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新加坡“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Electoral Boundaries Review Committee,下稱EBRC)發布最新一期的選區重劃報告,正式拉開新加坡第14屆國會選舉的大幕。
根據過往的經曆,選區重劃報告的出爐被視爲是大選的前兆,最遲在一兩個月內就會解散國會、舉行選舉。
如果按照以往的時間線來推算,大選估計會落在5月底6月初。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新加坡又爆出了外籍勞工群聚感染事件,讓李顯龍難以應付,因此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希望推遲大選的聲音。
5月4日新加坡政府通過了國會選舉(2019冠狀病毒疾病特別安排)法案,以保證大選能在新冠陰影的籠罩下安全進行。
看來當前執政者是鐵了心要撈一波選票,用自己的防疫成績來取得人民強有力的委托,從而繼續執政。
值得回味的是2011年被視爲是新加坡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因爲當地最大的在野勢力工人黨破天荒地拿下了阿裕尼集選區(Aljunied GRC)。
實現了
反對黨在集選區
“零的突破”
2015年在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逝世、新加坡迎來獨立50周年、政府給了大量“建國配套”(Pioneer Generation)大紅包的情況下,最終在多個選區取得壓倒性勝利,在反對黨選區的得票率也取得顯著增長。
不僅贏回2013年補選丟失的榜鵝東區(Punggol East),還差點贏回四年前失去的阿裕尼。新加坡憲法規定每屆國會的任期是5年,可以選擇提早解散,但下屆選舉必須在解散後3個月內舉行。
新加坡的政治生態其實很簡單,就是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AP)一黨獨大,加幾個零星的在野議員充當監督政府和發表不同意見的角色,遠不像台灣藍綠惡鬥那樣的驚心動魄。
在疫情的影響下,新加坡能否像4月份的韓國一樣,順利舉行全國性選舉,也會是接下來亞洲政壇的一樁大事。
一、新加坡的選區類型
新加坡是一院制國會,沒有參議院這個設定。2020年EBRC將全島劃分成14個單選區和17個集選區,共有93個議席。
EBRC劃分選區的准則是保證每位議員負責的區域裏有同樣數量的選民,大約在2萬至3萬8之間。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如波東巴西區(Potong Pasir)就只有1萬8選民,是新加坡選民人數最少的區。
選民人數最多的是宏茂橋集選區(Ang Mo Kio GRC,五人集選區,也是筆者待了六年的地方),擁有大約18萬人。
資料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下面是兩種選區的介紹:
1、單議席選區(Single Member Constituencies, SMCs)
和英國及馬來西亞的“小選區”一樣,每區就選一個議員。這種一對一單挑的地方,極容易爆發多角戰。
2011年榜鵝東就爆發過三角戰,到了2015年,更是有三個單選區出現三角戰的情況。2020大選新加坡總共有14個單選區,新增的單選區有4個,分別是:
瑪麗蒙(Marymount),從碧山-大巴窯集選區(Bishan-Toa Payoh GRC)中分出。
榜鵝西(Punggol West),從白沙-榜鵝集選區(Pasir Ris-Punggol GRC)中分出。
楊厝港(Yio Chu Kang),從宏茂橋集選區(Ang Mo Kio GRC)中分出。
哥本巴魯(Kebun Baru),從義順集選區(Nee Soon GRC)中分出。
消失的三個單選區則是:
鳳山(Fengshan),被並入東海岸集選區(East Coast GRC)。
盛港西(Sengkang West)和榜鵝東,被並入新成立的盛港集選區(Sengkang GRC)。
據說鳳山區的消失還招來了工人黨的不滿,因爲2015年他們在這個區拿了42%的選票,表現還相當優異(新加坡反對黨實在太爛,拿40%選票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現在這個單選區被並到東海岸這個五人集選區,導致工人黨必須要組團去打了,打不打得下還是個問題,所以又開始批評PAP(人民行動黨的簡稱)的選區劃分不公,這是老套路了。
2、集選區(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ies, GRCs)
集選區的設立要追溯到1988年,這種樣式的選區就比較特殊。在集選區裏,候選人不是一對一單挑,而是打團體戰。
