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麽過萬人的“家庭”,特別是餐飲行業,一個店兩個店沒關系,可幾百家店、數萬名員工的企業,怎麽可能只靠“親情化”管理好。——張勇 | 海底撈創始人
01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一個月,鄧小平訪問了新加坡,在機場上受到李光耀的熱情歡迎。
(1978年,李光耀在機場迎接來訪的鄧小平 | )
李光耀了解到鄧小平有使用痰盂的習慣,因此,雖然新加坡總統府裏有規定,房間裏不准抽煙,但還是特地將一個藍白色的瓷痰盂擺在鄧小平的座位旁。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這是爲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人物而准備的。”
晚餐時,李光耀請鄧小平抽煙,鄧指著夫人說,醫生要她監督他,並把煙戒掉,他正在想辦法少抽。整個晚上鄧小平沒有抽煙,也撤掉了痰盂。因爲鄧小平看過報道,知道李光耀對香煙敏感。
一個時代的轉型和國家的進步,往往是以其領袖的思想轉變爲標志的。
這次新加坡之行後,鄧小平堅定了改革的決心,決定改變國內保守自閉的狀態,對外開放;同時也接受李光耀的建議,不再搞革命輸出,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周邊關系。
1992年,經濟犯罪、吸毒、嫖娼等犯罪活動在南部沿海城市出現。鄧小平南巡,在談話中說:“廣東二十年要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
在中國之後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新加坡扮演著榜樣的角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約有5萬名中國領導幹部到新加坡學習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公共管理等課程。
02
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的扉頁中寫道,“1978年—2008年的中國,是最不可能重複的三十年,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裏,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
在那個莽撞的年代,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換句話說,發財的機會屬于冒險家。 往前走,一步一個坑,要靠敢于冒險的企業家去趟,趟贏了名利雙收,敗了,從頭再來。 改革開放,是中國企業家的星辰大海。 千百張中國企業家的臉譜,因龐大而模糊,又因時代而清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首富。
搞餐飲也不例外。 全國有1萬多人名叫張勇,在這一萬個相同的名字中,出了兩個風雲人物:阿裏巴巴總裁和海底撈董事長。
兩位70後張勇,在2018年的9月,同時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馬雲宣布將把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職位交接給逍遙子張勇,張勇開始掌舵阿裏巴巴這艘巨輪;海底撈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市值破1000億港幣,成爲全球第五大餐飲企業!
第一個張勇,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後一路”披荊斬棘”,從安達信、普華永道兩大會計師事務所一直做到天貓總裁,並接過馬雲的班。 第二個張勇,4張桌子白手起家,24年後市值1000億。 但是我們要講的是後者的故事:從簡陽出來的新加坡首富。
03
1988年,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18歲的張勇從中專畢業進入了四川拖拉機廠,一幹就是6年。用他的話說,每天就是生産、修理、開開拖拉機。枯燥的打雜工作,讓他想幹點大事。 什麽是大事?掙大錢。 作爲一個滿腦子只想著發財的人,張勇有股年輕人的熱血和使不完的勁兒。 簡陽離成都只有48公裏,那個年代新鮮的東西都是從省城往下傳。
做焊工之余,張勇開始留意做生意的機會。來回跑去成都,倒賣過撲克牌遊戲機和汽油票,可惜無人問津。
那時,一毛錢一串的麻辣燙很流行,于是張勇又將目光轉向餐飲,于是開了一家麻辣燙店,並取名爲小辣椒。
“小辣椒剛開張時,不知道竅門,經常出錯,爲了讓客人滿意,送的比賣的還多。”張勇回憶道,“結果大家都說我的東西不好吃,卻又都願意過來。”半年不來,一毛錢一串的麻辣燙讓張勇賺了一萬塊錢。比起拖拉機廠一個月90幾塊的薪資,麻辣燙讓他欲罷不能地幹上了瘾。
1994年3月,張勇跟女友舒萍,以及施永宏及女友李海燕,四個人湊齊8000塊,打了四張火鍋桌,在老家簡陽開起了海底撈的第一家店。
雖然自己不懂廚藝,不會做菜、不會炒料、不會熬湯,但作爲海底撈的帶頭大哥,張勇在海底撈的經營中,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通過做麻辣燙,張勇深知,自己幹火鍋是外行,好在優質服務能彌補味道上的不足,便在這方面越發賣力。 張勇說,“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點,客人要什麽速度快點,有什麽不滿意多陪笑臉。” 爲了留住客人,幫人帶孩子、拎包、擦鞋,有求必應。
在四川,沒有一家火鍋店這麽搞的。
在一個點位上發10倍的力,讓海底撈逐漸從遍地火鍋的巴蜀大地走了出來,並成爲了行業最有人氣的公司!
