是將近半個世紀。
慈善演出邀首次來新鄧麗君
1969年,以傅春安爲首主辦的第一個大型慈善演出《歌舞升平慈善晚會》,爲前政務部長邝攝治的選區,籌募聯絡所的建築及活動基金。當晚登台演唱的藝人包括第一次來新加坡的鄧麗君(16歲),以及紅透半邊天的歌後姚蘇蓉、歌仔戲皇後楊麗花等。
自五年前成立以來,傅長春藝術基金每年估計要撥出100萬元,贊助和鼓勵各項文化與藝術活動。傅春安指出,基金的一個主要宗旨是盡量支持較小型的文化團體,這些團體較爲人所忽略,財力和人才都相當有限,而且無法扣稅,基金可以在活動經費方面給予資助,希望能起到雪中送炭的帶頭作用,讓人們和社會能多關注這些“弱勢”團體。
基金的長遠目標是協助推廣藝術文化活動和培養更多藝術人才,希望通過充滿活力的藝術文化,創造一個更優雅、包容的和諧社會。
傅春安從小熱愛音樂,學過聲樂、指揮、作曲與鋼琴,曾先後擔任中正中學、中華女中聯合合唱團、銅鑼合唱團、福建會館屬下五校聯合合唱團、95工團聯合百人合唱團的指揮。他曾說:人生不能缺少愛好,我以前是學古典音樂的,後來卻愛上了通俗音樂,也創作了不少流行歌曲。
爲了音樂虧損上千萬元
傅春安從事音樂制作前後40年。爲了音樂,他的音樂與影像制作公司曾虧損上千萬元,可說是他事業路上的一個挫折。回首當年的得失,他潇灑地說:做生意本來就有贏有虧、有起有落。從事音樂制作,一開始就不是爲了金錢,而是爲了興趣,當時的制作和經商環境複雜,非戰之過,何況錢也不是白花,公司的確也栽培了一批優秀的知名音樂人。
在一步一腳印不斷擴展事業版圖,日常業務即使再忙碌,傅春安對文化藝術始終是不離不棄。長期以來對文化藝術的愛好和以身作則,讓他在商界建立了似如“清流”的獨特形象,馳騁“商場”、遨遊“藝海”而怡然自得,因此素有“儒商”之譽,也有人則認爲應稱他爲“商儒”,因爲他的骨子裏,始終流著“文化與藝術”的血液,“儒”字才是他的本質,從商只不過是他謀生、創富的方式,回饋社會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