通常一個單選區選出一名議員,而一個集選區要選出3~6名代議士。這3~6人必須是來自同一黨派,或者全部爲獨立候選人。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的政黨各派出一個團隊在某個集選區互搏,最終的勝利也屬于這個團隊的所有人,有點類似美國總統選舉人票”贏家通吃“的概念,即獲得相對多數票的四人或五人團隊裏,每個人都會當選爲這個集選區的議員。
2020選區劃分後,宏茂橋和白沙-榜鵝兩個集選區從六人區降爲五人區,東海岸和西海岸從四人區升格爲五人區。因此新加坡現在的17個集選區中,6個是四人集選區,11個是五人集選區,從1991年開始存在的六人集選區在本屆大選徹底消失。
新加坡可能的總理接班人:貿工部長陳振聲(左)、副總理兼財長王瑞傑(右)
對于反對黨來說,集選區的設立讓他們很難尋覓到同等重量級的候選人來組成一個團隊對抗行動黨,而且由于設立了少數族裔的門檻,要再從這些人中找到精英去參政,無異于大海撈針。
除了工人黨近些年培養出了一批年輕的精英來接班以外,其他的反對黨根本無力再與行動黨抗衡,淹沒在曆史洪流之中。集選區制度實行的23年間,在野勢力就一直無法攻破強大的集選區堡壘,好幾次選舉都出現大部分集選區因沒碰到對手而讓PAP自動當選的情景。
直到2011年,工人黨團隊破天荒地以54.7%得票率拿下阿裕尼集選區,給了執政的行動黨一記重擊,才讓這個堡壘開始慢慢松動。
現任阿裕尼集選區的五名議員(左起):陳碩茂、林瑞蓮、莫哈末費沙、劉程強、畢丹星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當年拿下阿裕尼的這個團隊,已經是工人黨所能派出的最強陣容了。
2011年,反對黨工人黨首次攻破集選區,得票率54.71%2015年阿裕尼集選區的成績,工人黨五名議員成功連任,但得票率下跌至51%。
二、新加坡的政黨及對他們的選情預測
對于工人黨而言,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東部那幾個得票率在55%左右徘徊的選區,比如東海岸、馬林百列,甚至是新成立的盛港區,都可以一拼。
工人黨的6個席位都來自東部的選區——後港(單選區)和阿裕尼(五人集選區),工人黨勢必要先守住這兩個堡壘。早年工人黨在新加坡政壇也算比較活躍,1991年劉程強當選後港區議員,一幹就是20年。
劉程強每次在後港開大會時,都堅持使用潮州話來演講,是新加坡選舉時的一大特色,因爲後港區的選民很多都是潮州後裔,而劉程強本身也是潮州社群裏一個比較強硬的政治領袖,因此他也成功得到了這些潮州居民的認同感,讓他待在這邊做了20年的議員。
那之後,2011年,他離開後港競逐阿裕尼,成功打破行動黨的集選區堡壘,後港大本營也被同樣具有潮州背景的後輩饒欣龍拿下。後來饒欣龍因桃色糾紛被工人黨開除,補選時工人黨方榮發擊退行動黨的朱倍慶(2011年就是他跟饒欣龍打對台),再次守住這個藍色堡壘,其本人的議員職務也一直當到現在。
此外,工人黨2013年還在榜鵝東補選中拿下勝利,只是2015年又輸給了行動黨回鍋參選的張有福。
從曆屆的得票來看,新加坡的西部和北部一直是行動黨的鐵票區,而東部的幾個選區,最近幾年都開始越來越傾向在野勢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東海岸集選區,2015年在全國得票接近70%的情況下,東海岸行動黨的得票才剛過60%,2011年更是只有55%。
2011、2015這兩屆大選中,東海岸都是反對陣營落選的選區中得票率最高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只有小部分選民的選票發生轉向,那這個選區就會被翻掉。
工人黨勢必會集結所有力量去進攻東海岸,再多添5席,使其在國會的議員人數從6人增加到11人,其在議會的影響力也會進一步增大。
此外,工人黨除了六名民選議員,還在國會裏有三位非選區議員(Non-Constituency MP)。新加坡憲法規定國會裏至少要有九名非執政黨的議員,如果當選的反對黨議員少于九人,則額外設立非選區議員來補足差額。至于其他的那種小黨,我們暫且不提。
大選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解散國會-
-總統頒布選舉令狀-
-競選提名-
-競選投票-
-計票-
房産走勢
新加坡的大選一般不會帶來大的驚訝,因爲PAP當政這麽多年而且反對黨勢單力薄。
住屋和房價向來是大選的熱門課題。在“大選季節”來臨之際,有些市場人士紛紛看好樓市前景,他們的論據是政府會在大選後放寬降溫措施,從而帶動房價回彈,因此現在是進場的最佳時機。
房價第一季度是下跌了1%,因爲疫情而寄望政府放寬降溫措施,不太現實。要看到阻斷器之後,房市迅速升溫。新盤周銷售量是阻斷器之前的兩倍。
特別以RCR(中央區外圍)的成交量大。
這次大選結果應該不會調整之前的房産政策,大選不會對本地樓市帶來直接影響,但是行動黨大勝之後,就會推進更加積極的人口政策。
換句話說就是擴大給PR和公民的額度,讓更多地人移民進來,成爲新加坡公民。
總之,我們拭目以待!
※如有變化,以申請時最新內容爲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