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地理優勢獨特,自然景觀優美,崇山峻嶺,峰巒疊嶂,植被茂密,素有”北雄風光最勝處”之美譽。山上山谷到處是綠色的海洋,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就連懸崖和路徑上的石縫中都是綠色,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珍禽靈獸,不勝枚舉,知名不知名的動植物都在這裏安然生長。區內清溪蜿蜒,水聲潺潺。三步一瀑,五一步潭,青山、密林、繁花交相輝映,妙趣天成。
天平山神秘莫測,佛道淵源,甚稱祖庭,成爲許多仙釋之徒挂錫駐足場所。南北朝時的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2年),僧稠禅師在此創建天平寺,古刹六峰環抱,被稱爲蓮花佛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僧稠禅師以禅武創建爲宗旨,被稱謂少林武術之祖,天平山也成爲林州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絕壁懸崖上的小西天,既有佛教的佛殿、觀音殿,也有道家的碧霞殿、西天老母石殿,其中西天老母殿是在絕壁的石灰岩上開鑿而成,有一間房子大小,真正是石頂、石地、石壁、石門、石窗、石供桌,石窟洞宇香火缭繞,暮鼓晨鍾,成爲晉豫兩地善男信女們的朝拜聖地。
古道從市區向西,經西台村、二龍廟村、白楊窪村、桃源村、黃崖底村,登十八盤,過馱龍橋、斷金橋至撲豬嶺交界,長20公裏,西接山西省平順縣西垴村,古稱”雹珠路”。其實,曆史上安陽山西無路可通,後來修通了天平山驿道,使彰德府與潞安府距離接近,物資周轉比別處快,能搶個好價錢,人們說,從這條路走賺錢(珠寶)多的如天上掉冰雹一樣容易,所以也起名叫雹珠路。
說起古道,不能不提坐落在山腳的桃源村。桃源村的由來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西漢時期,漢武帝的三妹妹隆慮公主建墓于村西,由于她酷愛桃花,人們便在她的墓地周圍栽了許多桃樹,以致這裏桃樹成林,繁衍不絕,北宋時這裏叫”桃林村”(見柳開《遊天平山記》,宋王琉詩《遊桃林》)。北宋開國時,修通了這裏到潞安府的驿道,後來做生意的人多走此路,于是有人在此開設店鋪,供旅客吃住,人們就叫這裏爲”桃源店”(金國、元朝的碑記都稱之桃源店)。明朝時,右副督察史馬卿(原籍林州河順)認爲這裏是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在詩文裏便把這裏稱”桃源村”,(村叫桃源村,亦作桃園村,谷叫桃源谷,溪叫桃源溪)此名一直延用至今。桃源村曆史悠久,久負盛名,曾有”先有桃源鎮,後有合澗集”的美稱,從前一直是晉豫官道,商貿繁華之地。最著名的就是該村的”古門券”,券上爲”三仙聖母祠”,券下爲古街通道,特別是古門券上的生長了幾百年的”騎門柏”,成爲商旅路上最著名的交通標志。有詩雲:”西見峭壁入雲間,南山北山一券連。武陵漁人不識路,騎門柏內是桃源”。
民國17年(1928)2月,馮玉祥派龐炳勳率兩師兵力來林縣(現林州市)剿滅天門會,天門會退守天平山區。爲防止豫晉兩軍夾擊,首領韓欲明令人再次將斷金橋拆毀,把木橋改爲鐵板吊橋。林縣解放後,當地人又將吊橋拆除,在原橋址底部挖基砌石,壘起了一道十幾丈高的石牆,填平了低凹部分。流傳數千年的斷金橋從此名存實亡,變成了豫晉官道上的一段道路。目前,行人至此,不知情者已很難找到斷金橋的確切位置了。
歲月流逝,往昔不在;曆史變遷,古道依然。如今的天平山依托古道、古寺、古事,把濃濃文化情懷和現代的文化氣息結合在一起,已經打造成一處國家3A級風景旅遊景區,成爲人們憑山訪古,風情體驗,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