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籠29巷“路班讓順天宮”副主席謝清晖透露,廟方是在去年6月邀請建築師到廟裏勘察工程時,在四樓的儲藏區找到這個熏香爐。不過,對宣德爐略有研究的《新明日報》前總編輯杜南發推斷,香爐應該是近代工藝品。
順天宮找到疑似明朝熏香爐,廟宇曆史或可往前推,但根據《聯合早報》采訪所得,那是明朝文物的可能性不大。
位于芽籠29巷的“路班讓順天宮”去年進行耗資45萬元的翻新與維修工程,包括修建電梯和提升廁所等設施,預計今年7月完工。廟裏最近也增加光明燈,鼓勵香客盡量減少燒香。順天宮董事會副主席劉亞福(65歲)說,董事們希望借此機會,把其中一個大香爐換成小香爐,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副主席謝清晖(77歲)告訴記者,去年6月董事們邀請建築師到廟裏勘察工程時,在四樓的儲藏區找到一個香爐,其大小剛好符合董事們對新香爐的要求,于是請工人把它擦亮,准備使用。擦亮後,一名董事在爐底發現一個款識,上面有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
在順天宮服務了30多年的謝清晖說:“我們剛從倉庫裏拿出來時,整個香爐黑黑灰灰的,也不知道以前有沒有用過。我們上網一查,發現真的有‘大明宣德’的年號,距今有500多年了,就把它收起來不敢用。”
順天宮主席劉泉成(68歲)說,順天宮目前還未找人鑒定香爐的真僞或證明是哪一個朝代遺留下來的文物,總務黃思快(65歲)曾嘗試詢問新加坡佛教總會的負責人,但對方表示這個須由專業人士鑒定。
曆史悠久的順天宮,雖然創立的具體年份有待考證,但董事們都相信它至少有200多年曆史。黃思快說:“如果真的是明朝香爐,那我們廟的曆史是不是就能夠再往前推?”
這個三足鼎爐高約33公分,寬25公分,兩旁有獅首耳,香爐蓋上也有一個獅形鈕。
采訪當天,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許源泰博士也在場。專門研究本地廟宇曆史的他說,這是他走訪800多座廟宇以來,第一次看到鑄有“大明宣德”款識的香爐。不過,他指出,這種香爐比較典雅,一般上不用來插香,而是用來放置香木粉或香木塊。
他說,以前的華人雖然重視香爐,但一般沒有能力帶著香爐下南洋,大多數只帶香灰,再有能力的就請神像,直接帶香爐來的比較少。因此,他認爲,香爐是怎麽到順天宮的、是不是一開始就有,還是之後從別的地方送到那裏等問題,仍有待考證。
曆史記載,大明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即位兩年多的皇帝朱瞻基下令禮部、司禮監、工部諸官,用暹羅國進貢的數萬斤“風磨銅”,鑄造種種鼎彜器具。宣德爐自明代創制以來,受到曆代王公貴族與文人雅士追捧,因此後人仿造者不計其數。
加入特殊金屬燒鑄不易 宣德爐名貴引後代仿制
《新明日報》前總編輯杜南發早年對宣德爐略有研究。他受訪時說:“宣德爐的特點是燒鑄時加入特殊的金屬,故燒制不易,價格昂貴,主要看色澤重量和造型,因爲是官燒,有專著記錄各款樣式,當年已非民間常見之物,都是藏品,我這些年只在本地見過一件名家收藏的含鑄金的宣爐及含鑄銀的明代石叟爐真品,都是小件。”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米佳在《明永樂宣德文物圖典》裏撰文時指出:“從清宮舊藏器看,大部分帶‘宣德’款的銅爐都是明中葉以後鑄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藝上仍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杜南發解釋,這都是因爲宣爐的名貴和名氣,後代才不斷仿制。他曾在中國和本地廟宇看過其他的“宣德爐”,但都是晚清或民國仿品,無一真品。
針對順天宮的熏香爐,杜南發從香爐的色澤、款字、雕刻與獅子工藝推斷,應該是近代工藝品。他說:“事實上,從曆史條件而言,本地民間廟宇香爐存在宣爐真品的概率幾近不可能。雖非古物,但作爲廟宇供奉,有神則靈,當然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