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牛車水第一家電影院華英電影院落成。由于電影受歡迎,隔年電影院業主建多一家電影院——金華戲院。
投資電影院的富商孔天相是孔子第72代後人,排“憲”字輩,他的另一名字是孔憲基。
1950年代的重慶大戲院。(檔案照片)
1895年,世界的頭條重磅消息,是電影在法國的巴黎問世。
作爲世界東西十字路口的新加坡,商家在上世紀初年隨即引進這個最新行業,陸續建立戲院,以爲市民提供消閑活動。1916年,牛車水地區的第一家電影院——華英電影院落成,它就位于橋南路與麥士威路交界的空地,也就是現在麥士威路小販中心。
由于電影廣受人們歡迎,隔年,華英電影院業主馬上就在正對面處,即丹戎巴葛路與麥士威路交界處蓋建全新的電影院,這裏是原金華戲院的所在。
投身反清革命隊伍
投資發展華英電影院的富商孔天相,說起來還大有來頭,曆史後來查證,他是孔子第72代後人,排“憲”字輩序,他的另一個名字是孔憲基。孔天相一生際遇極富傳奇性,既是紳商、革命志士,也是傳教士。
孔天相的祖父,早期從廣東台山飄洋過海南來馬來亞定居,孔天相1876年在馬六甲出生。後來,他的家族再南下到新加坡居留,孔天相就在本地的英華學校接受教育。
孔天相在1898年與印度尼西亞棉蘭一名甲必丹的女兒蕭瑪麗(Siauw Ma Li)成婚,婚後育有三名女兒,不過婚姻維持13年後破裂,以分手收場。1912年他再娶印尼爪哇一名寡婦蔡惜娘,但她14年後病逝,兩人沒有留下後人。
1910年,中國反清浪潮正值洶湧,孔天相愛國心切,把家人安頓在馬來亞霹雳州後,只身前往上海,加入國民黨的騎兵軍,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反清革命隊伍中。
武昌起義成功後,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由于缺欠經費,孔天相獲派帶領隊伍到南洋籌款。在新加坡時,他與會計員莊希泉反目,從此對政治意興闌珊,決意留在新加坡發展自己的事業。那時,他看准時機,投資房地産,開發礦業,經營糧倉,由于長袖善舞、眼光精明,一下子就成爲事業有成的商人.
“華英”到“金華”
1910年代的華英電影院。(檔案照片)
上世紀初年,電影業進入新加坡後,孔天相伺機注資興建戲院,1917年新建成的華英電影院是其中之一。華英戲院擁有900個座位,除放映電影外,也用作義演場地,名聞一時。
1927年,香港電影巨子邵仁枚南來新加坡開拓市場,孔天相將華英戲院租出去,隔年他幹脆將戲院賣給邵氏機構。華英戲院後來因爲政局變動和多次易主,名稱一換再換,既有“南京”“帝國館”,也有“重慶”“新重慶”。1956年重建和再次易主後,才定名爲“金華”。
金華戲院一直經營到上世紀80年代,碰上電影業萎靡不振,業主最終轉賣給教會,現在變身成爲衛理公會屬下的花菲衛理教堂。
世事就是這樣奇妙,孔天相在脫售華英戲院後,由于自身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大部分時間專注于教會工作,在衛理公會芽籠堂布道傳福音,帶領更多教徒堅定信主。想不到數十年後,他曾經擁有的戲院,輾轉一番,最終也成爲基督殿堂。
金華戲院雖然關閉,不過它在本地的影業史上曾留有光輝一頁。上世紀60年代,它獻演的中國歌唱片《劉三姐》,由黃婉秋領銜主演,連續公演186天,創下演出最長紀錄,轟動一時,至今仍然被公衆和影迷所樂道。
1980年代的金華戲院。(檔案照片)
努力推廣播音事業
孔天相在上世紀30年代曾出任馬來亞業余無線電公會會長,任職期間,努力推廣播音事業,也多次力促英國殖民地政府設立廣播電台,以利民衆,1936年終于成事,政府允應創設英國馬來亞廣播公司,即新加坡廣播電台的前身,他對本地的廣播事業同樣做出一番貢獻。
另外,孔天相位于烏節一帶翡翠山(Emerald Hill)37號的私宅,在1925年時轉讓給新加坡女校作爲校址,一直到1994年爲止。這個故居,上世紀80年代因爲具有曆史價值,被當局列爲受保留的古迹,現在也是一所國際學校的校園。
蕭瑪麗領導孔裔協會
孔天相的第一任夫人蕭瑪麗,幼嬰時喪母,六歲由父親送給澳大利亞籍的教士蘇菲雅布勒克摩(Sophia Blackmore, 1857-1945)收養,在蘇菲雅牽引做媒下,蕭瑪麗嫁給孔天相。
新加坡當時曾經成立孔裔協會,以聯系落足在東南亞地區的孔子後人,蕭瑪麗當年就領導這個協會;據了解,單在新加坡,今天就約有2000名孔家後人。
蘇菲雅是衛理公會婦女對外宣教會第一位派遣到新加坡的女教士,她在1887年來新後,對本地的教育事業做出極大貢獻。前個世紀末,她先後在新加坡創立兩所女子學校——美以美女校和花菲衛理女校。
美以美女校1992年從蘇菲雅山搬遷到武吉知馬,當局應校方要求,以她的姓氏“布勒克摩”給坐落處的街道命名,表揚和紀念她的貢獻。蘇菲雅在1927年回返祖家,後來曾多次到訪新加坡,辭世時年88歲。
孔天相在1958年安息,享年82歲,他生前雖然在第二任夫人蔡惜娘的武吉布朗墳墓旁並排留有空穴,但遺體最終是安葬在比達達利的前基督教墳場。
文:余經仁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
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
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