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看名商
在事業上各自精彩的張骐牧和王邦益雖相識二三十年,兩人攜手進行大合作卻是近一年的事,他們近期合資開展四個房地産項目 ,涉及的數額近10億元。從生活好友變成商場戰友,雙方希望強強合作能取得贏贏效果。
近一年來,以王邦益爲首的聯明集團(Lian Beng Group)和張骐牧掌舵的金信資本(Apricot Capital),頻頻在房地産市場聯手重磅出擊,短短12個月裏先後標下四個項目,投資總額近10億元,震撼了整個市場。這四個項目是:
一、2017年5月,聯明、金信資本、金成興(KHS)和豪利(Oxley)組成的財團,以5億7500萬元標下後港的Rio Casa,其中聯明旗下子公司新聯明和金信資本各持股20%及10%,數額分別是1億1500萬元及5750萬元。
二、兩個月後,聯合財團另以近5億元拿下實龍崗北Serangoon Ville,其中聯明集團和金信資本各持有兩成股權,數額近1億元。
這兩個私有化HUDC項目的每平方英尺容積率(psf ppr)分別爲706元和835元,比最低投價標高出超過25%。
聯合財團高價下標顯然是勢在必得,這一出擊立即掀起了最新一輪的集體出售旋風,全年集體出售估計涉及的金額高達80億元。進入2018年,這股集體出售熱潮越演越烈。
三、聯明集團和金信資本也另辟蹊徑,轉向收購商業大廈。2017年7月間,凱德商務産業信托(CapitaLand Commercial Trust)以2億8000萬元脫售位于實利基路的Wilkie Edge大廈,買主就是聯明集團和金信資本,各持半數股權。
四、2018年4月,雙方另以2億4800萬元,收購三巴旺購物中心(Sembawang Shopping Centre),各持合資公司的半數股權。購物中心爲999年地契,可出租樓面不下14萬平方英尺,目前的租用率達99%。
王邦益積極尋找投資良機
聯明集團執行主席王邦益說:“良好的財務狀況讓我們能不斷尋找投資良機。投資三巴旺購物中心所取得的租金回報,將增加集團的盈利。我們將持續建立多元化的營收來源,以在核心建築業務的低迷周期緩解情況。”
其實,在王邦益眼中的一兩千萬元的“聯合小投資”,還包括在馬西嶺的咖啡店。
有“咖啡王”之譽的張骐牧和王邦益在商場相識已久,不過由于經營的行業不同,沒有生意來往,也無合作機會。
去年5月,聯明、金成興和豪利組成的財團准備出手競標Rio Casa項目時,王邦益便邀請張骐牧參與,而張骐牧脫售超級集團(Super Group)套現後,也在積極尋找新的投資。
張骐牧投石問路不斷加碼
張骐牧的金信資本的第一個投資項目占股10%(5750萬元),投石問路之後,金信資本就不斷加碼,第二個項目占股20%,接下來的兩個項目各持股50%,張骐牧顯然是信心滿滿、看好雙方的合作。
他說:“我對房地産行業不熟,這方面的投資必須帶眼識人,王邦益在房地産具有四五十年的豐富經驗,日常業務就由他負責,我們可從中學習,希望日後還有繼續合作的機會。”
張骐牧兒子張竣翔(35歲)補充說:“投資一家公司也就是在投資‘人’,公司領導的人品、素質、才能和經驗都很重要,我們和新合作夥伴的價值觀和經營策略接近,做起事來會有默契、一講就通。”
張骐牧的大女兒張詩慧和張竣翔是他新設私人投資公司金信資本的董事經理。
張詩慧是在1999年加入超級集團,負責品牌、行銷及産品開發。張竣翔則在2007年加入,負責集團的企業策略及業務發展。張骐牧認爲,兩個孩子的辦事能力、處世待人,符合公司的嚴格要求。
張詩慧和張竣翔各有兩個小孩,目前兩人都住在外面,金信資本在丹戎巴葛的辦公室便成了張家每天聚會之處、感情聯絡站。
張骐牧睜眼識人找對商場伯樂
2016年底,由德國巨富萊曼(Reimann)家族掌控的荷蘭咖啡和茶葉制造巨擘Jacobs Douwe Egberts(簡稱JDE),以14億5000萬元,即每股1.30元全面收購超級集團,這也是2013年以來東南亞最大宗的飲食集團收購交易。張骐牧家族持有集團的大約35%股權。
30多年前,張骐牧起家之處,只是一個位于馬裏士他路金城工業大廈內不到2000平方英尺的狹小辦公室。
其實,張骐牧自幼就與飲食業産生淵源,父親從事糖果制造,張骐牧身爲長子,在19歲中學還未畢業就必須到父親工廠幫忙。
父親經營的是小本生意,當他去世後,這家小廠無法與大廠競爭,連年虧損。張骐牧毅然改行從事制作錄音帶的生意。
轉換事業跑道的全盤考量
1987年,原本從事印刷鋁板生意的張骐牧看准即溶咖啡的商機,投入這個當時在本地仍沒人開發的行業。
90年代,超級集團從即溶咖啡行銷商蛻變爲生産商,在爭取技術先機的同時開拓行銷網絡,搶占了即溶咖啡市場。
超級集團于1994年在當時的自動報價股市挂牌,幾年後升級到主板。業務最輝煌的財年(2013年),集團營收達5億5700萬元,淨利近1億元。
對于超級集團股權的轉讓,張骐牧自有全盤的考量。
他說:“國際市場的咖啡制造業的競爭加劇,能賺取的利潤越來越小,特別是幾個國際大企業壟斷市場的情勢日益明顯,其他公司要有所突破困難重重,我們相信把公司交給有信譽的JDE接手經營,能延續超級咖啡的品牌、能照顧公司的老員工,因此我們決定見好就收。”
