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名新移民,賽義德積極嘗試了解和融入本地社會,在居住的蔡厝港區做義工。除了是吉豐居民委員會第七分區的一員,他還參加多個基層組織,包括社區緊急應變巡邏小組和融合委員會等。他也協助舉辦印度豐收節、農曆新年,以及哈芝節等各種社群節慶活動。
幾乎每個周末,吉豐民衆俱樂部的員工都會看到賽義德和妻子一起,忙著與基層領袖開會或組織社區活動。即使是從未與他交談過的人,也聽說過這名活躍于社區的義工,並會紛紛豎起大拇指,對他贊譽有加。
現年40歲的賽義德·阿都拉希姆·賽義德·尼紮爾(Syed Abdulrahim Syed Nizar)2008年來到新加坡定居。作爲一名新移民,他積極嘗試了解和融入本地社會,在居住的蔡厝港區做義工。除了是吉豐居民委員會第七分區的一員,他還參加多個基層組織,包括社區緊急應變巡邏小組和融合委員會等。他也協助舉辦印度豐收節(Pongal,也稱龐格爾節)、農曆新年,以及哈芝節等各種社群節慶活動。
善用急救知識幫助居民
談到曾爲社區做出的貢獻,賽義德回憶,有一次他在去地鐵站的途中,碰到一名坐在街邊,額頭血流不止的阿伯。他上前查看後,了解到80多歲的阿伯推著購物車通過無障礙斜道走出地鐵站時,購物車卡在斜道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中。由于沒注意到縫隙,加上購物車速度太快,便連人帶車翻倒在地,額頭還狠狠撞上一旁的台階。
身爲吉豐社區緊急應策與參與委員會(Keat Hong C2E Committee)委員,賽義德一邊協同路過公衆確定阿伯狀況,展開緊救,一邊囑咐妻子拍下事發地點照片,將安全隱患電郵相關機構。不出一天,他們便發現,縫隙已被填補,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賽義德說,有時候他也會遇到居民突然在公共場所暈倒,目擊事發經過的公衆沒有相關急救知識,顯得手足無措。作爲社區委員,他立刻挺身而出,爭分奪秒施救,因此保住了一些人的性命。每每想起這些經曆,賽義德都會感到無比自豪。
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居民,賽義德還協助其他居委會舉辦如捐血、健康知識、新移民須知等各式各樣的講座及分享會,希望爲居民提供生活所需資訊。
“透過這些活動,我了解到幫助解決問題的機構有哪些,居民又可獲得哪些支援。我們就可以幫助住在我這座、隔壁座、我所屬的居委會分區或其他分區的居民。誰需要這些信息,我們都能憑經驗提供。”
漸漸地,在賽義德幫助過的居民中,有許多人成了他的朋友。每逢周末或各族節假日,他總會帶著妻子一起上門探訪,了解朋友們的生活和習俗。他笑稱,自己的華族和馬來族朋友比印族的還多。
“我們的主要問題是語言障礙。由于我不谙某種語言,我無法完全地向對方表達感受,他也沒辦法表達自己的觀點。”
賽義德認爲,多參與社區活動是解決語言障礙的好方法。例如,他透過參加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了解華人的習俗,包括農曆新年期間華族朋友會做些什麽。
他透露接下來打算去報讀馬來語培訓班,未來也想學華語。
圓妻夢來獅城 在獅城圓己夢
不爲人知的是,賽義德之所以定居獅城,是爲了圓妻子的夢。他的妻子納比勒娜(Shaik Anwar Ahamed Nabeela Nasreen)受叔叔影響,從小就有移民新加坡的夢想,也爲此努力學習,在印度完成化學碩士學位後,立刻孤身一人來獅城打拼。
“印度男人爲妻子放棄工作的情況很罕見,何況我當時即將爭取到政府機構工作的機會。不過,新加坡交通便利、環境幹淨、安全穩定,我認爲住在這裏比印度好上許多,于是放下一切,做出人生的重大決定。”
初到新加坡的頭三個月,賽義德只能靠著妻子的薪水過活。他後來謀得國大實驗室的工作,先後買房、生孩子,生活才穩定了下來。
在本地考到化學博士學位
不僅如此,新加坡也給了賽義德機會,一圓他的博士夢。2016年,他正式取得國大化學博士學位,他隨後也有了更多時間,從事社區工作。
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賽義德說,他對新加坡給予他安定又充實的生活充滿感激。他覺得,全家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融入本地社會,他們很快就會申請入籍,正式成爲新加坡公民。
他笃定地說:“我們非常喜歡這裏,想要一輩子留在新加坡。”
【系列六之二;本文由通訊及新聞部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