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早在2007年就已設立國際組織計劃發展處,
協助海外非營利的綠色運動、藝術工作或人道救援等非政府組織(NGO),在我國設立據點以推動服務。
NGO貢獻的力量和發揮的影響力,促進了新加坡社會的志願服務文化;
它們通過新加坡據點,不僅擴大本身對亞洲區域的影響力,
還帶動新加坡社會參與非營利組織運作、建設本土公益組織,
讓‘新加坡心件’逐漸被國際社會察覺看見。
截至去年底,本地約有150個非營利國際組織,比2008年的60個多了一倍半。這個數目相當于600多家本地注冊公益機構(Institution of Public Character,簡稱IPC)的四分之一。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于2007年在本地設立國際組織計劃發展處(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Programme Office),以協助非營利的海外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NGO)落戶獅城,希望借此促進我國在商務以外的“心件工程”。
經發局發言人指出,單是把新加坡發展成爲頂尖的商業中心並不足夠,爲新加坡開發“心件”,是同樣重要的任務。
經發局促進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協作
經發局發言人指出,隨著亞洲崛起,越來越多歐美國際組織在新加坡設立門戶,在亞洲擴充事業。這除了帶來就業機會,也提高了新加坡人對這些非傳統行業的認識和興趣。
隨著社會的發展,本地企業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僅是以捐款形式來履行社會企業責任;它們如今擁有更多選擇,可與非營利組織在宣導、創新工作等方面合作,這樣的做法也有助于吸引並提高員工的參與度。
新加坡的企業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之間的協作,歐美不少非營利組織因此紛紛選擇把工作重點放在亞太地區。
救助兒童會造福120個國家與地區兒童
國際救援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2011年在本地設立區域辦事處,它是選擇在新加坡設立據點的非政府組織之一,服務對象涵蓋120個國家與地區的孩童,包括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印度和中國等。
救助兒童會通訊與媒體部經理範坤和談到組織面對的挑戰時說:“新加坡是亞洲的一個理想地點,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允許救助兒童會能有效率地調動人員、援助本區域突發的災難。
“在新加坡設點的初期,救助兒童會由于還是一個新組織,提高人們對組織的認識因此成爲一項挑戰;組織當時也還未在本地注冊爲公益機構,因此也不能進行募款活動。”
救助兒童會落戶本地後,除了和新加坡官方機構、教育機構和其他非營利組織等分享工作經驗,也與企業開展合作,改善弱勢孩童的生活。範坤和舉例說,兒童會同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合作,在菲律賓郊區設診所、提供疫苗注射,提升弱勢孩童的健康水平。
救助兒童會也同家具公司宜家推展教育項目、辦籌款運動“Soft Toys”,部分銷售所得歸救助兒童會的援助項目。
NGO橋梁伸向環境保育 抗肺結核 慈善創投等領域
除了援助組織,新加坡也吸引了其他性質的機構來到本地。
國際環境保育組織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際鳥盟等就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辦事處,在本地推廣其工作和研究項目;抗肺結核與肺疾病國際聯盟也在本地設點,進行臨床試驗的協調工作等。
另外,隨著更多銀行、基金會等有意朝慈善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hy)發展,經發局的國際組織計劃發展處也加強與“社會金融中介”(social finance intermediaries) 的聯系,爲非營利組織提供資源。
慈善創投是在歐美興起的一種慈善與公益領域的創業投資,目的是協助公益組織或社會企業發展。
