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屋是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政府組屋被稱爲新加坡獨特的一道人文風景。新加坡創設的組屋制度,不僅滿足了居民住房需求,促進了社會穩定,而且避免了土地投機和房産投機等行爲,推動了經濟平穩發展。通過聚焦住房模式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加坡組屋制度顯示出了較強適應性,爲世界上其他國家解決住房問題、構建住房體系,提供了有益經驗。
居者有其屋:組屋制度的核心目標
1959年,從英國取得自治後的新加坡面臨嚴重“房荒”。爲了解決住房問題,新加坡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發展局,負責組屋規劃、建設和管理。
制定“居者有其屋”計劃,推動居民擁有自己的組屋。1964年,新加坡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爲了實現“居者有其屋”這一核心目標,新加坡政府大力建設組屋,鼓勵居民分期付款購買組屋(少量組屋向居民出租),並向符合條件的居民提供購房津貼。如今,新加坡累計建設了120萬余套組屋,超過80%的居民居住在組屋裏,其中91%擁有組屋産權,只有大約1/5的居民居住在私人住房中。
多維度構建住房體系,保障“居者有其屋”計劃的實施。一是實施中央公積金制度。這一制度起初是新加坡養老儲蓄制度,1968年對《中央公積金法》進行修改後,中央公積金逐漸成爲組屋計劃順利實施的金融保障,不僅爲組屋建設提供資金,而且解決了居民購屋的資金難題。二是構建法律保障體系。新加坡出台了《土地征用法令》等若幹法律法令,爲組屋建設運營、土地征用等提供法律依據。三是明確組屋申購、定價和出售等規則。新加坡規定只有公民有資格申購新建組屋,永久居民只能購買二手組屋,外國人不能享受組屋政策,擁有私人住宅的居民只能購買二手組屋且必須在正式擁有組屋的半年內出售私人住宅。組屋價格則由政府根據居民收入水平確定。在組屋出售方面,新加坡采取抽簽選購、剩余組屋先到先得等方式,根據家庭收入水平確定其申購的組屋類型。嚴格而清晰的規則有效保障了組屋計劃的實施。
經過數十年發展,新加坡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逐步形成了以建屋發展局爲主導供應組屋、以中央公積金爲主要依托提供資金支持、以覆蓋大多數居民的自有住房爲主要形式的住房模式。
因時勢而變:組屋制度的與時俱進
自確立“居者有其屋”目標以來,新加坡政府始終根據時代和形勢的變化推動組屋制度的完善。
滿足居民的住房消費升級需求。一方面,擴大中央公積金使用範圍,助推住房消費升級。1968年,新加坡開始允許居民使用中央公積金購買組屋。1981年,中央公積金使用範圍拓展至私人住宅。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著力從組屋類型上滿足居民住房消費升級需求,從1996年起陸續推出EC公寓、DBSS公寓、3-Gens公寓等組屋類型,較好地滿足了中高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新加坡政府還于2019年提高了申購組屋的收入上限並提供更高的住房津貼,有力地刺激了中高收入者對組屋的消費需求。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相關問題。新加坡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預計到2030年新加坡老齡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4左右。同時,家庭分化、空巢老人等現象成爲突出的社會問題。面對這一形勢,新加坡政府專門爲老年人建設退休後的組屋區,通過打造宜居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此外還鼓勵成年子女申購靠近老人住所的組屋,方便照顧老人、營造家庭和睦氛圍。
充分考慮剛需群體的住房需求。步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和新婚夫妻是組屋申購中最主要的剛需群體。爲了滿足剛需群體的住房需求,新加坡政府有針對性地將部分預先建設好的組屋提供給首次購買組屋的剛需群體,放寬限制條件,特別是調高購房的月收入上限,並通過提高購房津貼,爲剛需群體購買組屋提供支持。
創新組屋計劃推動可持續發展。新加坡政府陸續推出屋契回購計劃、家居改進計劃、自願提早重建計劃、組屋綠色城鎮計劃等組屋計劃。特別是組屋綠色城鎮計劃,將組屋發展與生態環保結合起來,通過使用太陽能電池板和智能LED照明降低能耗、采用集水系統回收雨水用以澆灌綠植、在組屋上使用涼爽塗料爲城鎮降溫、在停車場上推進屋頂綠化和城市農場等方式,計劃到2030年將城鎮年度能耗減少15%,從而確保城鎮的高度宜居性和組屋的可持續發展。
民與國共進:組屋制度的發展經驗
政府掌握新建組屋定價權,真正做到了爲國民謀福利。一方面,新加坡組屋投資、建設和出售等環節均由建屋發展局負責,該機構不以盈利爲目的,新建組屋價格遠低于商品房價格,也低于二手組屋價格。加上政府提供的各種購房津貼,使得多數居民能夠承受組屋價格。另一方面,多數土地收歸國有,爲大規模建設組屋提供土地保障。截至目前,新加坡政府擁有的土地面積接近全國土地面積的90%。充裕的土地供給使政府能夠低成本建設組屋,進而以低價提供給居民。
構建分層分類的住房供給體系,保障全體國民住房權益。當前,新加坡已經形成“廉租屋—廉價屋—公寓—私人住宅”的住房供給體系。廉租屋以低廉租金提供給極低收入者。廉價屋用來滿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政府通過津貼、優貸等方式提供支持。公寓主要用來滿足收入水平超過廉價屋申購上限但又負擔不起私人住宅的中高收入者的住房需求。私人住宅則面向高收入者和不能享受組屋政策的外國人。住房供給體系分層分類,不僅滿足了各類群體的住房需求,而且從供給端發力較好地解決了房價暴漲等問題。
借助組屋政策,推動社會融合、塑造國家認同。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移民國家。爲了彌合族群沖突,新加坡明確規定了組屋區內的各族群比例上限,在空間上形成了各族群平衡分布的居住形態,有效促進了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通過實施組屋計劃,新加坡將居民個人利益、社區利益和國家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社會凝聚力得到增強,全體居民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