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大上的購物中心來說,看似繁華似錦,實則步步險棋,散戶投資人進入這個領域,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進暗坑,這主要是由于”購物中心”的商業形態決定的。經過綜合分析,筆者總結了購物中心的”8個大坑”,如果能夠合理避開,就有可能從中找到理想的好鋪。我們將在後面的篇幅中一一予以解讀。
購物中心第一坑:城市商業過剩的情況下,購物中心商鋪盡量不要買。爲什麽商業過剩的城市,購物中心商鋪不能購買?這主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01
首先,一個城市的地域和人口都不可能無止境地擴大,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環境承載力的極限,這時候,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人口流入都會受到限制。
比如說,處于一線的北京、上海,這些年由于人口流入規模過大,給城市管理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只好設定人口規模上限,並通過整頓城市環境等措施,驅離一些低端人口,提高整個城市的人口素質,同時在城市的周邊建立衛星城、輔城,用于疏散人口,緩解市區壓力。
目前,對于城市人口的設限,已經從一線城市開始逐步蔓延到二三線城市,看似這兩三年來各個城市都在搶人,但是其條件是”人才”,通常都有一定的學曆和年齡限制,沒有達到”人才”標准的人口,是很難進入這些城市的。
盡管目前我國還處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部分城市還在擴張、吸納人口,但是,這些城市已經設置門檻。對于經濟發達,人口呈現淨流入的城市而言的,隨著城市承載力達到極限,城市擴張以及人口流入的速度都會減慢。而對于那些本身人口在淨流出,且經濟不發達、發展後勁不足的城市,商業的天花板就更容易出現,如果一味還搞建設,商業就更加沒有價值。
正常的城市發展,要求商業配套與人口規模能夠呈現一致,這樣,既能讓城市居民得到滿意的商業配套服務,又不會導致商業設施過剩,浪費社會資源。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城市在搞面子工程,特別喜歡那些超前、氣派的大規模建築,而高大上的購物中心正好吻合了這一點,所以,城市對此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力,來者不拒。這是近10年來,大量城市出現商業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際上對城市人均商業面積的評估,合理範圍在0.8~1.2平米之間,警戒線大約在1.5平米,但事實上,我國的大多數城市在5年前人均商業面積就超過2.0平米,人均商業太多,人口的消費力無法支撐所有的商業,這必然導致一部分商業最後無法存活。
02
目前,一些城市在商業已經飽和的情況下,後面依然不斷有大開發商、大品牌強勢進入,繼續圈地打造商圈、蓋購物中心。這些品牌來勢洶洶,依托強大的資本優勢和長期積累的資源,一副志在必得之勢。通常情況下,越是後面進入的開發商,品牌與實力越強大,”攪局”的能力就越強。在一個城市,如果商業環境陷入這種循環中,勢必導致衆商家激烈爭奪市場,在人口規模固定的情況下,這個城市競爭力不足的商家將被淘到出局。
是不是後期進入的大品牌就一定能獲勝呢?這倒未必。後期進入的項目,他們的優勢在于雄厚實力和長期積累的資源,他們的劣勢在于時間,由于進入城市的時間較晚,好地段、好位置都已經被早前進入的商家所占據,且這些商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和消費市場,要失敗也沒那麽容易。因此,越是後期進入的大品牌,面臨的競爭風險越大,成活的機率越小,如果沒有極強的實力、極高的運營能力,要虎口奪食也是非常困難的。
面對城市有限的人口和消費力,新舊勢力的競爭,最終總有一部分過剩商業要被淘汰。無論是後期進入的項目被淘汰,還是前期早在運營的項目被淘汰,只要散戶投資人進入這個投資領域,必然有一部分人的商鋪要成爲淘汰品。
