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曆史學家王赓武教授就“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發表主旨演講時說,中國文化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長期建立在回望此前輝煌曆史的基礎上,但1911年和1949年以後中國出現的“真正的革命”是中國認爲“未來更加重要”,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一直以“發展”爲目標,以奔向更好的未來。
中國1980年代的改革是鞏固此前的革命,修正其錯誤並確保其成功。而第五代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所做的其中一點,是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人忽略,或完全否定的毛澤東所領導“前30年”革命的價值重新進行肯定,確認其在中共革命與中國曆史傳統中的位置。
著名曆史學家、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信托委員會主席王赓武教授出席昨天(9月24日)舉行的《聯合早報》英文電子雜志平台“ThinkChina”發布儀式,就“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發表了約40分鍾的主旨演講,依據他深厚的曆史學養,對曆史與現代中國提煉出上述觀點。
王赓武教授指出,“改革”和“革命”兩個詞常常難以分清,也容易讓人誤解。回溯曆史,以中國秦漢、隋唐時期朝代更叠爲例,漢朝和唐朝都是在前朝基礎上進行改革,實際上保留並沿用了前朝體制。他認爲,改革是讓革命更加“成功”,鄧小平的改革之所以成功,是他修正了毛澤東時代的錯誤,但鄧小平對毛澤東所領導的革命依然是肯定的。他對毛澤東的評價是“七分功勞三分錯誤”,換言之,功大于過。
王教授分析,鄧小平所做的是“集中精力在鞏固革命”確保它成功,從錯誤中恢複過來,重新出發讓中國變得更強、更繁榮。鄧小平的繼任者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反映的是“包容性”(inclusiveness),不僅要包括政治人物、農民,也包括經商階層及知識分子。這些人都曾經爲中國的強大作出貢獻,將來也可以繼續爲之貢獻。這個做法,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曆史的回歸,是對辛亥革命貢獻的認可。因爲上世紀初的辛亥革命也是正確的,只是當年完成革命的時間與機會不足,直到1949年才被毛澤東完成,但辛亥革命及民國政府時期發生的很多事,例如五四運動,讓年輕一代受教育等,都幫助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他接著說,胡錦濤強調的“和諧社會”甚至把人們拉回到更久遠的時代,拉回到宋明理學,在佛教和道教影響下建立的“道統”思想,這些在數百年中國中都取得了成功元素;胡錦濤的“和諧社會”是對過去曆史認可持續性的開端。
無法單靠西方經驗取得成功
他指出,中國這100多年來不斷地向西方學習,但都失敗了,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教會了中國很多,但單靠西方的經驗中國沒有辦法成功,中國必須從自己的傳統中汲取資源,忠于自身傳統,同時向資本主義制度學習科學、技術、金融、經濟、企業精神等現代元素與精神,來確保中華文明取得更大的成功。
談到2012年上任的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王教授認爲,習近平理解鄧小平對革命的鞏固,也理解江澤民、胡錦濤做法的意義。但習近平也注意到,過去40年裏人們普遍將前毛澤東革命視爲“完全的失敗”,于是他填補中共建國70年曆史中的這30年曆史“空隙”,實現曆史論述的延續性。
媒體普遍報道,習近平曾在2013年提出“前後30年不能相互否定”,即不能用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1949年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曆史,反之亦然。一些質疑者認爲,毛時代與鄧時代不可能同時被肯定,否則就是否定改革開放,但王赓武認爲,事實上習近平的做法,是“實現了一種(傳統的)持續性”。
他最後總結,展望未來,新時代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從曆史和傳統中找到能幫助它成功的因素。
王教授說:“我一直相信‘發展’的觀念,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革命性的觀念”。中國文化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長期建立在回望此前輝煌曆史的基礎上,但1911年和1949年以後中國出現的“真正的革命”是中國認爲“未來更加重要”。中國古文裏常說“古今”,而今天的中國人非常清楚,“‘今’更加重要,‘發展’才是未來”。
王赓武最後總結,“發展”的概念來自西方,而這個概念已經被中國人完全接受,他們相信被許諾的發展是最終目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一直以“發展”爲目標,面向更好的未來,而不是過去。“對我來說,在此背景下,改革和革命之間的關系得到更好的解釋”。
身爲讀者,我希望“思想中國”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目前許多有關中國的英文信息都是透過西方視角诠釋,這不盡完美,而同時對中國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中文。新平台應該去嘗試接觸這樣一批新的讀者群。——陳大榮(耶魯—國大學院校長)
我用中文在《聯合早報》撰寫專欄轉眼已有20多年,基本上會從本地角度出發,發表觀點。隨著用英文接觸信息的讀者群越來越大,市場有這個需求,我相信下來新推出的“思想中國”能做得更多,畢竟從東南亞看中國,甚至是從新加坡這個小紅點看中國,觀點一定較獨特。語文是不同了,轉換成英文,但這視角是一樣的。——鄭永年(國大東亞研究所教授)
中國其實不僅是個國家。中國是一整個大陸,文化、民族、社會,思想非常多元與複雜,不能夠簡單去解釋,也不容易理解。“思想中國”應該從多角度嘗試提供各面向的內容,達到它的宗旨。——王赓武(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信托委員會主席)
如果是純粹從西方角度報道中國,有些細微之處難免被忽略。“思想中國”在翻譯早報的文章時,相信能更准確地把一些概念的細節解釋好。這個新平台在做的和通商中國的大方向也一致,像我們一直希望能不受語言限制,通過各種方式去接觸不同群體,包括比較熟悉英文的年輕群體。——陳佩玲(通商中國總裁、國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