今年66歲的張骐牧有女兒、兒子的相助,在業務管理上抓大放小,近一年來的多項聯合投資都是屬于長期性質,也由孩子們坐鎮操盤。
他說:“生意上的投資選擇合作夥伴極其重要,我曾‘年輕無知’,在和他人合作上吃了不少虧。金錢和朋友同樣重要,做生意當然要賺錢,不過一定要取之有道,不好老是千方百計占人便宜而失去了做人的大原則、經商的大方向,我始終相信誠信待人總會有好報的,總之,睜眼識人,找對能互利互惠的商場伯樂,找到能互信的人合作是成功的基石。”
馬可波羅海業白武士
去年,九名白武士出資6000萬元搭救陷入財務危機的上市公司馬可波羅海業(Marco Polo Marine),張骐牧更由此成爲最大股東
馬可波羅海業總裁李雲峰先後找了15個潛在投資者,而第一個答應的投資者是張骐牧,過後仁恒置地主席鍾聲堅和企鵝國際也相繼各注資1000萬元,一些投資者也以張骐牧馬首是瞻。
談及是什麽原因促使他注資2000萬拯救快要倒閉的公司。張骐牧輕松答道:“我了解李雲峰這個人,在他人生巅峰的時候每年都會來給我拜年。憑借他的人品和誠信,我投的這2000萬就值得了。”
王邦益張骐牧強強合作
合作往往講求緣分,王邦益和張骐牧是多年老友,在生意的合作還是始于Rio Casa。他說:“David(張骐牧的洋名)有財務上的實力,而我則有房地産方面經驗的實力,我們一談就一拍即合,從生活好友變成商場戰友,這是強強的合作,也是贏贏的合作。”
聯明集團成立于1973年,1988年聯明建築轉爲有限公司,在土木工程之外開始承接建築工程,並于1999年上市。2000年,核心業務進一步多元化,從建築業擴展到房地産發展。2017財年,集團營收計2億4540萬元,淨利報5324萬元,股票市值估計達3億8000萬元。
日益壯大的聯明集團如今已一躍成爲新加坡首三大上市建築公司,集團執行主席王邦益不愧爲建築業的強中強。
兒子加入助陣和布局
王邦益在新加坡出世,父親王錫聰來自一個大家庭,有12個兄弟姐妹,日據時期隨家人搬遷到實龍崗甘榜,在那裏養豬、種菜。1973年,王錫聰以數千元和一個朋友共同創辦聯明建築。1978年,王邦益在完成國民服役後加入公司幫忙,與父親一起打天下,並在上世紀80年代接手管理公司。
其實,王邦益從最底層做起時就想當頭家。他說:“從小我的志願就是當老板,中學畢業後與父親一起打天下。加入公司後,我在工地幫忙時一心想拓展業務,並說服父親從承包轉做建築。”
目前,聯明集團持有的工程項目合同總值約9億元,足以讓王邦益的團隊忙上三幾年,而今年60歲的王邦益在商場越戰越勇,准備再做另一番沖刺,另一個原因是有了大兒子王榮強(36歲)的助陣和布局。
王榮強于2007年從英國學成歸國,首三年是在建築工地當督工,然後是集團房地産發展部門的項目協調經理。月前,聯明集團把旗下房地産發展公司新聯明發展(SLB Development)分拆上市,王榮強挑起了“總裁”大梁。
聯明集團成立40多年,10多年前開始發展房地産項目。去年10月設立的新聯明發展將專注房地産發展,而母公司聯明集團則負責建築工程、建築材料服務、投資房地産等方面的業務。
2017財年,新聯明營收爲8763萬元,淨利爲1585萬元。公司發展的房地産項目包括住宅、綜合項目、工業項目和辦公樓,例如Spottiswoode Suites、KAP與KAP Residences、Mandai Foodlink與Hexacube等。
看准海外投資時機
王榮強表示,新項目總面積爲460萬平方英尺,這包括了一年前買進的Rio Casa和Serangoon Ville,加上現有項目,總發展價值約8億9200萬元。新項目與現有未出售項目可帶來價值1億3600萬元的發展盈利,也進一步讓集團在建築和房地産發展兩大業務取得平衡點、相輔相成。
其實,在聯明集團工作時,王榮強主要負責海外(英國、澳大利亞及中國)的房地産投資。
幾年前,在澳洲經濟低迷、澳元跌跌不休之際,聯明集團看准時機,投資一些具有長期增值潛能的房地産。2017年底,集團以9015萬澳元脫售墨爾本富蘭克林街的一個永久地契房地産,一買一賣利潤近4000萬澳元。
聯明集團也在中國與豪利、喜敦控股及金成興,合資在河北高碑店開發的“中新健康城”項目。由于高碑店距離雄安只有40公裏,當局宣布將積極發展雄安爲另一個經濟新區,“中新健康城”立即水漲船高而備受看好。
2015年,王邦益委托大兒子王榮強以私人交易的方式,以1500萬元成功標得裕廊東文苑樓海鮮魚翅酒家,並由在廈門街營業30多年的茗香菜館入駐,爲西部居民提供地道的福建佳肴,王榮強也因而開始名揚商界。
在王榮強眼中,王邦益是位“嚴父”。他說:“從父親身上的確學到許許多多實際經驗和經商之道。初入公司時,許多細節他都會過問,幾年後他抓大放小,不再事事過問,而我也只須向他彙報大的事項,我們做起事來越來越有默契。”
這種“默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互信”,換言之不外是“你辦事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