投資購物中心商鋪的潛在風險就在這裏,而且,你不知道風險什麽時候來,不知道明天的競爭對手是誰。可能現在很火爆的商業,三五年後成爲一個無人問津之處。由于購物中心是整體運作的,一旦出現自身經營問題,或被競爭對手打壓,所有商鋪都將面臨滅頂之災,毫無存活的機會。這也是購物中心商鋪跟社區商鋪相比,風險更大的原因所在,社區商鋪基于社區人口的支撐,很少會出現完全作死的局面。
03
此前在談到購物中心四大問題中,我們說過,購物中心有三種模式,也就是自持模式、小産權模式,以及自持+小産權模式,散戶投資的購物中心,基本都屬于後面兩種。而後面兩種模式的嚴重問題在于,由于小業主過多的原因,具有先天缺陷,與整體自持的購物中心相比,在競爭中毫無優勢。如果按競爭力排序,購物中心的生存能力大概這樣:整體自持﹥自持+小産權﹥小産權。也就是說,越是産權分散的購物中心,越沒有競爭力,越容易被淘汰出局。
由此可見,商業過剩的城市,最後競爭的結果,就是那些散戶投資最多的購物中心,生存能力最弱,最容易受傷。所以,如果要在購物中心投資商鋪,就要選擇商業開發合理、商業存量少、人口多且經濟發達、購買力強的城市。事實上,目前這樣的城市正變得越來越少,所以說,投資購物中心商鋪的路也更加難走,風險也就更加大。
04
什麽樣的城市才是商業過剩,又如何判斷一個城市是否商業過剩?我們通過兩種方法,可以知道一個城市的商業情況到底如何,是否過剩。
一是數據驗證方法。通過一些公開的渠道,就能獲得這個城市關于人口、經濟、購買力、商業設施等數據,通過數據的比對,就能知道,該城市是否屬于商業過剩狀態。比如說,常住人口100萬,購物中心數量20個,總商業面積150萬平米,這樣算下來,這個城市的人均商業配比達到了1.5平的警戒線,顯然已經過剩,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建設新的大型購物中心,最好就不要投資了。如果新建的購物中心是整體自持的,自己購買的是前期附近一個購物中心的商鋪,你就可以考慮這個商鋪的前途命運,適當時該轉手就要轉手。
當一個城市的人均商業超過警戒線後,還有幾個指標可以判斷這個城市的商業是否具備價值。1、這個城市是否屬于高速成長期的城市,也就是經濟後勁足、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前景十分看好;2、除了常駐人口外,流動人口是否足夠多。
比如說一些典型的旅遊型城市、商務型城市等,外來觀光旅遊、商務往來的人每天都有很多,會帶來更多消費需求,通過這些沖抵後,如果商業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就可以確定具有投資潛力。然後進入到第二個綜合指標的判斷,也就是之前所講的購物中心”空間生存狀態”的判斷,亦即”地段+體量+運營”,一步步排雷,往下考察,最後才能確定某處購物中心是否值得投資。
二是利用直觀判斷法。這種方法不用數據統計,也能對某個城市的商業做出大體的分析和判斷,如果你對這個城市比較熟悉,可以把整個城市有規模的購物中心全都考察一遍,同時考察相關業態,比如城市中心商圈、次級商圈,商業街,傳統百貨,大型零售賣場等,一圈考察下來,基本上心裏就有數了。
首先對購物中心數量進行一個評估,現有的購物中心是否對這個城市的人口數量來說,太多了,還是太少了,還是剛剛好。如果到處都是購物中心,城市人口又不多,顯然,再投資購物中心的商鋪,價值就不大;如果這個城市的規模購物中心很少,城市人口又足夠多,有足夠的消費能力,這種地方投資購物中心商鋪,還有更大的勝算。
其次,感受每個購物中心的經營情況,商業氛圍如何,人氣旺不旺。如果這個城市的衆多購物中心,僅有個別購物中心人氣足,而大部分購物中心都沒什麽生意,就可以斷定這個地方的購物中心不能再投資了;如果這個城市的所有購物中心都很不錯,說明這個城市的購物中心有潛力,值得投資。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這個城市的大部分購物中心都很好,只有個別的購物中心門庭清冷、生意慘淡,那麽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否是其他原因造成,而不能歸結爲這個城市的商業過剩造成這個結果。這種直觀評估法,比較適合于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對這個城市的各種商業曆史、環境、來龍去脈了如指掌,往往直觀判斷比數據來得更加可靠。
購物中心商鋪投資系列,內容持續更新中,社區商鋪文章請點擊本號主頁閱讀,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接收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