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百花路上/腳步不孤單/你心我心一起帶上”
上列詩句,出自《新明日報》總編輯,詩人潘正鐳在2014年爲妝藝大遊行創作的《花同心》。人民協會文化與藝術集群理事長藍銳勳日前受訪時以這17個字,表達對妝藝未來的期許。
藍銳勳領導和策劃妝藝已10多年,他希望未來的妝藝繼續百花齊放,年年都有創新之處,並仍舊扮演傳遞新加坡精神和多元文化底蘊的角色。
妝藝創意不絕
妝藝作爲本地農曆新年期間獨有的慶祝方式,多年來已定位爲廣納創意的活動。縱觀每一年演出,不難發現人協妝藝創意制作隊的腳步從不曾停下,每年總是不斷自我突破,以別出心裁的表演沖擊觀衆的感官。
今年的妝藝就大膽融入水、火、雪、風和雨等大自然元素,還有高空特效表演,以最大力度增強妝藝的震撼力。
除了精彩表演,展現優良的人文價值觀和普世情懷,向來是創意小組追求的目標。
藍銳勳:同心協力成就妝藝
藍銳勳在訪問的過程中,多次強調“心”的重要性,正因有參與者的“心思、心意、心力與寬大心胸(big heart)”,妝藝才能做到內外兼具,並滿足越來越嚴苛挑剔的觀衆。
爲了進一步提升妝藝的藝術和人文價值,創意小組打從2008年開始起,每年設定主題,並邀請本地傑出藝術家合作,結合多種藝術媒介,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以2014年的“布海同心”爲例,主辦方通過演出傳遞種族和諧的理念,鼓勵國人及世界公民同心同德,不分彼此,爲美好未來努力。
當年呈獻詩作《花同心》的同時,還有一幅360公尺長、10公尺寬的花卉峇迪(batik)橫跨F1維修大樓的車道。在峇迪藝術家依卡(Ika Zahri Sarkasi)的指導下,四萬人共同完成這幅巨型畫作,體現多元種族之間的互信互重。
又如去年正逢我國獨立50周年,妝藝的主題定爲“智慧燈海,璀璨新加坡”,以紀念建國總理李光耀和其他建國元勳建立的價值觀,如社會和諧、拼搏精神、堅韌等。
藍銳勳說:“這些價值觀不只是新加坡人應該奉行,也是普世應該倡導的理想目標。”
難忘雨中妝藝
妝藝堅守的核心精神始終沒變,一直是以人爲本的民間慶典,也是給予全體同胞的獻禮。
或許因爲根植于民心,當演出碰到天不作美的情況,甚至從節目開場到結束,一直下著傾盆大雨,民衆始終不離場。
藍銳勳回憶那幾場雨中妝藝時說:“豪雨沒澆熄衆人高昂的情緒,觀衆穿著雨衣或拿著雨傘繼續觀賞妝藝,表演者和義工也毫不退縮。”
參與超過30場妝藝的馬來舞蹈家奧斯曼(Osman Abdul Hamid,55歲)也記得,有一年下起毛毛雨,他和夥伴都沒離場,一直表演到主辦方喊停爲止。
他說:“雖然那一刻很狼狽,但是我們都舞得很開心;像回到小時候,住在甘榜的時光。”
齊心表演最讓人感動
由于表演者來自不同背景,不是每個人都有舞蹈基礎,一些人難免對自己的表演沒信心。
過去10年,年年參與妝藝的工藝教育學院東區講師黃仲偉(32歲)說,最讓他獲益良多的,是如何與人相處,並想方設法激勵表演者,確保大家發揮到最好。
他說:“最讓我感動的一刻往往是經過三四個月的訓練後,大家在演出當天齊心協力,跟著音樂拍子完美呈獻表演。”
上世紀70年代本地立法禁放鞭炮後,
人民協會爲增添農曆新年春節的熱鬧歡愉氣氛,開始舉辦妝藝大遊行。
過去45年,參與妝藝的表演人數從草創期的1500多人增至目前的8000人,
演出形式也從原先在日間呈獻傳統華族文化表演,
蛻變成今日在夜間呈獻融合多元種族及大都會文化特色,
傳遞人文價值觀和普世情懷的精彩演出。
人民協會文化與藝術集群理事長藍銳勳,
以及參與妝藝不同階段的表演者接受《聯合早報》訪問,回顧妝藝的變與不變。
參與妝藝 見證妝藝
王春美:蛻變妝藝更精彩
妝藝在1973年創立時,王春美(65歲)是人協的專業舞蹈團成員,自然而然地成爲妝藝的第一批表演者。
王春美還記得當年的演出是在大年初二(2月4日)早上舉行,表演者須在前一晚就到人協總部准備。
當天早上,表演隊伍從前維多利亞學校(人協總部現址)出發,途經春意濃厚的牛車水,一路走到終點歐南園一帶。
王春美說,當年的表演非常即興,隊伍沒現在長,編制也不如現在嚴謹。“那時根本沒機會到表演現場彩排,只在聯絡所練習。”
最初的表演,都以華人傳統文化的節目爲主,除了舞蹈,還有武術和舞龍舞獅等。隨著其他種族和國家的表演者加入,王春美才有機會看到其他別具特色的表演。
1978年後,她鮮少參與演出,只是偶爾幫忙編舞。缺席多年後,2010年王春美帶領學生參加。重返妝藝,她才赫然發現妝藝的蛻變。
王春美坦言,成爲觀衆後,她一直沒好好觀賞妝藝,因此那年坐在觀衆席特別有感觸。這一年也是妝藝第一次在F1維修大樓演出。她說:“變化真的很大。以前的服裝很樸素,現在則是絢麗得讓人目不轉睛。”
古早味妝藝重現當年原汁原味
一晃45年,妝藝不僅演變得具有國際特色,還在很大程度竭力保留華族文化色彩。
