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采用的新中學教材《華文伴我行》也更著重文化與文學元素,以及新聞時事內容,包括邀請本地作家爲學生創作分級讀物,讓學生可以更有效地“樂學善用”華文。
一幅手繪地圖,帶學生“穿街走巷逛獅城”,認識本地景點。學生進行綜合任務,給外國朋友建議到新加坡的行李清單,並推薦具本地特色的手信。
這是明年中學一年級學生使用的新華文課程的其中一個單元內容。新添的“綜合任務”板塊旨在以貼近生活的活動讓學生使用華文,加強語文的實用性。
明年采用的新中學教材《華文伴我行》也更著重文化與文學元素,以及新聞時事內容,包括邀請本地作家爲學生創作分級讀物,讓學生可以更有效地“樂學善用”華文。
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副司長林美君博士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相較2011年起使用的現行教材,明年的新教材在針對不同程度學生設計內容時會更符合學生的需求。不論是高級華文、快捷華文、普通學術或基礎華文等,每個單元的核心閱讀課文內容大致相同,只是所采用的的文字深淺有別。
教材設計凸顯不同課程特點
“這能讓不同課程的學生保有共同記憶,也能配合全面科目編班計劃的實施,不論什麽程度的學生,都會閱讀相同內容的課文。教材的設計也進一步凸顯不同課程的特點。”
例如,在高華、快捷華文和普通學術華文課本中,每個單元以閱讀板塊開始,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再通過聽說板塊訓練口語互動,並在此基礎上進入寫作板塊。高級華文課本還備有進階板塊,加入更多賞析文本,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華文B和基礎華文課本中,每個單元則從聽說板塊開始,配合各種輔助手段讓學生熟悉主題後,進入閱讀和寫作。個別板塊的內容與活動會依學生程度而設計。
配合2010年母語檢討委員會提倡的“樂學善用”理念,教育部在2015年爲小學推出《歡樂夥伴》這套新教材,使用《歡樂夥伴》的首批學生明年升上中一,也將使用新的中學教材,中學與小學華文教材因此有相互銜接的內容。
林美君解釋,中學的“生活空間”板塊是小學“生活看板”的延續,引入更多生活素材。例如單元一的生活空間以記事本形式,讓學生記錄“我的新同學”;單元三呈現手繪地圖,介紹本地景點。此外,新教材也通過“文化站”板塊,旨在顯性化地呈現文化要素,譬如向學生介紹“圓”在華族文化的象征與意義、姓氏等。
盡可能選用本地作品
教材也盡可能選用本地作品,讓學生更感親切,同時讓學生接觸本地文學。以課文《團圓飯》爲例,它出自本地作家周德成的筆下。教育部也請作家如穆軍、林容婵等創作分級讀物。除了提供實體讀物給學校,這些作品也會上載至學生學習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方便學生自己去閱讀。
林美君指出,華文課的節數不變,單元從現行的七個減至六個,好讓教師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教學。教師可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分級讀物,向學生推廣閱讀。這些供泛讀的讀物涵蓋科幻、探險、青春等主題,希望吸引學生閱讀,與課本的“精讀”相配合。
至于科技資源方面,除了聽說內容的材料、動畫解說、寫作指導之外,教育部也會和傳媒機構合作,根據課文主題提供合適的新聞素材,讓學生多接觸時事。
本地作家王麗珊在5月創作的《鎖城記》是其中一本分級讀物,傳達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但人類也不能放任科技、任由機器人取而代之。她在受訪時說:“現在的中學生不一定要讀我們以前讀的文學作品。本地作家寫的內容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能鼓勵學生接觸文學。”
針對小學教材 《歡樂夥伴》 調查:
逾九成家長認爲
孩子可學以致用
調查顯示,多數家長對2015年起推出的小學教材《歡樂夥伴》反饋良好。92%家長認爲,華文課所學的內容,能讓孩子學以致用。
教育部在2018年針對小四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這些家長的孩子是首屆使用《歡樂夥伴》教材的學生,超過2200名家長參與調查。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也在2017年針對二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72%學生能說更長且有連貫性的句子。
這些結果初步反映《歡樂夥伴》在達致“樂學善用”目標方面所取得的進展。隨著六個年級的《歡樂夥伴》教材都已出版並落實,教育部將開始對《歡樂夥伴》做終期檢討,了解成效。
首批使用《歡樂夥伴》的學生明年上中學時也使用新的中學教材。關于新教材的目的,林美君強調,目標和認字量與現有課程是一致的。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人文素養和通用能力的宗旨不變。“但新的中學教材更注重融合文化、文學內容、資訊科技和新聞時事,希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在課堂與課外更好、更多地使用華文。”
至于中學華文考試的範圍和格式是否有調整,教育部將和新加坡考試與評鑒局討論。但林美君說,中一學生已經不必接受年中考試,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希望教師能利用豐富的資源來培養學生對華文的興趣。她相信,只要能讓學生快樂且積極地學習,語文能力自然會有所提升。
超過1000名教師從本月28日起將接受新教材的培訓。中一的教材已完成編寫,教育部每年推出一個年級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