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處觀察現狀,從現狀展望未來。《聯合早報·觀18望19》在新加坡紀念開埠200年之際,通過一般市民的小日常,重溫2018年發生的點點滴滴,以不同觀點,帶出國人對2019年的憧憬和期望。
八歲的翁昀禧將在來臨的新學年升上小二。她和兩個弟弟都正好趕上教育部即將實施的新措施,能在上小學的首兩年無須應付考試壓力,盡情探索個人興趣。
在這個新學年升上小二的美華小學學生翁昀禧(八歲),去年只有定期的計分測驗,並沒有考試。雖然不必應考,但她相當自律,平時用心聽課,學習對她來說頗爲輕松,沒有太大壓力。
今年,趕上新措施生效,她不但不會有考試,計分測驗也一律取消,她將有更多機會和空間探索自己的興趣。學校下來會通過定性指標(qualitative descriptor),而不是分數來讓家長了解小一和小二學生的進展。
對于教育部減少考試的新措施,翁昀禧的母親王淑麗(39歲,供應鏈主管)十分歡迎,也不擔心下來會難以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教育政策的調整,符合我和丈夫對孩子教育的理念。其實,從孩子平時作業和老師的反饋,可以看出他們的學習進展。我們相信,不該讓孩子太早就因考試成績好壞,被貼上標簽。”
過去一年,王淑麗和丈夫翁銳育(40歲,企業培訓師)讓長女按自己的步調去學習和發揮,而她也有不錯的表現,去年底獲學校頒發“整體學習優異”和“全方位傑出”獎狀。
他們家中沒有電視,也沒有平板電腦。夫妻倆閑暇時喜歡帶孩子到海邊和公園,希望他們從玩樂中學習生活技能。他們上個月也爲女兒報名假期戶外探險活動,讓她到烏敏島參與群體項目,培養自信心和協作精神。
對于孩子的才藝栽培,他們選擇順應孩子的興趣。王淑麗說,長女在學校參加的課程輔助活動是學習手語,也報讀校外的柔軟體操和鋼琴課,這都是她自己的要求。
除了長女,夫妻倆還育有兩個兒子,今年分別滿六歲和兩歲。
讓孩子按能力和步伐學習
今年上幼兒園K2的次子翁紹棋,讀寫方面進度較慢。王淑麗還不確定兒子是否有讀寫障礙,但參加了讀寫障礙協會的課程後,除了讀寫方面有進步,自信也增強了。長女和次子學習進度上的差異,讓他們確切意識到,每個孩子的能力、強項或優勢,都各不相同。
王淑麗認爲,讓年紀小的學生減少考試,能讓他們按自己的步伐去學習;有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在較少壓力的情況下趕上進度。 除非真有需要,她和丈夫不傾向給孩子補習。
翁銳育也從企業培訓的經驗中觀察到,員工的學術成績和工作表現,並無直接關聯。
“一個員工能否有效地同他人溝通,發揮團隊協作精神等軟技能,無法憑成績單來衡量。新的工作不斷湧現,未來職場需要什麽樣的技能,人們現在還未必能預測。面對挑戰時,懂得靈活應對更爲重要。我更傾向讓孩子加強對軟技能的培養。”
讓學生重新培養學習樂趣
教育部要扭轉過于注重考試的風氣,希望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培養探索精神及創造力。
教育部去年9月宣布,今年起,小一和小二生無須參加考試與計分測驗,中一學生不必參加年中考試。其實,教育部從2010年開始,就取消小一所有考試和小二年中考試,但小一生仍有計分測驗,小二學生則得考年底考試和計分測驗。
去年的其他宣布包括:各校將在2020年至2021年分階段,讓小三、小五和中三這些屬于學習過渡階段的學生免考年中考試。教育部希望減少測試,以騰出更多課時讓教師進行探索式教學,同時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適應新的科目與更高的要求。
此外,學生的成績冊今年起也不再反映班級和年級名次、同屆學生的最高與最低分等內容,希望避免養成過度競爭的心態。
落實減壓措施的同時,教育部也爲擁有學術成績以外的特殊才藝學生,擴大升學途徑。
去年,中學非直通車課程調高直接收生計劃(DSA)的錄取比率,各校評估DSA申請者時,也把焦點放在肯定他們的才華,而不是綜合學術表現。
今年起,學生可通過統一報名網站申請DSA,申請程序簡化,是爲了讓資源較少的弱勢學生有更多機會,爭取進入有合適學習項目的學府接受栽培。
教育部也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去年成立“提升”(UPLIFT)跨部門工作小組,加強對弱勢孩子的支持。
今年起,自主學校中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助學金將調高,讓符合條件的弱勢家庭學生,不會因擔心負擔不起學費及其他開銷,而對自主學校卻步,從中確保這些學府維持開放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