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理會倡議與研究咨詢團主席余福金說,調查結果體現整個社會須改變心態,應像對待常人般對待殘障者、精神病患者和年長者,在教育、就業和社區活動等方面爲他們提供充分機會。
楊丹旭 金彥伯 報道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盡管殘障者和精神病患者已在社會上獲得一定尊重,但這個群體仍覺得社會對他們欠缺包容,他們也缺乏獨立做決定的能力,且難以實現個人夢想和抱負。
不過,由于本地積極推動活躍樂齡,年長者則普遍認爲他們有足夠機會繼續追求生活,從事與愛好相關的活動。
調查也顯示,殘障者、精神病患者和年長者若能工作、學習、參與體育運動等,生活素質會相應提高。
國家福利理事會去年起在本地開展這項有關弱勢群體生活素質的大規模研究,通過這個群體自身的認知,評估他們的生活素質,完整報告會在今年9月出爐。
共有3458名年滿18歲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接受調查,當中約2500人是年長者、殘障者,以及尋求治療並在康複中的精神病患者。
調查顯示,六成殘障者相信,他們會因爲身體狀況而難以實現夢想和抱負;另有半數人在面對人生重大決定時感到身不由己,無法獨立做決定。
至于康複中的精神病患者,三成認爲他們無法實現夢想和抱負,另有四成擔憂未來生活。他們主要希望能成功就業,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
福理會倡議與研究咨詢團主席余福金受詢時透露,福理會將在下來幾個星期,推出社會服務領域策略要點,研究所得的部分結果,將爲制定該領域未來的路線圖提供基礎。
無論是殘障者還是精神病患者,都希望社會能更包容,也盼望爲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比如像普通人一樣工作、學習和參加社區活動。各項評估項目中,參與調查的殘障者只給“社會包容與貢獻”打出29分(滿分100分),精神病患者則打出47分,在各個評估項目中排名墊底。
其他得分較低的評估項目包括實現個人潛能、有效控制生活,以及有良好的社交網絡等。
得分最高的評估項目是“沒有受到歧視”,殘障者和精神病患者都打了67分,顯示這兩個群體在社會中能獲得一定尊重。
余福金說,調查結果體現整個社會須改變心態,不要把這三個群體視爲需要接受幫助的弱勢者,而是應該像對待常人般,在教育、就業和社區活動等方面爲他們提供充分機會。
因小兒麻痹症失去雙腿的陳國铨(49歲,平面廣告設計師兼藝術工作者)爲了鍛煉肩部肌肉,去年在醫生建議下參加輪椅籃球運動,生活也變得更精彩。
他認爲,運動不僅能讓像他那樣行動不便的人改善身體素質,更能幫他擴大社交圈子。他說:“籃球讓我的手臂更強壯,身體也變得輕盈,從輪椅轉移到床上也會更輕松。”
除了身體上的變化,陳國铨也通過籃球交到更多朋友,生活更加積極。
宏茂橋家庭與社會服務區務總監邱德勝博士受訪時透露,中心打算把福理會這項研究使用的問卷,融入中心開發的一款名爲“#imOKru”的手機應用,讓公衆做自我評估。
他說:“目前這款應用主要針對心理狀況評估,公衆可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也能從應用中了解可尋求哪些援助。未來我們希望擴大涵蓋範圍,也讓公衆評估自身的生活素質。”
年長者普遍滿意樂齡生活
由于本地積極推動活躍樂齡生活,年長者普遍認爲他們有足夠機會參加各種社區活動,從事與他們愛好相關的活動。
國家福利理事會調查顯示,僅一成年長者認爲他們欠缺這方面的機會。
福理會副執行理事長王玉珍說:“新加坡社會推動很多樂齡活動,跟年長者建立聯絡與溝通,讓他們能融入社會,這些都是對的,而且我們應該做更多這方面的工作。”
福理會提倡與研究處處長法茲林在解釋調查結果時也說:“總體來講,本地年長者的生活素質比殘障者及康複中的精神病患更高。不過年長者仍十分渴望提高自立能力。僅僅讓他們呆在家中照顧孫輩顯然不夠,子女和社會需要讓他們自己做一些決定,並尊重他們的決定。”
研究還發現,年長者希望社會認可他們過去的成就,需要周圍的人肯定他們有價值、有繼續爲社會奉獻的能力,讓年長者對未來抱有期望。此外,經常鍛煉和參加健身活動,也有助于改善年長者的生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