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本地雖有近兩成華人常使用羚羊産品,但有大部分人對藥用羚羊角的了解甚少,加上中藥業者對動物保育的意識增加,本地傳統中藥行的羚羊角銷量近年銳減。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羚羊産品市場之一,與中國和香港齊名。但由于年輕國人對傳統動物類中藥材認識不多,一般公衆對這類藥材的需求也日益減少,加上中藥業者對動物保育的意識增加,本地傳統中藥行的羚羊角銷量近年銳減。
本地老字號宏昌參茸藥行如今每年只向批發商購買約10根羚羊角。藥行負責人張瑞蘭受訪時直言,近幾個月連一根都沒賣出去。
她說:“買整根羚羊角的顧客明顯少了很多,買的都是比較認識中藥材的老人家。現在年輕人都不吃這些,也不懂得這些。相比10多20年前,我們每個月至少可以賣出六七根羚羊角。”
泰山藥行經理陳美儀指出,藥行售賣比較多昆蟲類中藥材,羚羊角向來不是店內的“主角”。
她認爲,雖然羚羊角銷量下降,但若站在保護瀕危動物的立場,也是不難理解的。
市面上售賣的羚羊類中藥材來自賽加羚羊(Saiga antelope),包括羚羊角、羚羊絲或羚羊水。本地中藥材店必須向國家公園局申報賽加羚羊角的庫存量,該局也會進行審查。
管制羚羊角的工作原是由之前的農糧獸醫局負責,新加坡食品局于本月成立後,這一管轄範疇已轉交公園局。
目前全球估計剩約12萬頭賽加羚羊,屬于極度瀕危物種,主要分布在中亞地區。
公園局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我國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該協議要求各國確保貿易不會對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構成威脅。
公約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受威脅或瀕危程度,將它們列于三大附錄中。其中,屬于附錄二和三的物種,可通過CITES准證進行商業交易。
公園局野生動物管理高級署長呂福明博士說,賽加羚羊屬于CITES附錄二,該物種及其身體部位和副産品的進出口或再出口,須當局頒發准證才能執行。
本地近年幾乎沒進口羚羊角
熟悉羚羊進口貿易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本地進口羚羊角的業者屈指可數,最後一次進口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
這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說:“羚羊角雖然沒有被禁,但據了解,業者很難申請到准證進口,我覺得這與禁止進口沒分別。不過,這幾名進口商早年曾大批進口羚羊角,所以存貨數量還是很可觀,羚羊角也不會壞,至少接下來幾十年不會缺貨。”
另一方面,有最新研究顯示,雖然本地有近兩成華人常使用羚羊産品,但當中有大部分人對藥用羚羊角了解甚少。
來自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于前年年中,針對本地超過2200名年齡18歲及以上的華人展開相關調查。
公衆周達輝(38歲,經理)只要感覺身體發熱,頭痛舌燥時,就會去藥材店買一支羚羊水喝。有趣的是,他從沒研究過自己到底喝的是什麽。
他說:“家裏長輩每次都說,發熱時就應該喝羚羊水,我也沒多問,一直以爲羚羊水只是産品名字,不知道它是用真的羚羊角煮出來的。”
中藥界研究以人工替代品取代動物入藥
爲達到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又不影響傳統中藥功效的雙贏局面,選擇爲“動物入藥”尋找替代品的做法近年引起廣泛討論,也衍生出多項相關研究。
據國外媒體報道,珍稀動物中藥材的人工替代品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黃的研制都已取得成功。
南洋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和中醫學雙學位課程,就沒有收錄這類動物入藥的教學內容。
南大中醫診所主任吳再池博士受詢時指出,在中藥處方中使用珍稀動物部位,有違“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信念。
中藥材除了常見的植物藥和動物藥,其實也包含了礦物藥。
已有80多年曆史的本地老字號三腳標,使用的就是藥用石膏來研發制作清熱水。
永健集團董事經理胡向礽受訪時指出,公司主要從藥用石膏中提煉石膏精華液,用它制作的清熱水無色無味,但同樣具有解除發燒和體熱的功能,讓人的體熱喉痛迅速消散。
胡向礽說:“如今礦物藥的研究和生産技術已很成熟,而且我們的清熱水每天銷售量達上百萬瓶,如果選擇用動物藥,肯定無法應付高産量,導致業務無法持續發展。”
公司藥物研發團隊由朱文駿教授等中醫藥專家領導,他也是新加坡中藥學院院長。他指出,傳統中藥材約有1萬多種,其中植物類占8000多種,其他來自動物和礦物,但中醫師常用的只有300多種藥材。
他說:“中藥界研究替代藥材已有一段時間,特別是近幾年的研究力度有明顯提高,很多種藥材其實都可以替代。我們不一定要用到動物類藥材,但可能好些是經典方子,當中的動物用藥是經過了長時間驗證的,如果要調整配方還需要一段時間。至于本地業者大多都已進口成藥或替代藥材,動物藥已經很少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