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一個著名景點,就是德裏城“千年不鏽”的古老鐵柱,這根巨大的鐵柱原存于印度古神廟,地面高度爲7.2米,總重約達10噸,數百年前被移來這裏。科學家們分析得知,這根含鐵量高達99.7%的古鐵柱千年不朽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本體是一種有著獨特、奇妙、複雜配比的合金體,這在今天看來無疑也是高級文明技術的産物,超出了二十世紀印度社會的鑄鐵技術水平。目前科學家們無法以技術手段准確測知其鑄成年代,而曆史學者通過外觀特征比照,初步推測它至少于一千六百年前鑄成,或者是更早的時期。而這鐵柱究竟是何人所造,爲什麽出現了超時代的高技術水平,始終沒有合理的解釋。
近年來,印度有年輕的研究者從新解讀了德裏古鐵柱中段的梵文銘刻,提出鐵柱是史前文明産物的觀點。
在古銘文中提到一位名叫“錢德勒”(Chandra)的國王,並描述了其帝國疆域超過了今天的印度,覆蓋印度的南部海域,遠遠超過了本次人類文明曆史上的印度阿育王。
那在印度的古籍中是否有這位國王的名號記載呢?這位研究者指出,有著“最初的詩篇”之稱的印度上古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主人公——相傳是上古時期或史前時代最偉大的印度國王,在古文獻原著中就以“錢德勒”(Chandra)作他名號的姓氏後綴。
相傳他是神的化身,在人間以擁有神力的英雄和君王形貌出現,他曾穿越印度洋直至今天的斯裏蘭卡地區,擊敗魔軍,統治印度地區很多年,確立了當時的道德標准,被古印度人尊奉爲最偉大的國王及神的化身,這是在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的遠古時代。
這位研究者講到,印度保留著許多上古曆史文獻,包括古迹的雕塑和出土的文物都表明,印度在史前時期有過高度發達的文明存在,包括超卓的技術。如果這根不鏽鐵柱是史前時代遺留下來的,史前高級文明可以完美解釋鐵柱的制造技術問題。
圖2:德裏鐵柱上的古老銘文
而古老的鐵柱上還有一段古老的梵字銘文,精准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He, as if wearied, has abandoned this world, and resorted in actual form to the other world – a place won by the merit of his deeds – (and although) he has departed, he remains on earth through (the memory of his) fame (kīrti).”
“他似乎厭倦了這個世界,就離開了這裏,他的肉身以(物質)實體的形態去了另一個世界——因由著他的功績和功德。雖然他離開了這塵俗世界,但他的事績與美名將永遠在大地上被人們所傳誦。”
因銘文信息有限,所以這根古老的鐵柱紀念的到底是哪一曆史時期的哪位王者實際已難考證,但“以(物質)實體的形態去了另一個世界”這句話非常能引人遐想,因爲這和中國上古時期黃帝修煉成道升天的記載非常相似,而印度也是一個有著深厚修煉文化底蘊的國度。從鐵柱的造型樣式與其古文化的意涵背景來看,極可能是記錄了這位上古的神聖王者象修煉人那樣肉身升華進入到了另外空間,而這正是非常值得紀念的輝煌和榮耀。因爲銘文寫的是“這個世界”和“另一個世界”、因爲他的“功績和功德”才有資格去另一個世界、他的美名將一直在大地上傳揚等等,這明顯是與古印度的修煉和宗教文化相關,而不是在用現代思維說一個常人坐著先進的飛行器去了外太空。
這關于史前文明的推理考證拓寬了人們的思路,銘文的涵義及鐵柱物理分析和古籍記載完美契合,所以德裏鐵柱來自史前文明的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圖3:德裏鐵柱與印度傳統法柱的造型對照(合成圖)
那麽,這根鐵柱到底是幹什麽用的呢?早年的研究者記錄下它更多的形制細節:鐵柱的頂端局部呈金黃色,中間有一個似是用來固定上方造像的凹洞,而上方造像的模樣已無從得知。若參照印度古代造像的樣式來看,這根鐵柱應屬于宗教紀念柱的形制,有著鮮明的古印度風格,或許後來的藝術也都是參照著這些古代傳下來的造型。千年不鏽的超卓技術,不僅使柱體完好的保存至今,更讓銘文保存完美,至今清晰可辨,少有剝蝕,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完整的上古訊息。
如果古印度的這根鐵柱確是史前文明的遺存,曆經滄海桑田,它帶著曆史的銘記矗立至今,可說是一個奇迹。它提醒著我們上古記載的真實存在、人類文明的周期性發展、地球上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遠古文明,從而啓迪我們從新認識和思考自身、曆史和宇宙的關系,在今天這個承前啓後的關鍵時代,這一切就顯得彌爲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