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出現財務危機前,往往有迹可循。本期的《理財錦囊》將重點講解這些危險信號,協助投資者保持警惕。
李蕙心
凱發集團(Hyflux)、雅族網絡集團(YuuZoo)以及Swiber控股,這些公司都曾經是本地股市的寵兒,如今全都因爲陷入財務困境而停牌,投資者可能血本無歸。
企業治理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麥潤田和商學院客座副教授陳全來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避開挂牌公司的坑洞》(Avoiding Potholes In Listed Companies),指出16個上市企業可能出現管理問題的主要警訊。
這些可從公衆資料如財報和企業文告中發現的警示,分爲業務模式(Business model)、企業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信息披露與報告(Disclosure and reporting),以及事件與交易(Events and transactions)四大類。
業務模式是否能持續賺錢
簡單來說,業務模式指的就是公司的賺錢方法。 如果投資者有意長期持守某家公司的股票, 就應該在投資前深入了解公司的業務增長潛能,探討它的商業模式是否能持續賺錢。
報告指出,投資者應關注公司挂牌時,生意是否處于業務周期的巅峰,同時也要評估公司的業務是否只是一種時下潮流。
公司在上市前都會選擇業績最好的時候, 才能以較高的價格發售股票,但有些公司,尤其是起步公司在虧錢的狀態下挂牌。這些公司可能轉虧爲盈,也可能一直虧損,因此這類投資的風險較大,但如果公司最終賺錢,投資回報也相應增加。
若一家公司已過了起步階段,但仍在虧錢,這顯示公司必須大幅改變現有商業模式和策略。
不少電子商務、 金融科技或新興科技公司都在上市後出現業務下滑的問題,原因在于它們的業務緊跟時下潮流,潮流一過,生意將難以維持。
報告說,在2014年上市的Spackman娛樂(Spackman Entertainment)以制作韓國電影爲主,若電影票房不好,業績也大受影響。自2014財年起,公司只在2017財年和2018財年首季取得淨利,公司還發布2018財年全年虧損的預警。
許多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其他領域的企業以讓業務多元化,可是這些交易對公司未必有利。
一個例子是勝達科技(Datapulse Technology),它以350萬元收購馬來西亞理發産品公司Wayco Manufacturing。根據公司2018財年的業績報告,這筆收購交易折損達110萬元,顯示收購價過高。
企業治理需優秀領導層 和透明經營方式
一家公司要持續發展業務,優秀的領導層和透明的經營方式必不可少,報告列出問題公司最常出現的警訊。
其中一個是在本地上市的海外注冊或在管制條例寬松的國家營業的公司。麥潤田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這些公司主要受注冊地點的政府條例管制,管理層可能不遵守我國條例,例如百慕達注冊的來寶。
在凱利板上市的公司若更換贊助機構,也是公司治理方式不妥的迹象。此外,如果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執行主席或總裁的話,投資者也應該提高警惕。麥潤田指出,權力過于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未必是好事,而且創業者不一定具備管理公司的能力。
凱發集團、Swiber和來寶(Noble)的創辦人,也兼任執行主席或總裁,公司通過多次貸款來維持經營,這都是公司管理不善的迹象。
“ 這三家公司都曾發售永久證券。許多公司債台高築時便以結合股票和債券的混合方式集資,這些證券在賬目上被歸類爲股票,公司利用這一點讓資産負債表看來比實際情況好。”
此外,凱發和來寶也給予獨立董事認股權,這在他看來,不是個妥善的做法。因爲本該監管公司的獨立董事獲得公司獎勵如股票認購權,可能産生利益沖突。
“這代表了一種冒險的企業文化,原本應該監管公司的獨立董事,現在可能對讓股價升高更感興趣。”
信息披露與報告須按照新交所規定
要了解一家公司的最新發展或財務狀況,投資者可到新加坡交易所網站查看公司發布的各種文告和業績報告。
其中一個必須留意的文告是新交所對上市公司的質詢。當公司股價豪無緣由地暴漲或暴跌,新交所便會發出質詢,而公司必須回複。
若新交所對公司采取管制行動,如要求公司進行特別審計、獨立檢討等,都顯示公司運作出現問題。若新交所要求公司停牌或被多次質詢後停牌,投資者就得當心。
上市公司必須按照新交所規定披露公司動態,若可能出現虧損,便會在正式公布業績報告前,在網站上發布盈利預警。
若公司未審計和已審計的業績報告內容出現矛盾、財務報表經過多次修訂,或延後常年股東大會,這都顯示公司的財務情況已嚴重惡化。
不尋常事件與交易顯示公司內部不穩
一家公司出現不尋常事件,如突然發展其他業務、迅速進行收購或脫售計劃、公司掌控權未經多數股東同意而易手等,都是公司內部不穩的迹象。
雅族網絡集團就曾在發展其他業務和進行收購計劃時,因爲不夠謹慎而虧損。
集團在2015年有意收購Infocomm亞洲控股公司得所有股權,但公司的債務巨大,致使集團改而只收購30%股權。這筆交易一年後的折損額將近750萬元。
公司接著把目標轉向電影制作公司RS Media,並支付450萬元收購公司5%的股權,可是收購計劃突然告終,已付款額全被注銷。
有些公司在進行收購或交換股權時,以配售股票給對方的方式付款。不良企業可能會對外宣稱新股售價高于市價,讓投資者誤以爲公司以很少的高價股權進行交易,討了個便宜,但實際上對方可能是按照市價進行交易。
報告說,Spackman娛樂去年5月收購Spackman媒體集團(Spackman Media Group)部分股權時,以每股0.09元配售新股,比0.071元的加權平均價高出26.8%。
在這筆交易中,Spackman媒體股權的估值高達每股3美元,可是其2017財年的稅前淨利僅26萬9560美元,資産淨值也只有1270萬美元,公司的股價估值之高讓人感到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