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經濟
委員會
報告
未來經濟委員會建議我國高等院校和企業,同海外主要創新中心及關鍵需求市場的夥伴建立關系,設立全球創新聯盟。這有助年輕新加坡人更了解不同的市場,包括市場的發展潛能。
新加坡三分二的國內生産總值來自海外需求,即便反全球化情緒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我國也不應抗拒貿易、投資和人才流動,反而應深化與外國夥伴的關系。
未來經濟委員會在“深化並擴展國際聯系”的戰略下,建議我國高等院校和企業,同海外主要創新中心及關鍵需求市場的夥伴建立關系,設立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
領導委員會的財政部長王瑞傑昨天在記者會上說,新加坡要繼續在世界舞台占一席之位,就要保持開放,善用我們與合作夥伴的聯系。
他相信成立全球創新聯盟,有助年輕新加坡人更了解不同的市場,包括市場的發展潛能。
王瑞傑舉例,網上購物平台Carousell的三名創辦人參加新加坡國立大學海外學院(NUS Overseas Colleges)在硅谷推展的實習計劃後,對當地鼓勵起步公司的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回國後開始新業務。
委員會希望在這個模式下,培養創業精神,協助更多新加坡人和企業在不同的海外市場有效運作。
國大自2002年起,透過讓學生在海外起步公司實習,以及與海外頂尖大學合作,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
國大企業機構執行總裁曾莉莉博士歡迎設立全球創新聯盟的建議。
她說,首次在硅谷推出計劃時,只吸引14名學生參加,但現在橫跨亞洲、美國和歐洲的九所學院,每年可吸引約300名學生。至今,已有超過2100名畢業生,校友們創立270家起步公司,不僅創造就業機會,也吸引到海外投資。
未來經濟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在地夥伴(in market partners)可加入聯盟以設立創新平台,讓新加坡人和外國起步公司合作,應用我們的高等院校及夥伴的專業知識。此外,全球創新聯盟也可以是以新加坡爲基地的企業和學府,同外國夥伴拓展合作的中心。”
委員會認爲,新加坡應協助強化多邊貿易體系,同時透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及亞太自由貿易區等平台,加強貿易合作。
繼續探討海外發展項目
新加坡明年是亞細安的輪值主席國,委員會希望我國能推動亞細安成員國之間的融合,以及該區域組織與主要夥伴的融合。
鑒于新加坡在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工業與商業園區,以及在中國建城鎮的項目,都取得互惠互利的成效,委員會認爲新加坡應繼續探討類似的海外合作機會,並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攜手探討區域發展項目。
多年來,往海外發展的呼籲不絕于耳,建國總理李光耀早在1992年就呼籲新加坡人積極向外拓展,努力建設我國經濟的第二只翅膀。
未來經濟委員會意識到,要鼓勵更多新加坡人這麽做,就要協助纾緩家長在外派時對孩子教育的擔憂,包括回國後,孩子融入本地學校的問題。
報告指出,應協助旅居國外的新加坡學生熟悉我國的課程內容;透過一站式網站,提供信息及有關當局的聯絡號碼,協助有意回國的家庭做好准備,以及協助孩子回國後,到主流學校所開辦的國際中心會考(簡稱IB)課程就讀。
掌握並善用
精深技能
■協助國人掌握精深技能
■進一步推動學以致用
勞資雙方
應更積極
推動技能創前程
技能創前程措施要取得穩健進展,未來經濟委員會建議,國人應持續保持這股精進技能和終身學習的動力,而企業在培訓人才方面也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在推動國人掌握並善用精深技能的戰略上,委員會認爲,雇主在訓練員工時,發揮更多主導作用,能確保國人掌握的技能符合行業需求,並更好地學以致用。
技能創前程“加快培訓專才計劃”(TechSkills Accelerator,簡稱TeSA)是雇主參與培訓人才的成功例子。按照這個計劃,立志加入資訊通信科技行業的學員,可通過在職或海外培訓等方式學習技能,而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就業的專業人員,則可通過計劃掌握網絡安全、數據科學等新技能。該計劃在去年中推出以來,完成培訓的學員都成功就業。
委員會建議將這個培訓模式拓展至各行各業。例如,新興的城市方案行業中,相關的咨詢、建築和金融機構等公司,可提供先任職再受訓的機會,培養本地員工展開這方面項目的能力。