今年的妝藝重現了當年妝藝原汁原味的傳統舞蹈,表演者將在“古早味妝藝”環節呈獻《茶花旦》《桃花搭渡》《鳳陽花鼓》,以及老背少等經典表演項目。
這次重回妝藝,王春美見到好些老朋友,還有早期人協訓練班的學生。她非常期待演出那一天的到來,因爲早在去年妝藝演出之前,她已開始爲今年的節目忙碌聯絡舞者。
王春美說:“我們將落力演出,希望爲觀衆呈獻最好的表演。”
黃仲偉感念《大傳燈》
妝藝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參與,每年都招募新血,今年的參與者有超過一半是年輕人。
黃仲偉從一名表演者,進階到小組委員會成員,繼而到委員會主席,再到現在以導師身份指導青年表演者,他見證了妝藝與自己的成長。
年輕人參與 妝藝與時並進
黃仲偉于2008年開始參加妝藝,那年也是人協青年運動(PAYM)首次參與妝藝演出。
有了年輕人的參與,妝藝更顯得與時並進。2011年,黃仲偉和團隊采用LED燈光呈獻Hip Hop舞蹈表演,以展現年輕人的活力。當時有2000名13歲至35歲的青年參與。
最讓黃仲偉感動的是2011年的壓軸項目《大傳燈》。他記得時任總統的納丹特地爲演出書寫“傳燈”兩字;當時高齡113歲的已故社會服務工作者許哲受邀代表社會服務領域傳承人,把象征“薪火相傳”的孔明燈交給年輕義工。
黃仲偉說,這個小小的舉動讓不同背景和種族的國人,展現了團結一致的精神,一起把棒子交給下一代。
妝藝是一種承諾
如今,妝藝已成爲黃仲偉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年一度的家庭聚會。
他說:“對觀衆和多數義工而言,妝藝可能不過是另一場秀,但對我而言,它已經是一種承諾,是和家人之間許下的承諾。”
人協青年運動今年在妝藝的演出,將在風、火、水中展現年輕人不屈不撓的韌性,以及勇往直前的自信。
除了表演,年輕人也將以其他方式參與妝藝,例如在工教院任教的黃仲偉,籲請他的護理課程學生做好准備,在必要時提供急救;修讀美容課程的學生負責表演者的妝容。
黃仲偉說:“這些年輕學生參與妝藝,既能滿足實際需求,也有助豐富他們的經驗。他說:“這次猶如爲五年前的《傳燈》重新許下承諾,讓妝藝精神生生不息。”
奧斯曼:妝藝是大家的嘉年華
妝藝展現多元文化的魅力,歸功于不同種族的編舞家不畏挑戰的傾情投入。
奧斯曼首次參加妝藝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當年他不過16歲,是馬來戲劇舞蹈團室利瓦那(Sriwana)的成員。當年傳統馬來戲劇相當受歡迎,故事情節像童話故事,有來自天界的人物,內容引人入勝。
盡管有異族同胞的參與,那時的妝藝還散發著非常濃厚的華族文化氣息。奧斯曼指出,馬來人當時多不支持妝藝,覺得它更像華人宗教儀式的遊行,不像社區的慶祝活動。
他說:“可是我的親身經驗並不是這樣。整個參與過程讓人興奮和滿足,我們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奧斯曼過後幾乎年年參加,今年也不例外,繼續見證妝藝的演變和進步。
創新手法介紹馬來文化
上世紀90年代,奧斯曼開始擔任編導的工作,負責馬來表演項目。他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在傳統和創新之間取得平衡,並想辦法讓觀衆近距離參與表演。
他說:“有人認爲我的做法削弱了馬來文化。我必須解釋,這是一場嘉年華,我們應該以開明的思想對待,以創新手法向觀衆介紹馬來文化。”
展現傳統文化時,他們曾攜帶敲擊樂器到現場伴奏。
妝藝團隊守望相助
演出難免有失誤的時候,卻也展現參與者守望相助(gotong royong)的精神。奧斯曼記得,有一次工作人員正忙著把花車推上斜坡,其中一人不小心受傷,舞者馬上上前幫忙,並扶起傷者,爲他打氣。
他說:“相信他當時很痛,但是有整個團隊力量支撐著他,相信多少能轉移他的注意力,減輕痛楚。”
妝藝大事記
■1973年
首場妝藝行程長達八公裏,一共走了四個半小時,是曆來行程最長的一次。
■1974年
妝藝走進組屋區。
■1975年—1984年
妝藝的內容開始吸納我國多元種族文化的特色,逐漸成爲備受國人和遊客期待的年度慶祝活動。
■1985年—1999年
妝藝漸漸成爲受國際認同的文化活動,演出地點移師烏節路。
1990年,妝藝首次在夜間舉行,展現璀璨迷人的一面。
■2000年—2007年
千禧年之際,妝藝轉移到嚴肅雄偉的政府大廈前舉行,象征妝藝邁入新世紀。
妝藝過後也回到牛車水和烏節路舉行。
■2008年—2017年
妝藝設定主題,賦予演出內容更多深度,同時展現本地藝術家才華,並提升民間參與度。
●妝藝畫頁 刊早報周刊第14、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