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
論市
胡淵文
智能投資顧問在本地仍處在初期發展階段,
尚有許多方面有待探討改進。
不過對于積蓄不多的年輕人來說,
智能投資顧問服務無疑是多了一個低成本投資的選擇。
讓機器人幫你投資理財,在本地市場逐漸興起。今年以來,本地多家金融機構業者推出智能投資顧問服務(robo-advisory service),也有幾家起步公司已開始或即將推出這類服務。
監管機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不久前公開征詢意見,它計劃放寬一些條例以鼓勵更多金融業者,包括起步公司,提供智能投資顧問服務,讓散戶投資者擁有更廣泛的低成本投資選擇。
放眼國際市場,智能投資顧問服務的發展更快,銀行和基金經理等傳統金融業者,或是開始從內部進行開發,或是尋找科技夥伴合作,都積極投入這個新興市場的競爭。
例如,全球最大的資産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不久前投資智能投資公司Scalable Capital,進軍歐洲市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預計下半年推出智能投資顧問服務,最低投資額可能只需5000美元(約6950新元)。彙豐銀行(HSBC)預計今年底推出內部開發的服務,瞄准投資金額相對較少的客戶。
就連門檻相當高的私人銀行瑞士銀行(UBS),去年已經在英國推出智能投資顧問服務,初始投資額最低1萬5000英鎊(約2萬6000新元),瞄准中産階層。
目前,本地已推出智能投資顧問服務的金融業者包括奕豐集團(iFast)的網上投資平台Fundsupermart和輝立證券(Phillip Securities);華僑銀行則向合格投資者推出這項服務,過後再逐步擴展到散戶。
網上搜索顯示,本地提供這類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有四五家,有些瞄准富裕人士,有些面向散戶。
據了解,目前機器人在本地管理的投資規模依然相當小,但在海外市場相對更普及。例如,智能投資顧問平台Betterment的管理規模超過70億美元,Wealthfront超過50億美元。這可能是本地的業者相對少,投資者對它的了解有限。
在大環境的驅動下,金管局最近提出一些建議,相對放寬入行的條規。根據金管局目前的規定,已向散戶提供投資咨詢服務的金融業者如銀行,無須提出申請即可推出面向散戶的服務。
當局建議,如果一家公司只准備向散戶提供簡單産品構成的多元化投資組合,至少80%爲傳統挂牌基金(ETF)(即不包括使用衍生産品的合成型挂牌基金),只要管理層擁有相關經驗,並符合一些條件,就不必遵行業務記錄至少五年和管理資産至少10億元的規定。
當然,申請者的前提條件是要獲得相應的營業執照,如資本市場服務(CMS)執照(可管理客戶資産)或財務顧問執照(不可管理客戶資産,須委任合格的第三方)。
每次聽說某某公司推出智能投資顧問服務時,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可靠嗎?”當一家起步公司提供此類服務時,估計大家更擔心的是公司缺乏業務記錄。
智能投資顧問服務根據現代資産組合理論,結合個人投資者的具體風險偏好與理財目標,通過後台算法,爲投資者推薦合適的投資組合,並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投資組合。一般上投資者只要上網回答一些問題,就能獲得投資組合的推薦。
也就是說,你的投資回報,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機器人對你的風險胃口和理財目標評估是否准確,以及所采用的算法(algorithm)(即選股方法)是否過關。
機器人
經得起金融危機考驗?
有人認爲,機器人無法像投資顧問那樣理解客戶的獨特需求。Betterment法律顧問埃爾登(Benjamin Alden)對此反駁說,多數理財顧問同樣是依照風險問卷了解客戶的需求。
此外,理財顧問爲客戶推薦投資組合時,其實也是使用內部的系統和程序,並非從零開始爲客戶組建投資組合。
埃爾登指出,其實這個平台就是跳過中間人,把這類科技服務直接提供給消費者。
如何評估一家公司的智能投資顧問服務?這其實同評估其他投資産品相似——必須了解業者以往的表現、管理層經驗、收費架構,以及所推薦的投資組合是否能夠讓你接受等。
這類服務比較新穎,機器人顧問是否經得起一場金融危機的考驗呢?據知,公司會根據以往的市場數據進行模擬,告訴你按它的算法在某一時期可取得怎樣的表現,以作爲參考。有公司拿全球金融危機的數據進行模擬發現,機器人同樣無法避免虧損,但虧損的幅度比主要股指來得小。
面對危機,機器人可以不受情緒左右,但把錢投入其中的散戶卻不是機器人,公司是否有能力和資源來處理與投資者的關系?
此外,這項服務由于高度依賴電腦程序,可能面對科技風險,例如計算方法出錯和受到網絡攻擊。
尤其是起步公司或小型公司,它們是否擁有足夠資源做好防備,這也是監管當局在審批時必須了解的。
智能投資顧問在本地屬于初期發展階段,尚有許多方面有待探討改進。不過,對于積蓄不多的年輕人來說,智能投資顧問服務無疑是多了一個低成本投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