2011年在本地設點的亞洲慈善創投網絡(Asian Venture Philanthropy Network,簡稱AVPN)就扮演這樣的角色,爲非營利機構、金融機構和企業搭建橋梁。
經發局發言人說,政府會繼續推動有利于新加坡與國際組織的項目,讓國際組織能在新加坡以可持續方式推展事業。
本土非營利組織①
The Red Pencil 通過藝術治療2000人
爲提高公衆對藝術治療的認識,同時爲藝術治療工作者提供工作機會,比利時人勞倫斯(Laurence Vandenborre,54歲)五年前在本地設立了藝術治療組織The Red Pencil。勞倫斯過去數十年來都在新加坡居住,她曾在本地私人醫院擔任輔導員和藝術治療師。
除了新加坡,勞倫斯也把The Red Pencil帶到世界其他角落,通過藝術治療幫助經曆創傷的人,並以藝術提升人們的生活素質。
The Red Pencil的國際辦事處設在瑞士日內瓦,這個組織至今已在15個國家幫助了超過2000人。
勞倫斯初次接觸藝術治療是在2004年南亞海嘯期間,幾個法國籍家庭被送往她當時任職的醫院接受治療,過程中她看到心靈受創的孩童以繪畫抒發情感。她說:“對于不擅言語的孩童,藝術治療成爲他們抒發情緒的管道;只有在釋放受創傷的情緒後,他們才有信心開展新生活。
“The Red Pencil就是從這個層面展開人道救援,照顧受害者的身心需求,同時也讓更多人認識繪畫、音樂等藝術的陶冶性情功能。”
她指出,藝術治療幾年前在本地還不盛行,只有拉薩爾藝術學院提供藝術治療碩士課程,她便是這項課程的首屆畢業生。爲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The Red Pencil每年提供獎學金讓想報讀這門課程的學生申請。
The Red Pencil的服務對象包括醫院、學校、家庭服務中心、志願福利組織的受惠者。它的聯系網有約180名藝術治療師。
除了提供治療服務,The Red Pencil也舉辦宣導活動,如爲教師開辦工作坊,提高他們對藝術治療的認識、分享如何從作品去發現孩子的行爲問題等。
本土非營利組織②
文萊推廣環保 益生公益發光
在2009年成立的環境保育組織“益生公益”(Avelife)積極推動環保工作,創辦人之一鍾金泉(28歲)去年獲頒英女王年輕領袖獎,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新加坡人。
這個獎項配合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頒發,定在2014年起的五年內,每年從共和聯邦國家選出60名年輕領袖,肯定他們對推廣環保、衛生、教育、特殊需求等公益事業的貢獻。
Green Xchange項目走入文萊
幫低收入年長者以舊物品換取幹糧,益生公益的“招牌”計劃Green Xchange希望在推廣環保工作的同時,協助年長者自力更生。
除了Green Xchange,益生公益也領導“新加坡青年氣候行動”(Singapore Youth for Climate Action),協助這個由年輕人組成的社群,通過主辦工作坊、社區計劃等項目,提高年輕人對全球環境變化的認識。
鍾金泉說:“不論是公共領域、私企或民間,大家對保護環境的意識都有所提高。政府在減少碳排放量、投入資源推廣潔淨科技等方面立場明確,相信這有助于鼓勵本地環境保育組織。
“除了非政府的環保組織,本地也出現更多民間綠色社群;例如提倡都市耕作的Foodscape Collective、促進綠色組織交流的Green Drinks等。越來越多多專業人士參與志願活動,說明新加坡社會的環保意識已普遍提高。”
益生公益懷抱大志,目標是將已在本地證明有效的項目推廣至東南亞國家,例如Green Xchange走入文萊,目前由當地非政府組SCOT領導,協助當地貧困家庭以舊物換取日用品。
本土非營利組織③
Causes for Animals
教導保護動物
非營利組織Causes for Animals三年前由動物愛好者設立,旨在照顧流浪貓狗,並通過動物絕育計劃控制它們的數量。
中學教師克莉斯丁是組員之一,她認爲保護動物行動的關鍵在于教育。“我們要提高公衆對領養動物的意識,不要助長寵物買賣(puppy mill)行爲。組織常到學校辦講座,希望趁早向年輕一代灌輸愛護動物的意識。”
Causes for Animals在位于實裏達的動物收容所收養了約30只流浪狗,並舉辦領養動物運動,爲流浪狗尋找溫暖窩。
對克莉斯丁而言,動物福利組織之間沒有所謂的競爭,大家都在爲提升動物福利獻力,Causes for Animals辦籌款活動,會將部分所得撥給個體戶經營的動物收容所。她認爲,只有大家群策群力,才能照顧更多流浪動物。
目前,約有九個動物福利團體落戶羅央和實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