1999年的一天,海底撈來了位西安客人,吃完火鍋就拉著張勇要去西安開店,第二天就送來機票拉他出發。就這樣,張勇把四川外的第一家店開在了西安。 2004年7月,海底撈進入北京,刷新了人們對傳統餐飲行業優質服務的三觀。消費者們在網上津津樂道地分享自己在海底撈享受到的驚喜服務,不僅令人愉悅,簡直堪稱上帝。
按照張勇的說法,海底撈與富士康一樣,員工大都是80後、90後的農民工。他們農村長大、家境貧寒、缺乏教育,加上背井離鄉、受人歧視。但在海底撈工作待遇不高、勞動強度更大,員工不但沒跳樓,還能主動、開心地工作。 張勇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要“公平”,要“平等”。如果沒有絕對的公平,那就讓他們感受到公平。海底撈的每個人都需要關心與被關心,這基于一種最基本的信念——“人生而平等”。只要做到這點,員工便會視海底撈爲家,甚至爲此拼命。 2012年在新加坡克拉碼頭店開設首家海外門店。而在2018年海底撈上市後,海底撈便開啓了全球化瘋狂擴張道路。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撈已經有593家門店,其中550家位于中國大陸的116個城市,以及43家位于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及海外,包括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越南、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等地。
阿裏巴巴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海底撈說,讓吃火鍋成爲一場禮遇。 小王子今年回到成都,跟Shylly講,吃來吃去,還是川內的火鍋有感覺。
看到開滿大街小巷的火鍋店,這讓我不禁感歎,好吃的火鍋沒有走出成都,張勇卻走到了新加坡。
04
兩頭跑是有回報的。
2018年,9月26日,張勇夫婦在香港交易所敲響了海底撈上市的大鍾。
人們很驚訝的發現,在招股書中,兩夫妻以變爲新加坡國籍,海底撈注冊地也遷到了開曼群島。
時隔一年,財經雜志《福布斯亞洲》在上周四(29日),發布最新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首次入榜的張勇以138億美元(約合987億人民幣)身家登上榜首,超越了盤踞新加坡首富十幾年的地産大亨黃志祥兩兄弟。
可以這樣說,張勇能夠成爲坡國首富,靠得是中國1.6億吃貨和2萬員工的有力應援,這是一位被國人硬生生吃出來的國外首富。
海底撈的服務是好,但是只靠服務,海底撈也許只能做好幾家精品店,但絕對做不了五百家的規模。只有當帶頭大哥,變成了資本家,建立起規範的流程,懂得運作資本,才能走到資本市場的前排。
2016年,海底撈底料獨家供應商頤海國際登陸香港交易所;2017年,海底撈旗下優鼎優登陸新三板,其旗下品牌是“U鼎冒菜”。除此以外,提供倉儲和物流服務的蜀海、提供人力資源管理和培訓的微海、做裝修管理的蜀韻東方都是海底撈龐大的業務版圖中的成員。可以說,海底撈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業務體系,甚至還能爲其他品牌提供服務。
如今的海底撈,已經是全産業鏈布局與開放生態建設並重,四位聯合創始人控制著8家重要的産業上下遊公司,牢牢地把控了火鍋全産業鏈的重要環節。
其實張勇夫婦移民新加坡並不奇怪。資本都是趨利避險的,像阿裏巴巴的大股東孫正義,資本大鳄羅傑斯,facebook聯合創始人創始人,以及李連傑、張柏芝、鞏俐、趙薇等兩棲人物也都移民新加坡了。
曾經的帶頭大哥,如今都已搖身變爲資本家。
他們逐浪出海,不再因爲追求星辰大海,因爲他們就是星辰大海。
05
1966年2月,新加坡建國不到一年,李光耀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是中國,新加坡是新加坡,我們不是中國人,而是華裔,我們要在東南亞的這一角,穩穩的樹立我們的國家,民族之間要相互對等,相互幫助,相互尊敬,不能建立一個華人國家,要構建一個多元的社會。”
李光耀在其施政期間采取的“柔性獨裁主義”爲新加坡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成了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花園城市和避稅天堂。跟鄧小平會面之後,李光耀始終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反對西方國家幹涉中國內政,這些作法贏得了中國的好感,也吸引著中國的精英和富人。
李光耀自1976年首次訪華至今的39年間,共訪華33次,被稱爲“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40年前,李光耀向世界張開了懷抱,世界也逐漸對新加坡産生了認同。其中有不少中國人陸續成爲了新加坡人,他們也在成就了新加坡的榮耀。
參考資料:
-
海底撈出了個上市公司,虎嗅,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4692.html
-
海底撈的“家文化”故事告一段落,钛媒體,https://www.tmtpost.com/3496653.html
-
外培訓人數逐年下降,新加坡“中國官員培訓地”角色弱化,參考消息,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4239
-
評價李光耀父子及新加坡民主,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24596
-
《李光耀回憶錄》,譯林出版社,2013年
-
TheReal Crazy Rich Asians: 22 S’pore Individuals Who
-
Made ItTo Forbes’ 2019 Billionaires List,https://vulcanpost.com/658121/forbes-2019-billionaires-singapore/
》祝大家閱讀愉快,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 / END / ————
粉絲福利 | “達爾斯頓俱樂部”成立啦!
文章合集:希望我們的創作曾鼓勵你思考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