此外,委員會建議企業通過技能創前程導師計劃和人力資源能力工具箱等,提升培訓員工的能力。
建議推出更多培訓項目
另一方面,委員會認爲,中學後教育學院應推出更多職場培訓項目,讓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與工作的實踐經驗相輔相成,政府也應考慮拓展這類計劃,讓本地公司的員工也能受惠。
委員會也建議,政府應繼續通過提供培訓津貼等措施,鼓勵企業在聘請和擢升員工時,以技能而非學曆作爲評估標准,同時繼續推動專業人員轉業計劃和職業支援計劃,協助年齡較大的員工掌握技能以轉行到新領域,以及援助遭裁退的人找工作。
此外,委員會希望更多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推出單元化和網絡課程,方便人們根據所需來選課進修;未來也有集合教育、培訓等信息的一站式網絡平台,引導人們終身學習。
也是委員會成員之一的新加坡全國雇主聯合會會長葉進國博士受訪時說,企業要成功轉型就必須有人才,而雇主參與培訓計劃,能進一步確保員工掌握的技能符合行業未來發展需求。
他說,目前,全國雇聯與雇主合作並了解他們對員工技能的需求後,會攜手培訓機構制定技能培訓課程,其中也包括專業人員轉業計劃等項目。
深化並擴展
國際聯系
■加強貿易和投資合作
■設立全球創新聯盟
■加深對海外市場了解
個案
積極參與海外浸濡 打下良好職場基礎
勇敢挑戰自我信念,金融系畢業生劉文駿走出舒適地帶,在大學生涯中積極累積海外浸濡、實習和社區服務經驗,掌握能實際應用在職場的專業知識和軟技能。
27歲的劉文駿兩年多前從新加坡管理大學商業管理系畢業,目前在本地一家金融科技公司Fundnel擔任投資部主管,協助擴展業務的公司籌集資金。
大學時主修金融的他,從大一起就爭取機會到美國哈佛大學浸濡兩個月。浸濡期間,他修讀資本市場和新興市場課程,對印度等新興市場的興趣大增。大三那年,他通過校方申請到印度孟買的達達資本(Tata Capital)實習四個月。
“到印度就業的本地人不算多。我起初也有些怯步,但還是決定挑戰自己。在本地,接觸的人難免來自熟悉的圈子。到了海外,除了適應不同的文化,和你打交道的人可能對新加坡毫無認識,你須懂得與他們溝通。海外實習讓我結識許多新朋友,培養了自立精神和軟技能。”
另外,他在大學期間也曾到印度尼西亞民丹島當義工,教當地鄉村小孩英語。
他說,海外經驗不僅開拓視野,也讓他累積與目前從事的金融業務相關的寶貴知識。“由于見識過開拓業務的公司所采取的成功戰略,如今我在評估客戶的擴展計劃時更得心應手。”
再循環公司進軍澳洲成功轉型
63歲的沈英忠2009年創辦Biomax有機廢料再循環公司,公司研發的酶可在24小時內,把動物糞便和廚余等有機廢料轉化爲有機肥料。
公司業務向來以售賣這套技術爲主,但沈英忠約四年前與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E Singapore)接洽後,對方指其生意模式易受外在因素沖擊,鼓勵公司轉型。
在企發局介紹下,沈英忠在澳大利亞找到合作夥伴與轉型契機。
他說:“我們和一家宰羊廠合作,他們蓋一家工廠,只收象征性租金,並免費提供屠宰後剩下的內髒和糞便。我們再把它們轉化爲有機肥料,賣給當地農夫。”
如此一來,每天屠宰4、5000頭羊的宰羊廠無需付費請人處理廢料,沈英忠也有源源不斷的原料,轉型成爲具備研發與生産能力的企業,形成雙贏局面。
工廠去年10月投入運作,每天可將15噸廢料轉化爲肥料,預計到今年底就能完全“消化”宰羊廠每天制造的65噸廢料。
沈英忠說,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化困難重重,資金吃緊,對國外市場和行政手續也不了解。“希望政府可多辦一些講座和活動,讓我們了解國外市場和發展情況,這樣才能鼓勵更多企業走出去。”
數據是新型經濟的新資源,讓我們超越資源上的局限……此外,除了傳統的海陸空連接,我們如今也能以數碼科技與外界接軌,跨越地理上的局限。本地企業無論大小,現在都有能力觸及世界任何角落,在國外擴大業務。
只要我們采取正確的策略,我們擴大業務、走向國際的能力,實際上已有巨大的躍進。
——未來經濟委員會副主席
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
未來經濟委員會報告的一個核心建議是協助企業國際化……如今有數碼經濟及相關科技的幫助,是企業國際化的黃金時代……這對我們教育年輕一代有深遠影響,國際化思維和多元文化精神須從小建立……到海外發展也意味國人須培養當地所需要的才能,我們應采取百花齊放的策略,在教育和培訓體制中提供多種渠道,協助國人發揮所長,並通過終身學習不斷精進技能。
——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及技能)
兼國防部第二部長王乙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