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冠病疫情重創世界經濟,但是引領全球的美國股市不僅毫發無損,而且還氣勢如虹。去年全年,道瓊斯工商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以及納斯達克指數分別上漲7%、16%以及44%,創下了曆史新高。上個星期,數百名特朗普支持者沖擊美國國會大廈,震驚全球。然而,美國三大股指又再創新高。
更爲瘋狂的是,比特幣繼去年飙漲305%後,在上周的一個星期內再上漲38%,並在星期五以超過4萬美元的交易價刷新紀錄。除了投機因素之外,比特幣以及其他數碼貨幣的出現與價格飛漲,反映了市場對當前貨幣體系的憂慮。
比特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應運而生。當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團體或個人在網站上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陳述它對數碼貨幣的新設想。沒有人知道中本聰的背景,但有人相信這可能是匿名。2009年1月初,不受央行或金融機構控制的比特幣正式面世。
比特幣的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以打破中央銀行對貨幣發行的壟斷,並牽制它們狂印鈔票貶損貨幣的行爲。與法定貨幣不同,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猶如一座金山,由“礦工”去挖掘。這些“礦工”利用電腦計算認證每筆交易而獲取比特幣的獎勵。
比特幣缺乏政府監管
交易價格波動巨大
隨著比特幣的發行量增加,挖礦難度加大,以控制它的發行速度和數量,但它最終的發行總量限制在2100萬個。目前,比特幣的發行量約達1860萬個。要通過挖礦獲得比特幣已不那麽容易,而投資者主要是通過交易平台獲取比特幣。
比特幣是虛擬貨幣,沒有對應的實物支撐,而且缺乏政府監管,因此它的交易價格波動巨大。在2017年10月,比特幣沖破5000美元,並在隔月翻倍至1萬美元。當年12月17日,它沖至近2萬美元。當時,有人將比特幣狂升比擬爲17世紀荷蘭出現的郁金香泡沫。不久後,比特幣果然暴跌,在2018年4月跌破7000美元,並在12月滑落至3500美元以下。
比特幣這次沖破4萬美元,但市場情緒卻依然高漲。花旗銀行分析師甚至認爲,比特幣在今年底可上升至31萬8000美元之多。看漲者認爲,比特幣這次的漲勢與2017年有所不同,因此結局也未必相同。
首先,2017年比特幣的玩家主要是散戶投資者,而這次則有不少機構投資者加入。據統計,目前持有超過1000個比特幣的戶頭共有2334個,比2017年底多出30%以上。去年12月份,這些大戶總共買進額外4萬7500個比特幣。大戶鯨吞比特幣,推高了它的價格。散戶投資者唯恐錯失投資機會,也跟著大戶進場。看漲者相信,這個相互促進比特幣上漲的勢頭將可持續。
其次,更多支付平台接受比特幣,而更多美國企業將現金轉換爲比特幣保值。例如,第三方支付服務商PayPal去年10月宣布,允許用戶通過它的平台購買、持有和出售包括比特幣的加密貨幣,並可用這些電子貨幣在全球約2600萬家商戶購物。另一方面,美國企業也將比特幣視爲資金管理的一部分。截至上個月,美國企業共持有約94萬個比特幣。
然而,比特幣獲得投資者青睐,真正的背後推手是主要經濟體的寬松貨幣與財政政策。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開啓印鈔機,也催生了比特幣的誕生。過後,美國通過量化寬松措施,繼續爲市場注入流動性,而美國股市也創下最長的牛市紀錄。
去年3月份,美國推出總值2.2萬億美元的疫情纾困財政配套,並在最近爲援助配套加碼9000億美元。美國民主黨說,這9000億美元只是“訂金”,接下來還會出台數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配套。
超低的利率與龐大的財政援助配套,導致市場流動性激增,從而推高風險資産的價格。因此,即使美國經濟受到疫情重創,國會受到圍攻,但是股市、比特幣、黃金與大衆商品都紛紛上漲。投資者擔心美元投放量過大導致貨幣貶值而轉向黃金或比特幣,以對沖通貨膨脹的風險。
比特幣或其他數碼貨幣的出現,反映了投資者對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所存有的憂慮。在1972年美元與黃金脫鈎後,名義紙幣(fiat money)失去了內在的價值。它成爲法定貨幣(legal tender)全憑持有者對貨幣發行者的信心。名義紙幣讓央行對經濟有更好的控制,但它也可能導致濫發貨幣而推高通脹的風險。
反對者形容比特幣暴漲
爲“所有泡沫之母”
同樣的,比特幣也是沒有內在價值。但是,與法定貨幣不同,它沒有政府的支持與保證。此外,比特幣的發行量少,而且控制在大戶手中。一旦大戶抛售,可能在市場引起巨大的反應。比特幣的價格大起大落,反映了它的投資風險。反對比特幣者將它形容爲“數碼彩票”,而比特幣的暴漲則是“所有泡沫之母”。
這是一個瘋狂的投資世界。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推高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從而推高風險資産的價格。資産價格泡沫持續膨脹,但只要泡沫還未破裂,投資者還是有錢賺。關鍵是,不要在價格哄擡下,成爲最後接棒的傻瓜。
但殘酷的事實是,大多數的散戶投資者是後知後覺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