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磊 博士
範磊,國際政治博士,山東政法學院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新加坡國別、公共外交、比較政治等領域的研究。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第五次訪華前,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曾提出新中之間要“互學互鑒”。訪華期間,中方的很多活動也離不開“學習新加坡”這個話題,如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就表示“深圳學新加坡學得最像”。如果回溯這個話題與中國的緣分,從1978年鄧小平訪新算起,也已經有30多年的曆史了。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重提學習新加坡以後,南洋理工大學開設了被稱作“市長班”的中國官員培訓項目。在過去20年中,有將近5萬名中國官員到新加坡考察和學習。新加坡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成爲“市長班”的學習課程與參照對象。
不過由于中新兩國在幅員、人口、曆史以及地緣環境等多個領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中國國內對于新加坡經驗是否適用于中國這一問題持有不同意見。有人就認爲新加坡小國寡民,其經驗不足以成爲中國的學習對象。其實小國不一定好治理,而大國治理也不一定就難上加難,以國家大小來評判治理績效的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學習新加坡,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關鍵是要明確學習的主體、客體以及載體,即看誰來學,學什麽,怎麽學,這是將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借鑒到中國來的基本要求。
首先,學習新加坡要明確客體,即學什麽。很多人之所以反對學習新加坡,就在于他們狹隘地理解了學習進程中“客體”的本質。在南洋理工大學2014年中國畢業典禮上,韓方明博士指出:“新加坡經驗告訴我們,國有大小,思想無邊界,中國人到新加坡來要學的不是僵化的經驗和模式,而是新加坡在其發展中所展現出來的規律、思想和精神,這就是新加坡成功的密碼。”對新加坡成功密碼的破解將成爲學習的關鍵,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來理解這一密碼。
新加坡的治理理念,可以視作是新加坡經驗的宏觀層面。治理理念決定或者反映著這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思路,對于新加坡來說,其治理理念可以概括爲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以導代壓的管理理念、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防患于未然的危機意識等等。這些理念涵蓋了新加坡國家治理進程中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等多個領域。在這些理念的引領下,新加坡實現了從威權體制到現代國家治理的轉型。這是新加坡經驗的精髓所在。
國家治理中的各項制度,不妨視作是新加坡經驗的中觀層面。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沒有具體的制度規約,將成爲一盤散沙。但對于中國來說,並不是新加坡所有的制度都是適用的,比如政體設計、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等;而議員聯系選民制度、政府組屋制度、反貪汙制度等則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以議員接見選民制度爲例,作爲政府與選民之間的橋梁,既可以幫助選民解決各種困難,又可以聽取民意,協助政府決策或者接受監督,相當于給了選民一個抒發的管道,以緩解對政府的不滿,弱化社會張力,扮演著減壓閥的角色。中國的人大代表,如何建立與民衆的制度性聯系,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可以成爲一個參照。
在國家治理進程中所推行的各項及時而有力的舉措、應對方案等,則可以視作是新加坡經驗的微觀層面。比較典型的如城市內澇,這是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管理者在夏季都倍感壓力的問題。可是,多雨的新加坡卻幾乎不會爲內澇而擔心,即使是在每天數場暴雨的雨季也不例外。這就要歸功于其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而精心設計的城市排水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再比如擁車證制度、遮陽走廊建設、食閣(巴刹)模式等等。
其次,學習新加坡要明確主體,即誰來學。作爲國家治理實踐最爲直接的執行者與參與者,政府官員算是這一主體中的主體了,他們的施政理念與能力,影響甚至決定著治理的績效。中國派往新加坡的黨政考察團以及接受培訓的官員,必將在學習新加坡的進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畢竟他們暫別妻兒到新加坡,不僅僅是“爲了那一紙畢業證書和那一頂漂亮的碩士帽”;他們對新加坡經驗的理解,要比本土的其他官員深刻而直觀得多。
同時,社會公衆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主體。新加坡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仰賴于公衆的積極參與以及整體素質的提升,使自己成爲“新加坡故事”的主人翁。畢竟,新雅小獅子這個吉祥物,並不能輕松地贏得新加坡“優雅國”的美名,它所依靠的是全體國民所共有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對于中國而言,提升社會公衆的整體素質以及其對社會發展與國家治理的參與能力,已經勢在必行。
再次,學習新加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載體,即爲學習創設相應的環境。如前所述,中國在最近的20多年裏,已有5萬多名政府官員接受過新加坡經驗的培訓。這個數量是可觀的,平均下來每個鄉鎮都可以有一名官員到過新加坡。從最早一批學成歸來到現在也有20多年了,可是新加坡經驗在國內的體現卻並不清晰。爲什麽那麽多官員下南洋取經,回國以卻依然如故,不能廣布真經在國內呢?
有一位學員告訴筆者:“誰不想新加坡的藍天白雲,綠樹成蔭,可是在國內現實嗎?誰要是這樣搞,那只能說他是想和自己過不去。”新加坡的學習對他們觸動非常大,收獲也很多;但是國內的晉升與考核機制,卻束縛了他們的手腳。在其他諸如政治生態、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多個領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限制,使這些官員在躊躇滿志地學成歸來後,卻發現很多很好的經驗,並沒有相應的生存環境,以致徒有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所以,學習新加坡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創設更加寬松的政策與制度環境,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一切優秀的理念、制度甚至具體的方法。
李光耀曾說:“我們必須讓獨立後的新加坡取得成功”。的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功已經成爲新加坡國家治理的核心詞彙。對這一成功密碼的破解,必將爲其他國家提供寶貴的新加坡經驗。學習新加坡經驗,不能僅僅停留在制度和政策的表層,而是要深入挖掘這些制度背後的規律和精神,堅持將新加坡國家治理的成功理念、成功制度以及方法等融會貫通,而堅持三位一體是一個基本前提,即要明確學習的主體、客體與載體。
新加坡濱海灣夜景。